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黄显松 《学术探索》2007,(5):123-127
西双版纳傣族人生礼仪、日常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水文化现象和傣族水文化的内涵,揭示了傣族生活中水如何从物质文化向影响傣族民族性格、观念、信仰的非物质文化的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尹可丽  李光宇 《学术探索》2013,(10):116-120
为了探讨傣族成人的快乐来源,研究者对居住在云南农村的22名傣族成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开展了12名男性傣族村民组成的焦点小组讨论.使用建构扎根理论方法对深度访谈资料、村民文娱表演音像资料等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研究发现:傣族成人的快乐来源是辛勤劳动、多种经营、提高收入;开展多彩的节日活动;团结家人、相爱亲朋.这些来源能够引发傣族人产生人际中的积极自我定位,比如受他人尊重、被群体认同、有人际互助资源.这类自我定位是引发傣族成人快乐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空间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地理学在当代文化转向背景下获得空前发展,新文化地理学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地域文化的特征、形成、变化和发展等。其中,以人的地方感为主线,揭示地域文化的空间隐喻成为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作者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例,揭示傣族文化的空间观念、空间观感结构、地方感等,探讨傣族文化空间表意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哈尼族“阿卡”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属于雅尼支系,自称"雅尼"或"阿卡"。"阿卡"一词不仅在哈尼族社会中普遍使用,也在国际学术会议中被正式使用,但学术界对"阿卡"依然存在一些误解,有学者认为"阿卡"是傣族对西双版纳哈尼族的蔑称,具有歧视性。事实上,"阿卡"并不是傣族对哈尼族的称呼,"阿卡"也没有"奴隶"等贬义。对"阿卡"的涵义进行辨析从而明确"阿卡"是自称而不是他称,不仅有利于正确理解哈尼族的民族发展史以及哈尼族与傣族的历史关系,消除民族间的误解,也有利于规范学术术语。  相似文献   

5.
人创造属人世界。人在创造人类世界的实践中与外部世界发生着关系 ,其中价值关系是核心 ,统摄着人与外部世界的一切活动 ,是人与外部世界的最高关系范畴。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是人与外部世界正确的价值关系 ,它要求社会的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核心 ,保持自然、社会、人的和谐发展 ,国家间的制度协调。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恶化 ,根源于人与人关系的恶化。确保人与外部世界正确的价值关系 ,除了树立自然、社会、人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外 ,根本上有赖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傣族地区存在狮图腾崇拜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从理论上说,傣族没有形成狮图腾崇拜的条件;从实际情况来看,傣族狮崇拜也不具备图腾崇拜的表现和特征,傣族历史上留下来的与狮子有关的雕刻、传说以及现代人们文身的狮子图案都不是图腾崇拜的遗迹。傣族对狮子的了解来自佛教,傣族的狮崇拜主要在佛教崇狮习俗的影响下形成,是一种灵物崇拜。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是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虽然历史上的傣族封建统治并未实行政教合一,但佛教深入到傣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傣族社会的法律制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从佛教与领主制政权的关系、封建法律对佛教的特别保护、佛教戒律对人们行为所起的规范作用、佛教与诉讼审判制度,以及佛教与处罚手段等方面感受到这种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傣族传统建筑的保护面临着"异化建筑"、原材料匮乏、傣族群众的文化利益被忽略等一系列问题.将法学的法律注释法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相结合,从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权(文化权利)、传统文化产权等多个视角来全面透视傣族传统建筑的法律保护问题将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化.傣族传统建筑法律保护措施的完善主要包括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将国际上对乡土建筑的保护措施运用于傣族传统建筑,构建传统文化产权制度,促进傣族民众对传统建筑保护的有效参与,等等.  相似文献   

9.
云南傣族的象文化产生有3个原因:傣族地区盛产大象,傣族先民崇拜大象,象是傣族先民的战争利器和农耕助手。象文化表现在傣族壁画、雕塑、音乐、舞蹈、织锦、陶器、建筑、地名之中。它不断与傣族的宗教信仰发生互动,适应和兴盛于各个历史阶段,并被当代文明所吸收、利用,溶汇于当代文明之中。  相似文献   

10.
傣族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傣族族源、迁徒问题,是当前傣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但与今天国内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黎族等有共同的族源关系,而且还和缅甸的掸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等境外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共同的文化特征。因  相似文献   

11.
学术动态     
全国性第一次傣族文学学术讨论会,1981年9月20日至29日在昆明举行。我省有关部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大理、楚雄两州,并国家民委、北京、上海、广西、内蒙、湖北的傣族文学工作者共一百多人参加。讨论会收到论文六十四篇,近九十万字,其中十八位傣族同志即有十二篇;标志着傣族文学研究已引起广泛注意,傣族已有了自己研究本民族文学的力量,傣族文学已由搜集整理阶段开始向理论研究阶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在 195 6年民主改革之前仍处于不甚发达的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对傣族人民和山区各民族的统治 ,巩固其领主制政权 ,将有利于统治的生产关系上升为法律 ,同时也结合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制定了在这一地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即傣族的封建法规。这些法规目前国内整理印行或出版的主要有两件。一件是 195 5年由刀国栋、刀治明等翻译整理的《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规和礼仪规程》。[1] (以下称《版纳傣族法规和礼仪规程》)。另一件是1979年由刀光强、高立士翻译整理的《…  相似文献   

13.
从近代到现代,哲学主题已由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转化为人与自身活动及其成果——文化的关系问题。哲学的主题转移,实质上是自我意识的转变。从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转移到注重人与文化的关系,实质上是从人怎样看待外部世界提升到人怎样看待自己,从追求片面征服世界转向追求征服世界和控制自我的协调,这就是当代需要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对这个根本性问题的理论回答,构成哲学的世界观。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理解为否定性的统一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这是高清海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哲学的发展史,是探究和反思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是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的历史,因而是变革和更新人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的历史。在哲学发展史上,高清海先生以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为"理论硬核"和"解释原则"而构成的实践观、真理观和哲学观,为推进哲学发展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阶梯"和"支撑点"。这是高清海哲学思想的"真实意义",也是研究和阐发这一思想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同一社会中多元医疗体系如何共存是医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之一。傣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极具民族特色的傣族传统医学,是傣族人民几千年来不断实践,逐渐积累而成的。目前可供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村民选择的医疗模式有:传统医疗(包括傣医、中医)、现代医疗(以西医为主)、民间医疗(包括民间治疗仪式、大众知识)等,存在多元互补共存的现象。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考察傣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特征,以及生活在傣族村寨的人们的医疗信仰和医疗选择,分析多元医疗选择的原因,用医学人类学的观点指出多元医疗选择共存的合理性,从而有助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傣族村社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世俗化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的民族,自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来,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宗教影响渗入到傣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建国以后,傣族社会的民主改革改变了封建的政治经济体制,傣族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经历了开始的被压抑后,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宗教情感得到空前释放,但同时也日益呈现出不断世俗化、实用化的变迁特征。那么,傣族社会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意识形态从近现代到当代社会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历了怎样的世俗化过程,不断世俗化了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村社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本文拟寻找出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17.
德宏傣族的西迁与印度阿洪姆人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居住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地区的阿洪姆人的祖先,是从中国云南德宏迁去的傣族。作者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对德宏傣族的西迁和印度阿洪姆人的形成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具有明显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价值.本文按其功能,将传统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分为宗教要素、生活要素和自然要素三类,并从空间构成上将其划分为环境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而从物质层、心物层和心理层三个层次对文化形态赋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影响进行剖析,归纳出传统聚落的四个文化因子,即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提出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按傣族聚落的文化核心、社会时代特征和相应的民族价值观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有机地统一了傣族传统聚落发展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深化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中所需的、对传统聚落文化演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中文信息》2007,(12):102-107
薄荷片推荐:云南各少数民族节日约400多个,然而在这些众多的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当数傣族泼水节。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人手里明亮品亮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相似文献   

20.
吴云 《学术探索》2023,(10):128-137
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向心力强化是夯实我们多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及国家认同极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是当代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元朝起,傣族地方被纳入行省直接管辖。元至清时,傣族社会历经了先由王朝政府建立、完善土司制度进行治理,后期王朝对部分傣族地区改土归流历程。因此,傣族的国家向心力进入了一个培育、强化和巩固的历史新阶段。结合中华文化传统机制,可发现元明清时期傣族国家向心力表达存在两类主体,表达形式丰富,具有多层次的忠诚对象(国家象征)结构和秩序。元至清时,基于中华文化凝聚力及王朝在傣族地区持续的政治经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四个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得以不断巩固和强化;但也有至少四个方面的突出因素对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巩固强化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