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普遍的特性、层面和关系的反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高度抽象。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再到交往实践,昭示了人类理论思维的深层变革,也就是经知识论的范式向生存论和人类学实践论范式的转换,同时也是对实践层面暴露出来的人类生存困境和文化危机的反思与批判,这见证着人类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超越主体性——社会和谐的哲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海平 《天府新论》2006,32(2):18-22
哲学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普遍的特性、层面和关系的反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高度抽象.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再到交往实践,昭示了人类理论思维的深层变革,也就是经知识论的范式向生存论和人类学实践论范式的转换,同时也是对实践层面暴露出来的人类生存困境和文化危机的反思与批判.见证着人类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风险社会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风险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人造风险,它起源于人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之中,并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当下环境,使人的发展面临多重困境;反思风险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困境,要求我们将人的风险发展自觉地纳入到人的发展追求之中,处理好人的风险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研究者大多从政治、经济层面来揭示《雷雨》的主题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雷雨》主题的认识。其实,从《雷雨》的内容来看,曹禺在注重社会政治、经济等层面对人的影响以外,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非理性世界,特别是人的生存困境,即主要表现了非理性世界中人类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略萨因对专制政权的痛恨和民众反抗精神的精致描写而获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实印证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是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是对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际关系和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这就是文学与政治的不解之缘。在政治哲学层面上,文学的政治性表现为文艺作品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探索,因而具有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在政论性文学层面上,文学文本直接服务于国家政权的诉求,因而具有政治认同的历史作用。略萨的文学创作两者兼而有之,不仅为文学与政治的相互包蕴树立了典范,也为困境中的当代文学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关于全球化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现代化进程中世界范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的人类交往过程及其结果.其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其实质是现代性的广泛展开,其历史后果是人类文化的深度匀质化.科学理性这一现代化的文化内核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紧张和冲突,致使20世纪中期出现了全球性问题.人类要摆脱生存困境,就必须寻求诗意地存在、历史的"合题"、永恒之物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困境”,其根源在于人类自身。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价值选择,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局限性。因此,“智力圈”时代的现代人需要一场新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内容在于对当代人的各种对象性关系的文化、价值内蕴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位,其实质则在于呼唤理性的新启蒙,探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合理性基础,积极塑造未来科技、经济、文化与社会协同发展的高度文明社会所需要的集主体性、创造性精神与批判性、宽容性品质于一身的“新人”。  相似文献   

8.
文化构成人类全部的生活方式,通过对文化的反思和观照,人类洞悉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解读人文奥运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促进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使人类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具有一种全新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9.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完整理性的两个方面。工具理性统治下的现代社会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类的超越性维度,精神的空虚与反思能力的缺失使人被物欲所奴役,沦为金钱的奴隶,陷入生存与发展困境。作为实践哲学传统的核心概念即劳动实践的分裂不仅导致实践哲学自身的对立,也导致了理性的分裂。从实践哲学传统的角度分析理性自身分裂的问题,寻其根源方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为走出人类的生存困境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0.
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世纪中叶以来以当代技术革命为基础而实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及转换 ,构成了当代人类特殊的生存困境 :一是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问题”,二是由对物的依赖性所造成的人的“物化问题”。人的“物化”问题 ,是当代愈益突出和最为根本的“全球问题”,它构成了当代人类生存的深层的文化危机。当代世界的“全球化”过程 ,在文化意义上是空前的价值观剧烈震荡的过程。“后工业文明”既以“大众文化”的形式表现为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 ,又以“哲学”的方式表现人类对当代生存困境的理论自觉。因此 ,新世纪哲学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理论自觉 ,又具体地表现为对当代社会思潮和当代哲学思潮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技不仅在日常生活方面带来巨大的价值,而且引发了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范式转换。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突破惯常认识范式,在科技文化—社会制度—人类未来社会系统内建构了科技文化观:本体论是社会现实的人与感性自然物的息息相关性,其具体内容是自然科技文化、人文科学文化、社会科学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其实现途径是在社会系统层面重建社会制度规范,价值指向是追求社会和人类未来的全面发展。要消除异化劳动,人类必须在具有合理生存性能的理想社会保障下建立系统性科技文化观。  相似文献   

12.
行星意识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金齐  计彤 《北方论丛》2005,1(6):129-132
21世纪,人类社会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解决人类文化发展与地球资源有限的矛盾和困境."行星意识"的提出要求我们要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限的生存时空,人类只有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学会全球性思考,才能保护人类文化的延续.所以,进化出"行星意识"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的文化自觉.而中国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恰恰表现了承担人类文化共同进步的"行星意识"和时代责任,说明节约不仅仅表现为物质上的不浪费和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更重要的是节约体现了一种人类文化安全意识和对人类文化发展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对女性严肃深邃而又体贴入微的生命关怀是师陀女性书写的一个醒目特征。沉重的社会责任感使师陀密切关注现实,揭露女性日常的生存悲剧,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批判内涵。而超越意识又使他越过对女性世俗苦难感的简单认同,突入女性的生命内部,从精神层面透视女性生命的真实处境。并将对女性生命的现实关怀与超越性关怀完美地结合,从现实至生命本体层面来体察女性的生存方式,表现对女性乃至整个人类生存困境的哲理思索。  相似文献   

14.
凡是罪,必有罚。可怕的不是罪,而是为了寻找惩罚,主动去犯罪。——这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状态以来,在生存层面上最隐秘的一个困境。困境在于,所谓“上帝”不存在了,人获得了短暂的灵魂性的自由。这自由释放的瞬间,人类诞生了存在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共产主义、解构主义、生命哲学、意志哲学等林林总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张选朝 《天府新论》2008,4(1):23-26
全球化趋势下,人类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危机,建立在这一语境下的生存哲学便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生存哲学最为重要的使命是使人回到人自身,确定人的本真性存在.从生存哲学的内涵界定,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所遭遇的生存与发展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解决人类危机的合理路径,旨在说明生存哲学对于消解和解答生存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从而唤起人们以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和确立人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生同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力图从哲学的层面上对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诠释.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可持续发展将使经济文化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统一起来,可持续发展在"两个文明"的并重与协调发展中,实现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中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等四个方面认识和阐释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存与生活,人的生存、生活中贯穿着三项基本原则:其一,经济原则,亦即以较小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换取较大的物质和能量的效益性原则;其二,道德原则,就是在一个社会共同体内部人们互助互利的原则;其三,超越原则,即是人们在观念和现实中力求超越现存状态的原则.这三项原则在人的生存、生活中鼎足而立、三位一体,是人肯定和发展自身的价值准则的不同体现.经济原则指导着人们处理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使文化的物质层面得以创造;道德原则引导着人们处理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文化的制度(规范)层面得以形成;超越原则在人们处理他们与其自身的关系时发挥作用,使文化的精神层面得以产生.以上三项原则相反相成,互斥互补、矛盾统一,形成了人生存与发展的张力,推动着人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化的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人类文化长久生存、发展的根基所在。综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做到人与文化发展的统一是主流,但破坏人与文化发展的行为也存在,人类的发展呼唤文化成为人类解放的手段,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彭小燕 《东岳论丛》2006,27(5):109-113
物质生存匮乏与“平等—自由”意识缺失的生存现实迫使回国之后的鲁迅重构自己的思想。留日时期的鲁迅集中关注人在精神上的自由创造问题,回国之后,眼见他人以及自身的物质生存困境,鲁迅意识到了物质生存问题在中国现实中的重要性。而国民身心中充斥的等级观念、主奴意识也迫使鲁迅重新调整他对19世纪人类“民主—自由”文化的态度。留日时期的鲁迅并不认为19世纪人类的“民主—自由”文化就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高范本,他认为,未来的人类文明必然有新的发展趋势以满足人类生生不息的自由创造意志。而归国之后,眼见蒙昧、守旧的国民精神现状与社会文化氛围,鲁迅意识到了“民主—自由”文化的生长对于中国现实的重要性,意识到了“民主—自由”文化的生命基石—国民精神中的“平等—自由”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透过文化,人类在不同层面和视角中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意识理论,从古至今,有一个不断向人自身回归的发展逻辑。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化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面向21世纪人类发展所日益关注的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而在一种自觉的意义上反映和表达人与文化世界关系的理性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与人”的关系折射着文化哲学的最基本内涵。哲学立足于人的现实存在与发展而对文化的能动思考,为文化的现实发展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