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读者平话     
《社区》2003,(16)
湖北襄樊读者郭力钧同志来信,建议开个《社区文学》专栏,以展示“社区人的文采”。这是个好主意。我们有志于此久矣,只是人手不够,一时难以实现。为不负众望,我们分别在《读者平话》和《浏览》中发表一些文学作品。“杂弹”中的杂文是文学,不必说了,前已发诗两首,这期发散文一篇。以后还要不间断地发一些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特写、散文、随笔、游记等作品。欢迎投稿。  相似文献   

2.
我们并不想用“忧患意识”来完全覆盖新时期十年的报告文学,但需要强调的是:从刘宾雁《人妖之间》起,报告文学作家忧患意识的觉醒和报告文学作品忧患精神的复现,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深化的标志之一。报告文学与小说、诗歌一道,将中国文学中断断续续的忧患意识延伸且深化下来。如人们所指出的那样,忧患意识也是一种传统。从屈原到鲁迅,贯穿着忧患意识的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报告文学异军突起。她拥有读者之多,社会反响之大,使其他各种严肃的文学样式都难以望其项背。报告文学之所以交此好运,其奥秘也简单,那就是她的家族中发展起一个新成员,即所谓“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或曰“全景式报告文学”。“社会问题”的提法,是指其内容的特点,“全景式”的提法,是指报告文学家视角的特点。这一类报告文学所表现的不再是某个特定的人物或某个事件的过程,而是从宏观的角度表现一个为千千万万人所关注的或政治、或经济、或文化、或伦理,或心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目前受到读者们青睐的,往往不是报告文学家族的一般成员,而恰恰是这位后生可畏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八年,茅盾写了一篇《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文章,批评那种认为报告文学在技巧上低一级的看法,并且指出:“伟大作品也即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①几十年过去了,茅盾的论断一再得到了证实.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七年的时间里,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报告文学队伍人才济济,报告文学园地奇花竞放.现在,这枝文学新花,已经毫无愧色地独立出来,在艺术技巧上也日益鲜明地表现出它独具的特色.一近几年我国报告文学艺术上最大的突破,表现在刻划人物方面.这个问题尽管至今尚有争议,但它取得的成绩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写人.而报告文学却因具有浓厚的新闻性,它常常是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告.早在我国报告文学的初期,茅盾就指出:“‘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②钱杏村在我国第一本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的序言中也说:“报告文学的最大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他们的这些论断与过去报告文学的实际情况是基本一致的.无论是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是我国后来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都是以报道事件为主的.有些作品,如《包身工》,虽然也花了一  相似文献   

5.
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中,报告文学的历史并不长。正如高尔基所说,它是“年轻的文学”(《论文学》)。本文试就笔者管见所及,极简略地勾勒一下报告文学发展的轮廓。  相似文献   

6.
报告文学在我国萌生、发展以至形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一百余年的途程。从它的发展史来看,它的繁荣、壮大,绝非偶然。一时代需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诞生与发展,首先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在我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近代资本主义开始产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报刊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报告文学的萌生准备了物质上的前提条阵。自1833年8月在我国境内(广州)出版了《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这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后,1858年11月15于香港创刊了第一家中文日报《中外新报》,1861年11月创刊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报纸《上海新报》,随之,《华字日报》、  相似文献   

7.
鲁迅文学奖,创立于1986年,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中国作家协会10月19日通过官方网站对外发布《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公告》称,经评审和投票,产生了30篇(部)获奖作品,其中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各5篇(部),文学翻译空缺。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报告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而兴盛于三十年代,这个论点是为人们所公认了的。报告文学的研究工作者也定周恩来写的《旅欧通信》是我国报告文学早期的力作。不过我认为周恩来对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贡献却非始于《旅欧通信》,他赴欧留学之前,在天津领导学生运动时写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日录》就是毫不逊色于《旅欧通信》的报告文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的新方法。文学的创作和研究要充分重视读者的作用。本文从接受角度论及《聊斋志异》中女主角形象的模糊描绘和细节实证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是对蒲松龄创作动因的再一次诠释。  相似文献   

10.
宗文 《中华魂》2014,(14):24-27
6月28日上午,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共同主办的“追梦者的歌吟——张锲文学创作65年”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张锲(1933.3—2014.1)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优秀的文学组织工作者和领导者,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全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等职。他自194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改革者》、中短篇小说集《爱情奏鸣曲及其他》、长诗《生命进行曲》、散文集《新潮集》和《寻找星球的结合点》等。长篇报告文学《热流》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改革者》获《当代》文学奖并拍成电影、话剧《主人》获《当代》文学奖。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曾作为文学体裁中的"轻骑兵",并形成"短、平、快"的特点.时过境迁,大部头的报告文学越来越厚重,大有成为文体"重器"的势头.辽宁报告文学作家刘国强的《罗布泊新歌》和《燕赵脊梁》两部大部头作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也尝试着将小说的创作手法、技巧融入其中,特别是在行文的结构上形成了新的报告文学体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评《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张立国,孔繁英文学在沉寂,报告文学也在沉寂,沉寂是低谷,是滑坡,也是反思与积淀。事实上,沉寂期正是评论家们的黄金时期,这时才真正需要评论家们去总结、反思、探讨,用理性之光去透视那些曾经轰轰烈烈的文学现象。然而,新时期报告文学走...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金沙江大裂变》是“写中心、唱中心”的产物,又是运用“三结合”创作方法撮合而成;报告文学不是“史话”,《金沙江大裂变》则是错误百出的大杂烩。其《主编阐述(代后记)》则是一篇只有在文革时期才能得见的文学宣言。  相似文献   

14.
<正> 同宾同志是社旗县人,我和他是同乡。我很早就知道他酷爱写作:小说、诗歌、杂文、乃至戏曲,他都写,可见其文学爱好之广。而最能显示他的写作水平且成果最多的是散文。自从他1963年开始发表散文起,迄今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有一百多篇长短不同的散文作品问世。最主要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创作的作品。曾先后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人民文学》、《上海文学》、《报告文学》、《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及的纪实文学,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和纪实小说(含非虚构小说、口述实录小说,报告小说等),二者形成当代纪实文学热潮。尽管同属纪实文学的范畴,其间还是有较大区别的。报告文学要求作者严格遵守现实生活中人或事的具体细节真实进行创作;而纪实小说则可以在大原则真实的基础上,融入作者一定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想象。 当代纪实文学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文学的初期,即以《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为代表的一批作品,然而它的主要成就取得则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这是当代纪实文学的高涨期。一方面是除报告文学以外的其它纪实文学样式相继涌现;另一方面是以1988年“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为标志,报告文学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纪实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成的时间,尤其是作为一般文学热潮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洪三泰论     
洪三泰是近年广东文坛上一位多产高质、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家。他最初以诗歌创作引人注目,接着以电影文学剧本《女人街》、报告文学《中国高第街》以及大量散文、小说作品在较大的范围内产生了“轰动效应”。本文对洪三泰创作的美学价值和独特成就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六年一月五日是《民族文学》创刊五周年纪念日。《民族文学》的创刊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五年来,《民族文学》曾刊登了包括四十二个少数民族的作家、作者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一千多篇(首),同时发表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理论和评论文章近二百篇,对探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这个大家族中,报告文学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诸样式相比,起步最晚。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出现《赤都心史》、《饿乡纪程》、《暴风雨》、《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这些可以看作是报告文学的作品。而“报告文学”名称的正式引进与提出,则已是三十年代的事了。“左联”成立后号召开展“工农兵通信运动”,在1930年8月4日左联执委会通过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明  相似文献   

19.
在进一步繁荣创作,使文艺更好地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中,时代精神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报告文学由于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统一的特点,要求把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迅速而及时地“报告”给读者,因此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报告文学对时代性的要求就更为鲜明和强烈,更应当体现时代精神。什么是我们今天新时期的时代精神?这是文艺工作者所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何顿的《来生再见》以史实为根基,融虚构于情节,小说介于历史和故事之间、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之间,具有文学和生活的双重见证意义。对于那段不为人知的抗战历史,作为读者的"我们"是"被蒙在深闺"的"梦里人";就生活现实而言,小说中幸存的主人公们,则是不知今朝为何夕的"梦里人"。作品以小人物命运勾连大历史风云,以历史材料辅政文学想象,既有文学照进历史的"真实"价值,也显出作家叩问历史正义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