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阐释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为支撑,以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要求为行动指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在实践层面要关注供需匹配的平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需要融入教学内容;坚持知行合一,立体化全方位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善用技术载体,多维度融入教法改革;还要坚持教研结合,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从思政课教育的内在要求看,还是从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特质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要求看,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都有其时代的必要性.从字源含义看,爱国主义体现了国家统一、疆域完整、国民互敬互爱.基于此,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的内容选取要体现以"和谐"为基础的国家统一观念,孕育爱国主义情感的山河观念,以"仁爱"为中心的国民相处之道.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又是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现状,提出加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引领、推进传统文化渗透课程建设、重视传统文化隐性育人格局等措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论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科学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是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引与实践指南。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挖深度,用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回答为何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高度,以国家战略资源的把握回复为何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广度,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思考实践理路,回应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厘清并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结果的生态逻辑,以个人发展、文化进步、乡风文明建设为表征的文化逻辑。以深耕时代价值、发挥适应性价值、外溢精神价值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多元价值系统的构建;以凝聚发展新合力、促进创新新模式、构建人才新结构催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样态;以促进城乡文化联结、认准城乡生活诉求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活力,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和现实进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提供新思路,为乡村文化振兴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育承载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处世之道、立世之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历史教育相嵌合是增强教育生命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的题中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历史教育,必须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厘清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符合其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大学语文”与“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同时,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理念、学科化、师资队伍、教材编写等几个层面加强建设,是实现“大学语文”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基础是深入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前提是准确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境遇,要求科学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建设,致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以夯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使之担当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中,高校要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出发,按照“两个结合”的重要要求,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与时代价值,理性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党建与教育教学的短板弱项,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三全育人”中的文化浸润作用,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创新的路径,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警惕不良文化对思想建设的不良影响,防止大学校园内出现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0.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显著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运演与实践运行上体现出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内在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实现现实联动。只有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静态支撑、动态联缀,才能更好构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向度,强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相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于其多元共构、多族一统。因此,在这种认知上必须要有求同的意向,而不该人为地显异,更不能因为排异而导致分歧、彼此生分离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然也有宗教的内容,对这一内容,不能完全排拒、彻底否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中国宗教的爱国、爱教、爱人,以及其所体现的真善美圣、忠诚贞爱,都可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深刻意蕴、逻辑依据及实践要求的研究进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展开学理分析。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精髓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四个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的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统一,但是其精华所在是优秀的观念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主要体现为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彼此包容性、相互需要性和共同的实践基础;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合贯通,要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一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学理性与通俗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这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13.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更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需要探索研究的重要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载体和信息资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之举。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与新的挑战,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包括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育人的工作体系,营造教育初心与育人使命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科学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升华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积淀、发展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个人层面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修身之美,社会层面以仁爱和合为核心的和谐之美,国家层面以命运与共为核心的大同之美等丰厚的美育资源。在新媒体时代,要更加重视新媒体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价值中的载体功能,彰显其独特优势,不断推进新媒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中的自我革命,以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新媒体为基,借由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纽带,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社会倡导精神的关联,赋予传统文化以与时俱进的新兴活力与影响力.同时把握学科优势,辅之以中德双语为视镜的跨文化视角,发掘中德文化在特定主题之间的联系,全面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于创新性阐释空间与跨文化思辨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以此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代表的主流价值理念,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滋养大学生的心灵成长;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内容模糊、方式单一、环境欠佳等诸多现实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革新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具体策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真善美的品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哲学思想、精神观念,其塑造理想人格、增强文化自信、扩大文化认同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实现,要遵循育人与育才、传承与创新的规律。在教育实践当中,教育主体要增强文化自觉,以优秀文化育人;教育客体要优化思想品格,推动传承创新;教育介体要推陈出新,深化承载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培养、文化创新、文化认同等都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有助于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文科是相对传统文科而言,是对传统文科进行重组,实现各文科之间以及文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新文科背景下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研究,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英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例,从新文科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意义以及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有效举措,为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与实践路径。厘清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中心意蕴、维度和限度是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治国理政的文化资源、人民中心的“两创”导向作切入点,应成为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维度。社会物质条件、历史差异性和价值有限性,构成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限制因素。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于维度和限度,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