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何谓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应先辨析民族、少数民族,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等概念。从语言文字论、生活题材论、作家出身论三方面探讨此问题都有道理,但难免有片面之嫌。本文把问题大体确定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少数民族族属的作者创作的文学,特别是这类作者或者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或者以少数民族生活内容为题材创作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是20世纪美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这一题材美术创作的主体是汉族画家,在创作上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他者的视阈",从而造成20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本身在创作内容、创作视角以及创作手法上都带有了想象"他者"的色彩.由此,20世纪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反映出了对少数民族的误读,并进而导致了作品本身必要深度的缺乏.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得到了空前发展与繁荣,民族院校的美术院系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级美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继承弘扬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与教学问题上,课堂写生和实习采风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深入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锻炼专业技能和创作能力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在对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电影辉煌的基础上,认为当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只有在突出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借助类型电影的创作手法,积极走市场化的道路,才能再铸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辉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方面初步探讨少数民族题材在油画创作中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与生俱来的宗教性、世代相传的民俗性,使得少数民族油画艺术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走过历史的辉煌,如今少数民族题材在油画创作中呈现出一种平缓发展的态势;少数民族油画应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认识、研究民族文化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电影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少数民族题材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为西部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源泉,成为西部电影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另一方面,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较为深刻地展现了西部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带来了新鲜的艺术活力,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民族风格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在作品所反映的民族的生活、题材和主题上,毛泽东诗词内容丰富,其形象体系显示了一定的民族特色,在创作时不知不觉地熔铸进了自己民族的心理素质、民族情感和民族趣味。内容决定形式,并产生自己的形式,民族的内容,必须以完美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毛泽东诗词在形式运用上也充分体现了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在情节安排与结构建筑上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特点。毛泽东是人民的儿子,他对中国历史与现状有深入的把握,从青年起就长期致力于探索中国的道路,这是他的诗词作品具有民族风格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出现了几部被誉为"原生态"的少数民族电影,本文通过对这些电影文本的认真解读,分析其"原生态"的创作中的叙事特征以及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原生态"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真谛及叙事策略,提出了重视对故事的虚构、处理好"原生态"与"大众化"的关系等策略,希望拍摄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原生态少数民族影片,并分析少数民族题材影视的原生态叙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吉狄马加作为当代著名彝族诗人,是较早具有族性意识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其创作表现出浓郁的民族归属感和对本民族的爱,当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被包围和消解的命运时,他把传承本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使少数民族文学彰显出其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同既可能指个人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也可能指不同民族成员彼此认可对方的文化要素。从这一视角考察新疆汉语小说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至少有三个维度:一是汉族作家汲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二是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三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他者"文化的自觉吸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疆本土汉族作家在民族团结颂歌的时代精神指引下,以高度的使命感展现着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8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更趋向多元化,同时一些优秀的"民考汉"青年作家开始活跃于新疆汉语文坛上。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影片创作中体现出更加深沉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文化主体性特征。在文化自觉意识的引领下,不同民族身份创作者对少数民族现实生存焦虑和文化焦虑给予了积极关注、深深的思考和现实主义的表达。民族现实题材电影逐渐摆脱对民族历史现实的缅怀与追忆,开始正视和回归理性民族"现实",通过对民族现实世俗生活的真实刻画,在遵照电影艺术叙事规律和法则的前提下,实现了民族现实题材电影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提升了整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2.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界定的标准有题材论 ,作家论 ,作家、作品民族特点统一论 ,作家、民族文字统一论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大多涉及作者的民族出身问题。而由于现当代少数民族作者民族出身的复杂性 ,造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学范畴和界定的混乱及不确定性。少数民族文学应是少数民族作者创作的 ,体现本民族独特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为二十世纪特别是当代传统诗词定位,建设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中华诗文化,这个极富现实意义的学术课题迄今仍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本文立足于对当代传统诗词潮的整体性描述,重点评析了四位跟新文学关系密切的诗人的诗词创作,旨在揭示新文学与传统诗词的同质异体、互异互补的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一道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出现了许多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少数民族文学家,他们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迄今为止,涉足我国少数民族文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者还寥若晨星,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少似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值得欣慰的是庄星华先生近年出版了《历代少数民族诗词曲选》一书,填补了少数民族诗词曲研究领域的空白。本书选注了自汉以来一百余位少数民族作家的诗词曲优秀作品数百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少数民族文学存在逐渐弱化的现象.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来说,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没有确定,划分少数民族文学的标准没有统一是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入史逐渐弱化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者,尤其是少数民族身份的研究者,为了撰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将具有少数民族族属身份的作家的所有文学作品都算作少数民族文学,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泛化.概念的泛化会导致编写文学史的学者难以遴选真正的少数民族作品,因此常常就采用弱化或者不入史的办法对待少数民族文学.要想扭转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逐渐弱化的现状,我们应取的策略首先是明确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少数民族文学内涵应界定为:作家的族属身份、作家的民族意识、作品的民族特质.在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时,按照这三点去划分少数民族文学,就能将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学写入文学史,从而可以避免将没有民族意识的作品以及汉族作家写作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等不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作品写入文学史,造成混乱.坚持经典标准,遴选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入史,遴选优秀的少数民族母语文学作品入史,这也是扭转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逐渐弱化现状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第五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是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评奖活动。此次获奖成果表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人才辈出 ,特别是少数民族评论家和学者开始走向成熟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迭现 ,表现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特点、新发展。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已经从较封闭的单一民族文学研究走向对各民族文学之间、民族文学与汉族、世界文学之间关系的比较影响的开放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拍摄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影像。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质朴、直观的影像方式书写了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但其概念的形成和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并与纪录影像本体、新时期学术话语、影像人类学等问题交织到了一起,专家学者通常从文化、作者、题材等方面同时对概念进行限定。其实只要主题和题材是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为主的纪录片都可划归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符合中国各民族聚居、杂居的现实状况和促进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需要。研究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不仅是一个影像专业问题,更关涉到少数民族文化进步、民族和国家形象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诗歌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身份、语言、题材则是界定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三项基本要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确立经历了学界复杂的论争与阐释过程。在民族身份、语言、题材的限定之下,无论是少数民族人民集体或个人创作的口头诗歌,还是书面诗歌,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方文化共同体的书写和阐释特征。近代以来"民族"被赋予了政治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也在原来传统的血缘、地缘及精神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近代政治共同体特征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等价值,并生成了少数民族诗歌凝聚、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别拍摄于80、90年代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青春祭》、《云南故事》相较于建国十七年时期的同类影片,可谓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云南边地的想象性建构,其中也体现出对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重新审视。然而,这种思考与审视依然是一种外部的视角,未能真正深入少数民族文化的内部。相对于长期被视为正统的中原,边地依然被建构为"他者"。对影片中这一复杂文化蕴涵的关注与反思,无疑对当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与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族大融合时期元代少数民族汉诗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少数民族诗人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 ,但他们所创作的诗歌却仍然保留着少数民族的气质 ;因为出身、地位的不同 ,文化心理、民族情感的差异 ,造成其诗歌题材的多样化 ,大大地拓宽了元诗的题材 ;他们的汉诗创作由于在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多元继承的同时又保存了他们的原创性思维 ,因而具有独特的意境和风格 ,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