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讨论二十世纪丸十年代热闹一时的老三届文化现象.与以往同类主题讨论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将老三届现象与知青话语进行较深入的比较;二、不流于表面的就事论事,尽量展开对一些重要相关作品的细致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尽管老三届热具有理想主义的激情外表,但实质上却缺乏创造性,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商品生产机制的双重束缚.  相似文献   

2.
根据笔者的研究,中国知青运动分为性质不同的三个阶段:1955—1966年为移民垦荒。加强农业、缓解城镇就业压力阶段;1967一1976年为极左路线肆虐、上山下乡演变为政治性大运动阶段;1977—1980年为知青政策大调整直至“消亡”阶段。周恩来在知青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当然是表现在前两个阶段。一、周恩来思想和“文革”前的上山下乡1955年,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到北大荒垦边,在全国城镇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拉开了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从1960年开始,上山下乡运动纳入了国家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周恩来与上山下乡运动…  相似文献   

3.
“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一项为解决城镇就业困难,而在农村及边远山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路子的有序工作。倡导者的初衷是良好的,而且这一时期的上山下乡工作做得比较稳妥,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无法超越的自我——论知青文学的叙事策略及其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皓 《齐鲁学刊》2002,(1):139-141
知青文学的基本叙事策略被固定表述为“青春无悔”、“乡村情怀”等心灵化内容和“一代人”的群体性话语模式 ,建立在“知青视角”上的这种叙事策略 ,使知青文学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群体性情感特征 ,同时也带来了局限和不足 ,制约了知青文学的超越可能。  相似文献   

5.
石兴泽 《东岳论丛》2006,27(4):98-104
知青小说是有特殊经历的青年作家怀着特殊的感情对一段特殊人生经历的书写,其中某些作家的创作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发展演进经历了忧伤的抒情、英雄豪迈的书写、道德理想的赞歌、重返“乌托邦”寻找精神家园、祭奠悲壮的青春岁月等五个逻辑阶段。它超越苦难、追怀往事、凭吊青春理想,是光荣与梦想的新时期文学上空耀眼的流星,也是世纪末文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根据梁晓声小说《知青》和《返城年代》拍摄的同名电视剧,曾先后"热播",引起人们对梁晓声知青文学写作的又一次关注。对梁晓声的知青叙事,一直存在着两种批评声音。持肯定意见的人,把梁晓声笔下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理解为作者的"青春无悔";持反对意见的人,以为作者的知青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来自其"认识误区"和"价值误区"。上述两种意见,其实都是"误读"梁晓声。前者,没有看到梁晓声"知青叙事"存在着相当的"代言局限",作者的知青叙事与知青历史间有着极大的描述障碍。后者,没有看到梁晓声的知青理想主义,除作者个人原因外,有许多是来自知青运动本身。无论早期知青运动,还是"文革知青"运动,其间始终没有离开过理想主义。而无论知青运动是什么,它都是一代知青们的青春过程。应当把梁晓声的知青叙事,只看做是他个人对知青和知青运动的一种理解和解释。对于知青和知青运动的理解和解释本来就不应该只有一种,应当、也必然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7.
“铁姑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独特的存在,北大荒知青文学对于“铁姑娘”人生所包含的历史、人性和精神文化内涵的开掘要比其他知青文学深刻而独到。尽管北大荒知青文学中“铁姑娘”形象群是复杂体的聚合,人物个性差别很大,但都没有偏离时代的共同本质,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反映这一时代的特征,这是北大荒知青文学创造“铁姑娘”形象的终极目的。“铁姑娘”形象完成了知青新人形象的建构,体现了一代女知青成长的受困与突围,更彰显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类形象内蕴的张力凸显出中国妇女解放进程的艰难和沉重。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小说创作中,以社会群体为题材的创作当首推“知青”小说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这不仅因为知青生活为创作提供了丰富而又富于文学价值的生活素材,更因为知青群体里脱颖而出一大批有实力的作家,他们的知青生涯将使知青小说成为其创作道路上最有份量的作品。相比之下,我国的工农兵大学生也有百万之众,而这一段在当时无限辉煌,后来又无比尴尬的人生经历却很少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见到踪迹,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 近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王曦昌的新作《紫色学历》,这是新时期文学史…  相似文献   

9.
邱付平 《云梦学刊》2003,24(3):75-77
《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是世纪初出版的一套以知青为题材的文本,这套文本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文本的作者面临着一种在纯文学与商业化之间进行艰难选择的困惑;其次,由于审美品格的缺失,致使文本的备忘价值大于其审美价值;第三,文本的策划者将这套文本定位为“民间文本”,带有很大的虚幻性与不确定性。纵观知青文学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套文本并未能将知青文学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知青文学的创作有待突破与提高。  相似文献   

10.
知青文学的肇始是源于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反思。在"文革"中形成高潮的知青运动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坛上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朦胧诗潮"、"知青文学"等文学现象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奥运之年是知青运动的40周年。当年的知识青年于文学、历史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对群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正确解读知青文学,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客观认识其消极影响,无论对文学发展还是对社会进步都是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知青作家的人生启蒙处于一个英雄主义精神被极度夸大了的时代 ,童年时代的英雄故事和英雄幻想对知青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知青文学创作的英雄主义精神经历了一个由失落到升华的过程 ,其对新时期文学的创作意义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 ,知青文学英雄主义精神给新时期文学注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并因此而赋予新时期文学一种悲壮的浪漫情怀 ;一方面 ,由于激情的失控与理性的缺失、传统观念的因袭与现代意识的匮乏等原因 ,知青文学在价值判断与审美追求等方面也表现出落伍于时代的滞后性 ,致使一些知青作家将自身的人生悲剧掩饰在传统意义上的人格完美之中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知青小说在文体形式上采用了与文革时期知青小说相对抗的新形式:一、文革时期知青小说的全知叙事在新时期知青小说中转为限知叙事;二、文革时期知青小说中的"凡人看异人"模式在新时期知青小说中转为自叙传;三、文革时期知青小说中高昂明亮的喜剧色彩在新时期知青小说中转为浓郁的悲剧气息。这三种情形源于知青文学叙事从依赖政治权威向依赖个体经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女知青     
女知青,特定时代的特定名词,说的是,荒唐时代的荒唐人事。用少年眼光,看沧桑世变,有疏离之关,也有隐忍之意。“山乡风味试香甜,乌精饭熟流匙滑”,一匙米饭,承载悠悠乡情,更添文化芬芳。  相似文献   

14.
有这么一所公立小学,对1990年本校毕业的300名学生,进行了长达15年的“成长追踪”。最近,他们整理出了追踪结果,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300名毕业生,分别上完初中、高中和大学,并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后,已经得到提拔和重用的有68人。  相似文献   

15.
1962年,官方正式把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列入国家计划。至1977年,十几年间,全国有17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在“放逐”的行列里,走在最前面的就有1964~1965年到大巴山区落户的1.4万多名重庆知青。今天,已经人到中年甚至濒临退休年龄的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上山下乡运动带给他们的苦难人生。这份沉重的人生记录,弥补了有关“黑属”群体在知青运动中的空白,为知青运动史提供了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宝贵史料。《无声的群落:大巴山1964—1965老知青回忆录》(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是一部迟到的书,它是在全国各区域、省份的知青回忆录出…  相似文献   

16.
(一) 本文所讲的“农村知识分子”是指农村居民中相对有文化的分子,主要是农民体力劳动者中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识阶层。之所以要把界限划在初中毕业,是因为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与其他人员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外部活动上,都自然地、客观地形成了一些特点。当然,这样的界限标准较之城市要低得多。一般认为,知识分子应至少具有中专毕业文化水平,乃至应专门或基本上从事  相似文献   

17.
试论知青文学对精神家园的寻求和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青文学描写的是知青作家的心史,也是一代知青的心史。它关注和探讨知青们精神大厦倒塌后所共同经历的对自己和过去的反叛、否定和精神的苦闷、彷徨。对现实的强烈的失望而产生的怀疑使他们陷入对过去的再度怀恋,并以此作为失落的精神家园的价值支柱,重建他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似乎是突然之间涌现出了一个青年作家群,他们生机勃勃,才华横溢,一出手就显示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特征。这是为历史动荡所造就的一代作家,身上烙有同一历史的印记:他们几乎绝无例外地出身于“知青’,他们的创作也几乎绝无例外地发端于“知青”题材。  相似文献   

19.
○杨先生 ,您是“文革”初期老三届高中生 ,据说您上高中期间便开始系统自修文科 ,而且“文革”中也坚持下来 ,这肯定是不容易的。请您谈谈这段经历 ,好吗 ?●我上初中时非常迷恋数学 ,立志当数学家。但初三时读了一些伟人传记 ,一上高中便放弃理科、立志文科了。此后 ,我上数理化课时先举手回答问题 ,然后就看文科书。 1 96 8年离校后我也没下乡 ,仍呆在家里按计划自修 (这是我总感到愧对老三届同龄人的地方 ) ,直至1 972年就业。因为一下乡 ,我的计划肯定泡汤了。青岛一位著名朦胧诗人多年后对我说 ,“文革”中他曾到我家查户口 ,看到…  相似文献   

20.
一1954年出生的陈平原.也属于被“文革”耽搁了的一代.他初中毕业后当了整整8年“下乡知青”.他自己说:“我生也晚.赶不上那书肆林立的年代.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许多人家正忙着卖书、烧书.当我开始买书的时候.书店里又只有《朝霞》、《法家著作选读》之类.再加上各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