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据《辞海》(简缩本595页)上说,元代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先世为西域回回族(答失蛮氏)”《民族词典》上也说他是“回回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讲:“元明以来,回回中涌现出象诗人萨都剌……等人,为丰富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见184页),通过上述大型工具书来看,萨都剌是回族人。  相似文献   

2.
史籍在记述南方古代民族之种类时,曾多提到俚人。《北史》卷九十五“论曰”:“南蛮”种类非一,其流曰蜒,曰獽、曰俚、曰僚,曰(?)。《隋书·南蛮传》重叙上述种人之后,指出其古“先”所谓百越是也。这一记载反映,俚人是我国南方古代民族中的重要部分,她曾经长期活跃于历史舞台,对我国南方社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六朝以来岭南俚人的有关问题,略述管见,以就教于各位同志。一、关于“里”、“俚”、“黎”称称岭南古代少数民族曰俚,始于吴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其载曰:“广州南有‘贼’  相似文献   

3.
1.《回族人物志(元代)》(白寿彝主编)附卷之三《姓名录》著录元代回回七百余人。本文仿效其格式,将笔者多年收集的散落在方志碑刻上的其他元代回回姓名列出。方志,是浙江省的;碑刻主要是东南沿海的。题曰:元代回回姓名录补遗。效法前辈,狗尾续貂而已。  相似文献   

4.
岁末驱傩     
何谓驱傩 “傩”的本义是“行有节也”。如《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传曰:“傩,行有节度”。很显然,这与驱傩之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据《正字通》:“(?),同傩,为‘奈何’之合音”。《说文通训定声》:“傩,假借为(?)”。当“傩”与“(?)”通假时,“傩”的含义也就变为驱逐疫鬼之意了,《玉篇》:“(?),惊驱疫疠之鬼也”。《论语·乡人傩》集解:“傩,驱逐疫鬼也”。 驱傩的缘起 驱傩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驱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仪,其起因有如下诸说: 一种是《汉旧仪》说,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虎;一居若水,  相似文献   

5.
知识荟萃     
“醍醐”是何物? 醍醐即现在的酥油。唐·苏恭《唐本草》中说:“醍醐出酥中,乃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抨炼,贮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时至今天,我国牧区的少数民族牧民用手工操作提取酥油,仍然沿用这个传统的方法。“醍醐”一词,有个演变的过程,元代才开始叫“酥油”。元代宫廷食医忽思慧在其《饮膳正要》卷二“马思哥油”一条中曾记述酥油的提取方法说:“取净奶子,不住手用阿赤(系打油木器)打,取浮油者为思马哥油,今亦云曰酥油”。不过在当时“醒醐”、“酥油”两词并用不悖,直到清代以后,在饮馔之类的书籍中就很少提到“醍醐”一词,而逐渐被“酥  相似文献   

6.
杨志玖教授是享誉国内外史坛的史学家,山东淄博人,1915年生,回族。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另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蒙古史学会理事、隋唐史学会顾问、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顾问、中国历史大辞典编委会主编等学术兼职。著有《隋唐五代史纲要》、《元史三论》、《马可波罗在中国》等,发表论文近200篇,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即将出版的著作有《元代回族史稿》、《陋室文存》、《马可波罗在中国》(英文版)等。杨先生的学术研究涉及蒙元史、隋唐史、回族史、中西…  相似文献   

7.
元代,瑶族事迹已大量载于史籍中。其名除通作“瑶”外,尚有其它称谓: “莫瑶”。如《元史·余阙传》载:元统时,“会莫瑶蛮”反。按:莫瑶之名,由来最古,早在《梁书·张缵传》中已有文。 “山瑶”。如元人阳恪《平蛮记》载:黔中郡辰、澧二州蛮反,元当政者“起集山瑶、仡佬以为响导”(见《元文类》卷二七)。按:山瑶之名,宋已有之,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即有此称。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的回族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回族人物志》多卷本近几年先后出版,这是一部大型的回族历史人物传记著作。全书共分四册,为《回族人物志》元代卷(1985年7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明代卷(1988年8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清代卷(1992年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近代卷(预计1993年底出版),凡68卷,约100余万字,收录了自元代至辛亥革命以来近400位回族人物的传记。正文传记之外,每册书后均有附录,概括了所撰人物的碑传题跋酬赠、遗文、回回人撰述传知见书目、姓名录以及参考书目和人名事目索引等。 《回族人物志》的编写和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特别是民族学界的极大重视,这是回族史研究工作中第一部系统的人物传记,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工作中出现的的第一部系统的少数民族人物传记,是回族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略论杨琏真加和杨暗普父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琏真加和杨暗普父子,是元代佛教界显赫一时的人物。杨琏真加的活动,尤为人们所注目。本文拟对其父子生平活动略加考述,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指正。 杨琏真加,琏又作辇,加又作伽、佳,都是一音异译。在元代文献中,他被称为“西僧”、“番僧”或“胡僧”,他的族属因而也就引起人们的讨论。福兰克教授(HerbentFranke)在《元代吐蕃人》(《Ti befans in Yuan China》,《China under Mongolrule》Pp.296—328,1981)一文中说:“杨氏为吐蕃人抑或唐兀人,仍是不很清楚的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元代东来的50个回回家族的谱系仕履和原始资料的出处,文章分五部分:《元史·氏族表》中的回回世家,《蒙兀儿史记》、《新元史》民族表合并和增补的回回世家,哈剌鲁氏入中原融合于回回,阿儿浑氏入中原也融合于回回,历史的再认识。) 公元13世纪蒙古军西征,随着征服战争的推进,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大批的回回人东迁中国本土。东来的回回人在元代的政治生活中是一支活跃的力量。他们为统一全中国的事  相似文献   

11.
二酉藏书洞     
<正> 我国古书中常形容一个人学问渊博为“学通二酉”、“学富二酉”,称某人藏书丰富而珍贵为“家藏二酉”。何谓二酉?据商务印书馆1984年修订版《辞源》二酉条解释:“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又引《太平御览·荆州记》“小酉山上石洞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后世称藏书多曰二酉,本此。《荆州记》乃是南北朝时代私人撰写的方志,遍述荆州地方乡国灵怪、人贤物盛以及山水郡邑  相似文献   

12.
杨志玖老先生,回族。现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历史教学》副主编。杨老先生平生致力隋唐史、元史、回族史、中西交通史,中国土地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著作甚多,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应本刊邀请,杨老先生撰写《元代回族史稿》,全书初步拟订有绪言和正文10章,即: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演变,回回人的东来和分布,回回人的社会地位,回回人与元代政治,回回人的经济活动,回回人在文化上的贡献,回回人的华化及其成就,回回人的社会生活,回回人与各族人的关系、结语。以上各章由杨老先生陆续撰写,本刊陆续发表,请读者注意收读。全书完稿之后,争取单印成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今有入赘的婚俗、尤其是桂西壮族颇盛,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壮族古代婚俗,探讨壮族古代社会历史,冲破重男轻女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发扬社会主义良风好尚,无疑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入赘”源远流长入赘之俗很早就在我国盛行。到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明确记载。《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者,齐为赘婿也”。说的是战国时期淳于髡为齐国人赘媚一事。秦朝时期,“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汉书》注为:“应劭曰:出作赘婿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相似文献   

14.
我的苗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自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时代开始,她从未匿迹过,是一个活跃的,令人难忘的角色,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我的苗民族酷爱自由,追求自由。《尚书》曰:“何迁乎?有苗?!”苗族迁徙歌回答:“到西方寻  相似文献   

15.
在西藏自治区,元代和明代曾设立过万户府,厅户长作为基层的官吏,也由中央朝廷封任。元代在西藏的十三个万户府。《萨斯迦世系史·德格版,第九十页下》中这样记载:“皇帝(忽必烈)谕曰:以土蕃十三万户委付于八思巴以为其首次传授佛法的供奉。每万户,  相似文献   

16.
一、回族历史 大食兵援唐平乱及其评述 王锁劳 《甘肃民族研究》第1~2期1页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与吴文良 马丁尼 《福建论坛》第1期2页 元代的吉普赛人——囉哩回回 杨志玖 《历史研究》第3期40页 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 达应庾  相似文献   

17.
山越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灵帝纪》。该书记载:“丹阳山越贼围太守陈夤,夤击破之。”《资治通鉴》卷五十六引用了这条史料,胡三省注曰:“山越本亦越人,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故曰山越。”胡三省的注释,说明山越原属越族,生活于山区,有自己独立的经济生活,不缴纳赋税等特点。山越是越族的后裔,史家并无异义。山越活动的地区仅限于扬州诸郡,陈可畏先生对此论述甚详,本文不再赘言。唐长儒先生在论述山越时,认为“山民”、“山贼”、“山寇”和“宗部”是山越的互称。这种见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苻坚略论     
苻坚,字永固,略阳郡临渭人(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北)。氏族,本蒲姓,其祖父蒲洪改姓苻。对于苻坚,旧史书中有毁有誉,论其贤者曰:“苻坚自是贤主,然贼君取位”。(《洛阳伽蓝记)卷二》)在封建社会,以臣弑君是“十恶”之首,苻坚被“贼君取位”之恶名,而论者犹不掩其“贤主”的事实,足见其“贤”。“坚有并包之度,怀绥之略”。(《宋  相似文献   

19.
在由余振贵、雷晓静主编的《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中,河北省民族宗教厅的马祥学同志校点的定州清真寺的元明清三幢古碑错误甚多,抄错词句、遗漏重要内容、点破句子、漏点标点等问题比比皆是,使人不能了解古碑的真正涵义和重要性,尤其使人难以原谅的是马祥学在《中国回族金石录》第14页中对定州清真寺元代的《重建礼拜寺记》碑简介中说:“原碑已佚,拓本现存定州清真寺北碑廊。”《定州揽胜》(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年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藏学界,日本人的藏学研究是令人不容忽视的,西方人能看懂日文的不多,因为日文中汉字太多了,至于从事藏学研究的西方人能看懂日文的就更寥若晨星了。中国藏学界对于日本藏学界的成果是比较注意的,翻译介绍也比较及时。下面,我们对日本考察及研究西藏的历史作一概述。人们也许很难想到,早在公元8世纪上半叶,日本人就与吐蕃人有了接触。《续日本记》卷十九、孝谦天皇(天平胜宝六年正月)丙寅条有遣唐副使大伴宿弥古麻吕的返朝报告,内记载:“古麻吕奏曰:‘大唐天宝十二载(753),岁次癸巳,正月朔癸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