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写实”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今天回顾这股文学思潮 ,可发现其中超出文学价值的文化特质。在文化态度上 ,“新写实”是立足于现实来择取中西文化传统的 ;其文化表征从外及内依次呈现为凡俗文化、中年心态文化和生命哲学文化 ;而最终的文化指向均是市场和大众。“新写实”小说的文化选择代表着转型期中国人生活的“样法”。  相似文献   

2.
1989年以降,曾喧哗于中国文坛的新潮小说迅速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一批被名为“新写实”的叙事文学作品。将这种叙事文学冠以“新写实”的名称,此举既反映了文学批评界对这种新型的文学现象的无可奈何,也标明了新写实小说品性的复合性,在美学风范上它与其它文学派别之间边界的模糊性。诚然,就其力图准确、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人生的千姿百态而言,新写实小说的确与往日的批判现实主义有几分相近;就其细腻繁复地铺陈世俗生活的“原生态”来看,新写实小说又与自然主义相邻;或者,从其人物形象的渺小、平凡和生存行为的物态化来看,新写实又与现代主义文学精神发生了一些联系。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消解了传统写实小说的庄严社会意义、政治意义,还原了普通市民的真实生活和生存真相,同市场经济全面推进后市民所形成的感性化、欲望化、平面化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趋同性。表现在作品以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人物对知识分子精英身份的抵制和拒绝以及作品对浪漫爱情的消解。因此在这一层面将“新写实”小说视为市民文化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日常生活”因素及其凸显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结果,文学对“日常生活”的呈现具有选择性、指向性和策略性.新写实小说通过对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再生产性”、功利性和实用主义的推崇,对日常满足的平庸化、一般化叙事,确立了日常生活在新写实小说中的本体性地位.新写实小说中“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性,包括“日常生活”的现代性诉求、大众文化属性和“日常生活”的多元性,既要从下而上地参与不断变动的日常实践,也要从上而下地以理论建构“日常生活”的多维空间.  相似文献   

5.
80年代末,一批新面目的小说被称之为“新写实主义”(或称“新现实主义”)作品。“新写实主义”很快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最早倡导和推动“新写实主义”的是《钟山》。它在1989年第3期上,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并在《卷首语》中,为“新写实主义”定下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基调: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  相似文献   

6.
当前小说的“凡人化”倾向徐成淼关键词:当代小说“凡人化”倾向“中间人物”“新写实”作品性格二重组合论文学自古就是不平凡的事业:它说的是不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外国的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圣经故事,中国的神话传说、志怪传奇、话本演义,大都闪烁着耀目...  相似文献   

7.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小说即新写实小说。它有明显的写实成分却称为“新”,它与“旧”的现实主义小说有哪些不同,本文将以传统现实主义作为参照系凸现新写实小说的特点即“新”的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8.
1987年前后开始出现的“新写实小说”在处理人类经验时呈现出向生存相与经验的日常性、世俗性还原的倾向.还原现象的发生,首先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日益世俗化,生活的内容、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方式发生了改变有关,其次,“新写实小说”中的还原倾向还同作家作为知识分子对自我的定位有关.“新写实小说”的“还原”在美学上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则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非本质化与非典型化.人的还俗,使“新写实小说”有意躲避重大而庄严的社会主题.形象的还原使新写实小说失去了典型化叙事所特有的庄严、峻厉、神圣感与崇高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期,文学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文学期刊、媒体等多方势力合力运作,共同促进了新写实小说思潮的产生和传播。新写实小说在还原日常生活灰暗面之余,也描绘出凡俗人生的脉脉温情,其背后是作家、读者和叙述者共同的温情观照。考察新写实小说中的温情书写,有助于反拨学界关于其“零度情感”的定论,对其进行价值重估,更加接近新写实小说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新写实小说也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情感书写的突破,体现出作家对人生存状态的温情关怀。  相似文献   

10.
从1987年起,继“新潮小说”式微之后,一种新的小说样式开始悄然出现。它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又迥异于“新潮小说”,这就是“新写实小说”。在《钟山》1989年第3期隆重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之后,“新写实小说”的创作便一发不可收,大有领文坛风骚之态势。至今,“新写实小说”已经发展了近五个年头,评论界对此争论纷纭,就连对其提法和命名还莫衷一是,诸如,“新写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生态小说”、“新现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小说”作为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文学现象,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无论思想内涵还是叙事方式上,都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新写实小说”虽然也有种种不足,但它毕竟把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198 7年几乎与“先锋小说”同步在当代文坛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小说创作潮流即“新写实小说” ,还有人将其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面对这股小说潮流有评论者说它是现实主义 ,有人说它是现代主义 ,还有人说它是自然主义 ,说法众多 ,不一而足。新写实小说虽有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诸多方面的“新”的特性 ,但从大的范畴上看它仍是属于现实主义的 ,它的“新”只是现实主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湖北女作家池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语言风格体现了新写实小说的“新”。通过对池莉作品中大量的语言例子分析,可以看出池莉作品在词语的选择上的“汉味”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新写实”派还是“细节写真”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谈论“新写实”小说的越来越多,而且把这一批小说称之为“新写实”似乎也已成定论。不过,细究起来,这个定论实在是很成问题的。对这一批小说家和他们的小说,如刘恒、池莉、叶兆言、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等,注意到他们的写实倾向并从理论上首先归纳为“回归”现实主义,我以为是从池莉的《烦恼人生》出来后开始的。后来这一类小说多起来,雷达的“回归”说不再被多数人所认同,遂有新写实的说法了。不过,有人对新写实小说的渊源推到了王安忆的《小鲍庄》,可见,新写实小说的说法其实和回归现实主义无大区别。  相似文献   

15.
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一种新形态,一种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交融与相激荡的产物,中国化的产物。开拓了新的文学空间,代表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新写实小说的产生背景、艺术特点、局限与贡献三个方面对新写实小说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初和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小说的转型期,都存在写实主义倾向。世纪初,“写实性”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就已被倡导,但比较薄弱。进入八十年代末,“新写实小说”及其思潮开始出现,并逐步形成“新状态”小说潮。这是人们对远离现实创作倾向的反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自然主义描写的不良倾向。中国文学创作,在补‘’写实”课的同时,更要坚持倡导和追求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的湖北女作家池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语言风格体现了新写实小说的“新”。本文通过对池莉作品中大量的语言例子的列举,分析了池莉作品在修辞格的运用上所体现出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主义视阈内的新写实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细小的环节,新写实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本文从现实主义演变这一视角来观照新写实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从注重再现生活、平民化书写和世俗化创作这几点着重探讨新写实小说创作的风格特质。  相似文献   

19.
以鲁迅的创作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参照,分析新写实小说在创作上存在的缺陷。新写实小说着重表现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琐屑与艰辛;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环境的销蚀之下丧失个性,满足于平庸的生活,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缺乏挣扎与抗争。新写实小说在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方面陷入平民意识而没有超越,缺乏对现实人生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20.
<正> 1987年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问世,1988年、1989年以后,随着喧嚣一时的新潮小说的式微,这种贴近生活,注重显现生活原色的文学作品显著增多,于是在1989年的《文艺报》上出现了一条《新写实小说在文坛兴起》的消息,消息中说:“这些小说以它直视现实、人生的写实特征,以及探索人类生存状态的总体精神,表现出一种新的文学倾向。”“新写实小说吸收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精华,具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框架,保留了传统小说的基本描写方法,但更贴近生活,更注重显现生活的原色。”时至今日,文坛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