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色彩造型能力,分析、掌握静物写生中的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理解、利用好色彩的“四要素”是指导画好水粉画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色彩的概念分析出发,阐述了色彩写生教学中较为关键的整体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对“固有色”的认识与理解及色彩写生教学的步骤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绘画在色彩观念和表现上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艺术特点。表现物象时,色彩需根据具体物象而给以具体表现,要求从客观物象本身的固有色出发来设色,而不表现物象由于光线而产生的复杂的色彩变化。中国画的色彩由于其颜色本身的特性,在表现物象上要求达到薄中有厚、浅中有深的效果。中国画色彩浓淡变化是“一色之变化”,色与色之间关系是对比性的调和;色与墨之间要求“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达超妙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4.
表色汉字将中国人的色彩观念凝定为书面符号,分析表色汉字义符类别及“颜”“色”语义演变。可以了解古人对色彩的认知,与他们对自身的认识以及他们的劳作环境和对象密切相关。“草”“木”归类:采集、农耕方式与色彩认知关联;“纟”部归类;染织是中国人色彩认知的激活点;“颜”“色”:人自身是色彩认知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材料艺术与色彩的关系,通过材料本身固有色的色相、纯度和明度基础训练,反映材料艺术设计有色彩规律及色彩层次,色彩的运用与材料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6.
敦煌壁画作为我传统绘画的重要方面,在色彩领域的高度艺术成就,长期来并未得到足够的评价和重视。敦煌壁画大量的色彩杰作以精美的色彩结构形式展现出我传统色彩的高度表现力和感染力。其色彩的丰富性,“色调”的多样性和色彩效果的规律性无不显示出高度艺术审美价值,然而色彩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却倍受“冷落”,在我传统绘画的理论与实践中似乎被当作是个“弱项”,长期来存在着对色彩的“轻视”与“淡化”的观念倾向,色彩几乎被视作“非传统”的“洋货”,归“西画”和“油画”所有,观念上被排斥于“传统”的“正宗”之外,满足于“笔墨”的传统优势,形成了一套“重墨轻色”的“传统”观念,在技法理论上似乎也被圈定在“笔墨”、神、韵”的范围以内,本文以为这种观念倾向势必将限止传统绘画的正常发展。色彩作为造型艺术的两大基本形式因素(即“形”与“色”)之一,在、中西绘画的发展史中一直据于重要地位,然而走的却是两条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传统绘画注意重色彩的“形式法则规律”的探索,属“装饰色彩”学,西画注重色彩“自然变化规律”,属“写生色彩”学两者各有自己的形式优势,具有同等重要的美学价值。我们没有理由轻视传统色彩而妄自菲薄,也不应固守“传统”之法而永不更易。  相似文献   

7.
在古今中外的文辞中.色彩在书物、述事、抒情方面的应用很广。如在我国古老的成语词汇中就有“泾渭分明”“黑白分明”,用以说明立场和是非标准迥异清楚:有“姹紫嫣红”“湖光十色”,用以形容优美的风景;有“青筋暴跳”“面如死灰”,用以描述心理状态。正因为色彩在描绘人、事、景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8.
悠然青色     
很多时候,我是一个读色彩甚于穿色彩的人,觉得在色彩和与之对应的名称问有着既藕断又丝连的关系。譬如栀子飘香的江南气息,神往灭紫根而生的那种浓得人化不开沉得不透气的郁烈,颜色的色度色相于此似乎倒成了背景。突现的是色之感色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色”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最美中国色     
王艺凝 《新少年》2023,(4):46-49
<正>2023年央视春晚的创意歌舞节目《满庭芳国色》,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色彩的美。“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中国的古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探寻色彩,整理出世界上最早的色彩体系。歌词中吟唱的“青白黄赤黑”指的就是中国传统色彩里最基本的五种色系,又称五正色。五种色系间相互搭配,又变化出无穷的色彩。浪漫的古人还为这些色彩起了富有诗意的名字,赋予了更为生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色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色彩能产生美。色彩词作为视觉表色的信号,有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使用。文学家通过富有文字描写功能的色彩词的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艺术美感,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的体验,因此马克思说:“色感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张承志的可贵与高人之处就是把美术界的色彩理论成功地运用到他的文学创作中,使处于奴仆而听任画家使唤的色彩,从狭窄不自由的圈子里走出来,纳入抽象的语言符号系统中,成为他表现“时代、国家、民族、宗教、教育”等重大命题的有力途径,使“色彩语言”的概念跨出固有的范围,与语言完成了另一层次上的组合  相似文献   

12.
黑和白是色彩中对比最为强烈的两个极端色,由黑白构成的艺术画面具有独特的魅力。本文探讨了有关黑白艺术的几个问题:黑白存在的客观依据是以物象的明度来区分的;黑白反衬既对立又统一;概括黑白的方法主要是物象的明暗关系、物象的固有色和深浅度、主观创作意图;黑白灰靠对比而存在,其比例大小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的意象性大致有六个方面 :一、形的意象性。中国画的“形”一是指事物的造型 ,另一指事物的形状、形象、形体。“得意忘形”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境界。二、空白的意象性。“空白”是中国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方法 ,它的意象造型价值在于 :虚胜于实 ,无胜于有 ,简胜于繁。三、线的意象性。中国画的线是高于生活的图案化 ,表现化的一种手段 ,它是主观“强加”给客观的 ,是结合了“意”的东西。四、色彩的意象性。“固有色”、墨分五色实则就是意象性的色彩。从“随类赋彩”到以墨当色和墨色结合 ,可以说一直是沿着随“意”赋彩的这条路发展和变革的。五、视觉的意象性。中国画的视觉自古就打破了时空的界线 ,人和自然合一 ,没有时间、地点、空间、形状、色彩的严格界线。我为自然、自然为我的哲学思维 ,奠定了中国画的视觉是意象的 ,形式是人为的 ,感受是心理的。六、韵律的意象性。中国画的韵律涵义有三个方面 :气韵、墨韵、色韵 ,常统称为“气韵生动”。韵律是中国画追求的目标 ,一幅画以气胜者 ,乃偏于阳刚之美 ,一幅画以韵胜者 ,乃偏于阴柔之美。“阳刚”“阴柔”实际上就是意象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   

14.
任何景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色彩,有些景物除形、色之外,还有声音或声响。所谓“形形色色”、“有声有色”,就是对一切不同的物质实体的概括,所以形、色、声可以称为景物描写的三元素。形,就是景物的外部形态,外形;色,就是景物的光和色;这两者都是借助于人类的视觉——眼睛而被“分析器”感知的。声,是景物的声音、声响,它借助于听觉而被感知。除此之外,还有味(咸、甜、酸、苦……)借助于味觉,气(芬芳、臭……)借助于嗅觉;热度、光滑度、湿度借助于触觉而被感知。但基本的,主要的是形、色、声,它们是万千景物  相似文献   

15.
审美意象与装饰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装饰色彩 ,是一门追求审美意象的主观表现性的色彩艺术。装饰色彩的审美意象是在审美认识的基础上产生 ,在审美情感的宣泄中得以升华 ,在心物遇合、物我交融的境界中得以表达 ,在精神之色与物质之色合一的至高境界中得以体现。审美意象是装饰色彩之魂 ,装饰色彩的意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应在色彩教学诸环节中突破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分析综合,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病.应在色彩修养上进行全面的培养和训练,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使学生通晓色彩的基本原理。以临摹写生提高对色彩全局的把握,以课内课外练习提高手上技巧,以色彩知识来推动素描训练。从而以色彩整体为中心,从多角度进行教法探索,最终将色彩关系转到“形色”结合的位置上,使学生全方位得到培养,力争在“先色后形”的方法上寻找出适合二年制专科的色彩教学法.  相似文献   

17.
在油画艺术的三个要素线条、色彩、质地中,色彩居于特殊和重要的地位,在油画三元素中最具优势和表现力,尤其是风景油画。文中以当代具有个人特色的画家及其作品为例,阐释在风景油画里“一切色语皆情语”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8.
“运动”概念教学方法摭拾龚国胜恩格斯指出:“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1页)。哲学上的“...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生活于色彩的世界,可谓触目皆色,马克思说:“色彩是一般美学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小说之色比生活之色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因为它强烈得多,并成为一种稳定和永恒的美.《红楼梦》与《红字》中色彩的运用,不仅读者赞美,即使画家亦叹为奇迹.魏继昭认为“文学作品描绘色彩之丰富生动,含情和寓意之深刻莫过于《红楼梦》了,可谓前无古人.”“曹雪芹谙练色彩艺术的程度,简直使色彩学家和美术家自愧弗如.”美国评论家对《红字》的色彩亦有专门论著,蔡斯研究《红字》,确认其有“深刻的美”.霍桑在自己所著的各种小说的序言中,对色彩的艺术处理有不少明确的阐述.我们将这两部小说进行初步比较,可看出不仅主题、背景和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相似,其中对色彩也有许多一致的艺术构思.布丹说:“色彩就是鲜花”.霍夫曼说:“色彩丰富之际,即形式完美之时.”本文拟就色彩意象美三题,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建筑中的“形”可分几何形、抽象的自然形、自然形等几种,不同形态可为人们带来差异性的心理感受.光的明暗对比与建筑形态的结合更可为建筑空间带来戏剧性的冲突,赋以建筑形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建筑中的光进行合理应用可以更好地凸显材料质感进而影响人们的空间感受;建筑中的色彩可借由物质固有色以及有色光线来呈现,这些色彩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从而产生了细腻的空间差别效果.阴影,赋予空间明暗的交叠,使有限的空间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感官变化,阴影作为光的附着物,以光的另一种形式存在于空间环境之中,在妥善的处理下,它能赋予空间丰富的造型,带给人们活泼、舒适的心理感受.东西方建筑设计中对光影的运用自古就有着极大的区别,光影在不同建筑中的成功应用,其丰富的语言可以起到增加空间层次、装饰环境、渲染氛围以及传达各国文化、审美观的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