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砀山“李举人”非李岩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砀山“李举人”非李岩说秦新林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是否确有李岩其人,早在清初就有过争论①。1978年,顾诚《李岩质疑》一文发表,争论再起。其后十七年间,坚持确有李岩其人之说者,主要有三论:一是杞县《李氏族谱》中之李岩即大顺军之李岩②;二是砀山县李举人即李...  相似文献   

2.
这是栾星同志所写史学论文《李岩之谜》中的第十一及十二两节。其他诸节的题名为《李岩故事梗概》、《杞县无李岩其人》、《李岩之谜是怎样形成的》等,认为史籍所载李岩事迹,半为难于核实的江南传闻,半为小说家的虚构,史无其人。由“传说人”逐渐定型为“史籍人”,就是李岩之谜的谜底所在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20,(5)
已故明史专家顾诚《李岩质疑》一文认为杞县本无李岩其人,关于李岩活动的记述,都是地主阶级的文人编造出来的。但根据李自成进北京后当时人的各种记载,确有李岩其人。从李自成进北京至逃离,李岩均在北京。李岩谏李自成营救天启张皇后诸事,皆有所本,并非虚构。关于李岩的籍贯,最近在河南博爱县发现《李氏家谱》记载,博爱县唐村人李茂春第四子李信字岩,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科考贡生。叔父李春玉字精白,以李信为嗣。崇祯十三年(1640)李岩与堂弟李沐参加了农民军,崇祯十七年同被李自成冤杀,年三十九。由于李岩在杞县粮行经商,其父李春玉字精白,故误传为明兵部尚书李精白。顾诚认为明兵部尚书李精白无李岩其子,从而否定有李岩其人,造成了对历史事实的误判。  相似文献   

4.
栾星《李岩之谜》一书,最近已由中州古笈出版社出版。本书由九篇系列论文组成,又名《甲申史商》。全书以研究牛金星的功罪、李岩的真相和清初有关的三部讲史小说作重点,以探索有无李岩其人为中心,著者力图对这些甲申史中最谜惑人的论题,探讨一个究竟。对于问题的论证阐发,细微幽深,诸多创见。此书问世,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的李岩问题的讨论,将推入新的阶段。是书别具风格,学术价值颇高,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5.
<正> 近读《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罗尔纲先生新作《重考"洪宣娇"从何而来》.此文与以前罗先生的《世传太平天国女英雄洪宣娇是怎样来的》(三联1981版《太平天国史丛考甲集》)和罗先生在"重考"文中表彰的钟文典所作《洪宣娇》(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太平天国人物》),都是一个主题:洪宣娇是子虚乌有人物.罗先生的"重考",根据新发现的太平天国官方印书《天兄圣旨》,否定过去流行的肖朝贵原配杨云娇死后续娶洪宣娇的传统说法,是饶有兴味的新说.  相似文献   

6.
卷五<齐本纪下> "(永元二年)三月乙卯,命平西将军崔慧景攻寿春."(中华书局19r75年版校点本,下同,第148页) 按:中华书局校点本<校勘记>云:"下文出‘丙午'.按 三月辛丑朔,初六日丙午,十五日乙卯.‘丙午'不得在‘乙卯'前(福林按:‘前'当为‘后'之误).又下出‘乙卯',与此重复,则此之‘乙卯'必误."福林按:"乙卯",<南齐书·东昏侯纪>同,其上文又出此月"癸卯"事,为月之初三日,癸卯与丙午之间有乙巳,为月之初五日.疑此"乙卯"乃"乙巳"之讹.  相似文献   

7.
《明季北略》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已逐渐为史学界所了解了。这里也不是对它作全面评价,只是就它在卷二十三《补遗》部分所载的至今脍炙人口的关于李岩的几则其他轶事作一讨论。这儿则轶事指《李岩归自成》,《李岩说自成假行仁义》,《李岩谏自成四事》,《宋献策与李岩议明朝取士之弊》等条。它全无史实依据,也是袭自清初的几部说部书的。 先说《李岩归自成》。《北略》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8.
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记叙的是博爱唐村李氏谱系.此谱仅有手抄本,为李氏族人收存.谱中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该村李氏家族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对李仲、李岩、李牟与李友籍贯、家世与身世的记叙,以及对李氏在无极拳、太极拳方面的建树的记述,材料具体,鲜为人知.它的发现为研究李岩李牟其人以及陈氏太极拳的开创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先 秦 史 华夏族形成的时间和组成成分 关于华夏族形成的时间 一种意见认为,华夏族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另一种意见认为,华夏族是与夏代国家同时形成的;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华夏族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以上观点的论据详见《学术月刊》1994年第2期第95页。)  相似文献   

10.
<正>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上层有没有分裂为帝后两党?翁同和与李鸿章是不是主战、主和两派?夏冬同志在《北方论丛》1984年第1期发表《试论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与翁同和》(以下简称《试论》)一文认为: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不能算纯粹的主和派,翁同和也不是始终的主战派".他们之间"不存在谁主和谁主战的问题",从而也否认了帝后两党的存在与战和之争的事实.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1.
<正> 郑玄所以成为汉代卓出的训诂学家,主要是他有端正的学风.荀卿告诉人们:"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劝学》)据杨倞注释,"人"渭贤师也".可是早在战国,便有"学曾未如胧赘,则具然欲为人师"(《荀子·在宥》)的不"贤"之"师",而西汉"模不模,范不范"之"师",为数不少(《法言·学行》).当时的经生,也就非常重视师道,郑玄乃是其中之一.看他初入  相似文献   

12.
名实问题是先秦逻辑争辩中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公孙龙在《名实论》中集中阐发了他的“唯谓”逻辑思想,他说:“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就是说,“名”(概念)要做到正确使用,就得专一地称谓(“唯乎”“其谓”)彼“实”或此“实”,比如面对“白马”之实,只能用“白马”之名来称谓,不可用“马”之名来称谓.这种思想,一方面确实肯定了概念的确定性,避免相互混淆;另一方面却也否认了概念本身的辩证特点.下面对此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是我国传统小学的经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本文采用以字(词)证史的方法,考证《说文解字》所蕴涵的以下古代特色丧葬文化内容:对"死亡"的界定;对人死的称谓;丧葬的方式;丧葬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一、时势造就作家白驹施耐庵(彦端)实有其人,已为出土文物和有关史料所证实。但,其人是否即《水浒》作者呢?我们认为是的。理由是:(一)其人与明人所记《水浒》作者施耐庵的生活时代,地望等吻合。(二)其人有作《水浒》之才学、阅历与企望。(三)时代、环境、人物提供了作《水浒》的生活源泉。(四)江阴、沙州、淮安、施桥、白驹等地有大量的人民世代相传其人著《水浒》的口碑。全国再无别处有具备这“四项条件”的。因而,可以作出白驹施耐庵即《水浒》作者的论断。当然,必须上述“四项条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现在(一)、(四)两项已为出土文物与大量调查所证实、所公认。(二)  相似文献   

15.
现行十卷本《吴越春秋》考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赵晔的《吴越春秋》在唐以前的史籍目录中,都记为十二卷.宋代开始出现分歧.《宋志》录《吴越春秋》十卷.目前所知《吴越春秋》最早的刊本是宋代汪纲刻本,著录在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中,其后继有元大德十年刻本.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本子,书中有徐天祜序和音注.后代刻本多以元本为据,一般是十卷本.明清几部重要的藏书目如万历间徐(火勃)《红雨楼书目》"旁史类"、祁承业《澹生堂藏书目录》"霸史类"、高儒《百川书志》"杂史类"等,皆云赵晔撰《吴越春秋》十卷.从《汉魏丛书》起,出现了六卷本《吴越春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汉魏丛书》所载,合  相似文献   

16.
<正> 《广东贡士录》稿本,是张小迂所辑录.先由张小迂之孙张晋卿取之赠送东莞图书馆,后来又经过辗转传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才得之以入馆藏,而保存下来.《广东贡士录》稿本辑录了清代九朝广东各科乡试举人和副贡,考中外省乡试举人,及广东举人应考历科会试、殿试之登进士者.书中详载广东各科乡试之科分、中额(录取人数)、中式者姓名、名次、籍贯、考官和考试题目等.计有顺治朝4科,康熙朝21  相似文献   

17.
从《左传》和《史记》的比较看《史记》的动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讨论的动补式限于表示动作结果和趋向的动结式和动趋式.动词(及物或不及物)后面带着表示结果的动词或形容词,叫动结式,如"射中"、 "辨明";带着表示动作趋向的动词,叫动趋式,如"飞人"、"进去".动补式以一种紧缩的语法结构包含着动作和结果(或趋向)两重关系,它的结构复杂而经济,含义丰富而明确,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的出现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因而它的产生形成、发展等等问题历来为大家所关注,具有各种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大都以各自占有的材料作为依据.看来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认识还有待于对动补式作断代的、全面的深入调查研究,而断代研究又宜对有代表性的专书深入剖析.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左传》、《史记》(以下简称《左》、《史》)的比较着重描写《史》的动补式,希望能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提供一点方便,并期待大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18.
论淳于髠     
<正> 一、淳于髡其人其事淳于髡是稷下学宫的著名人物。他是齐国人,约生于公元前386年,卒于公元前310年左右,主要活动于齐威王、宣王时期。关于他的身世,司马迁说是“齐之赘婿也”(《史记·滑稽列传》)。钱穆认为赘婿就是“家奴”(《先秦诸子系年、淳于髡为人家奴考》),未免失之武断。战国时,赘婿属卑微的社会下层,是可以肯定的。不过,齐国自春秋时代就有一种特异的风俗:民家长女不得出嫁,称为“巫儿”,留在家中主持祭祀。因为有这种风俗,所以盛行“赘婿”制度(童书业《春秋史》)。无疑,这给淳于髡由赘婿而受到齐王的  相似文献   

19.
<正> 齐、鲁是西周时代分封于东方的两个大国,在山东地方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齐鲁考辨》(简称《考辨》)一文先后在《大众日报》(1979年7月10日四版)、《齐鲁学刊》(1980年5期)发表,对齐鲁两国国名来历,先住民族及其生业等问题提出不少新颖见解。读后颇受启发,但也不无可商之处。我已在《关于齐国建国史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1981年4期)一文中对《考辨》有关齐国建国史的新说提出讨论,现再就有关鲁国的两个新说进行商榷,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0.
鲍超与霆军     
在太平天国史研究中,对有关清方人员和事件的研究还是薄弱环节。本文对湘军的重要将领鲍超和他率领的霆军试作初步探讨,不揣浅陋,奉请同志们指正。一鲍超其人湘军的高级将领有两大特点:一、大多数是湖南人;二、大多数是书生出身。湘军创始人、主帅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湘军的三位统帅:江忠源是举人,湖南新宁人;胡林翼是进士,湖南益阳人;左宗棠是举人,湖南湘阴人。湘军的四个最高层领导人不仅都是湖南人,而且都是书生出身。在十三名统领中,罗泽南、曾国荃等八人是书生出身,鲍超、塔齐布、多隆阿等五人是行伍出身;罗泽南等十人是湖南人,只有三人不是湖南人:鲍超是四川人,塔齐布出身于满族镶黄旗,多隆阿出身于满族正白旗。在湘军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