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鄙秦、仇秦的观念与东方士人入秦相映成趣。东方士人的宗国观念已极淡薄,功名富贵成为一般士人的人生最高目标。在社会价值体系转变风潮的激荡下,“仕”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士阶层本身的分化和普通士人的贫困是促使东方士人仕秦的主要原因。秦王为了加强君权,用高爵厚利招徕东方士人,成为东方士人入秦的巨大吸引力;秦国缺少严格的宗法制,客观上有利于秦国引进人才。从人才地理方面看,秦国客卿主要是韩、赵、魏三晋士人;从学派方面看,秦国客卿多为法术刑名和纵横策士。客卿成为左右秦国政治的基本力量,对秦国政治贡献巨大,客卿极力推行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理论与制度垂范中国政治两千余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秦客卿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虽无客卿之名 ,但有积极引进、大胆重用异国人才的客卿之实。战国客卿制不过是春秋时楚材晋用类人才跨国仕进之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规范化的延续和发展。秦客卿制是以言论和谋略见用的选官方式。秦以客礼待异国人才 ,不仅破格擢用 ,委国而听之不疑 ;而且注重礼数周全 ,有不求全责罚的容人度量。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发展壮大和统一帝业的完成 ,从一定意义上讲首先应归功于坚持百余年不动摇的客卿制度  相似文献   

3.
客卿,据李斯《谏逐客书》,当指异国人在本国为官者,亦即《左传》、《战国策》、《史记》中所谓的“羁旅之臣”,其位为卿大夫。有关客卿的系列制度,统称之为客卿制。此制度是春秋战国,尤其是战国时代通行于列国的重要制度之一。过去从制度方面研究客卿是一个薄弱点,本文打算就此从楚国的角度来作些探讨。一、客卿的选拔春秋战国时代,楚为了富国强兵及对外军事斗争的需要,除了选拔本国的人才之外,还注意从异国来的人中选拔擅长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人才,以充任各级官吏,从而形成了选拔、任用、爵禄、封邑等一整套制度。客卿的选拔,是客卿制度中首先应该探  相似文献   

4.
客卿,据李斯《谏逐客书》,当指异国人在本国为官者,亦即《左传》、《战国策》、《史记》中所谓的“羁旅之臣”,其位为卿大夫。有关客卿的系列制度,统称之为客卿制。此制度是春秋战国,尤其是战国时代通行于列国的重要制度之一。过去从制度方面研究客卿是一个薄弱点,本文打算就此从楚国的角度来作些探讨。一、客卿的选拔春秋战国时代,楚为了富国强兵及对外军事斗争的需要,除了选拔本国的人才之外,还注意从异国来的人中选拔擅长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人才,以充任各级官吏,  相似文献   

5.
秦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进而统一六国的原因,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本文试从其用人制度及用人特点上 来分析秦国逐步走向强大的原因。历史上秦国主要有两大用人制度,客卿制度和军功爵制度,这两大用人制度是切 合时宜的,符合秦国历史发展需要。而且秦国的历代君主都能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做到唯才是举,用人不疑。  相似文献   

6.
毋康蚤死,无子嗣,《离骚》之伯庸有子嗣,则毋康与伯庸无关。"熊毋康"、"无康"当作"孟康"。句亶王与伯庸无关。句亶王的封地在"江上楚蛮之地",则句亶王的封地与屈氏无关。句亶王、鄂王、越章王中之句亶、鄂、越章非为熊渠统治区域之内之地名。所谓"客卿产生于战国而不见于春秋"之说根本不能成立。楚武王子瑕是从周受屈为客卿,瑕采食之屈地就是今山西省吉县县城正北七公里处,此为屈氏起源之地。  相似文献   

7.
争霸称雄的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西部开发极具典型意义。秦国之所以成功地开发西部,并最终统一中国,客卿制度的实施,无疑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腐败?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c腐败又是与统治阶级、国家权力、政治制度相联系的败坏现象及行为,因此腐败的存在是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极不发达,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所以没有腐败。当社会步入私有制,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便产生了腐败现象。社会的发展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属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因为生产资料为少数剥削者占有而形成了私有观念。剥削制度是腐败产生的经济根源,剥削阶级腐败思想则是腐败产生的思想根源。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腐败的滋生…  相似文献   

9.
李传斌 《南都学坛》2005,25(4):27-30
医学传教是基督教在华诸多传教方式中的一种。在近代中国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医学传教对近代中国外交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医学传教士充任本国领事和外交官,有的以客卿身份参与外交,有的则积极对外交施加影响,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对近代中国外交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民国时期,由于教会医疗事业的本土化、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等原因,医学传教对民国对外交涉只有微弱的影响,仅表现为有限的个案。  相似文献   

10.
川岛浪速是一个著名的大陆浪人,他一生从事过多种活动,经历过一个由大陆浪人到间谍,从清政府的“客卿”到阴谋活动家的历程。但是,“满蒙独立”的思想,却始终贯穿了他整个的一生。川岛浪速是日本松本藩士川岛良显的长子,生在一个日本武士家庭里,从小是在“武士道”...  相似文献   

11.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极力铺陈秦国利用"客卿"的力量而逐渐强大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人才的重要性,从而说服了秦王收回逐客令而留在秦国,并一步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但是李斯的人才观是狭隘的、利己的,所以导致了他悲惨的人生结局。作为秦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李斯深谙"帝王之术",在使后人感受其"置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等伟大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政治家的自私与险恶。  相似文献   

12.
社会历史规律产生的机制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以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人的主体能动性活动是产生社会历史规律及其规律层次的实质内容;而个别体现一般、个别转化为一般,偶然体现必然、偶然转化为必然是社会历史规律产生机制的表现形式。社会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可以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客观的和主观的。不能把社会历史规律起作用的主观的成主体的机制当做社会历史规律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3.
道德具有某种无形的强制性,对社会起着一定程度的规范作用。中国传统道德产生很早,从历史角度看,既有正面效能,也有负面效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商品经济是势所必然,但不应以此否认传统道德的作用。运用价值规律,发扬优良的道德传统,是现代社会的历史职责  相似文献   

14.
浅议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议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王景连,赵崇珍关键词:体育,体育文化,体操,竞技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在社会变革中发展,也就是说体育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而科学概念是人们对体育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这就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有阶级社会,再从有阶级社会过渡到无阶级社会,这是经典作家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本文主要论述了母权制、父权制两大氏族公社产生的条件、内在特征及逐渐瓦解衰亡由原始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的历史条件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主权观念是国际社会为了界定国家的最高地位而逐步确立起来的国际关系价值基点和国际法基本准则,它缘起于欧洲现代民族国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其作为社会权威的内在意涵及作为个人忠诚对象的历史依据又都是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的,因此,结合特定的历史语境解读之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一、体育运动社会间性的基本矛盾体育运动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同语言、意识等社会现象一样,也是社会生活需要的结果。我们说,社会需要和人的体质状况之间的矛盾正是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基本矛盾。正是这种矛盾运动使得各种不同的体育运动方式得以产生、发展、兴亡盛衰不断变化,绘制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图画。应当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需要,绝不是什么个人的主观的意图和愿望,而是一种通过人所反映出来的由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所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这种社会需要是由三个…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向人们揭示,妇女运动是作为人们改变社会现状的重要手段而兴起的。其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与传统社会中的群体利益、行为规范、思想意识等方面发生冲突。经过激烈斗争,取得直接的或是间接的成果。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与提高,两性关系的错位逐步得到纠正,性别群体利益不断得到调整。二是妇女运动在整个社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影响,使人们逐步接受某些新事物,产生某种新共识。妇女运动的影响,往往从局部展开,由点向面扩散,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这是一个社会重新整合的过程,也是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学堂,不仅是中国新教育的发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的产生。从职业教育的视角审读这一历史,不难发现近代人才观念的形成及其对传统人才观念的突破是职业教育产生的直接诱因;而近代人才观念的形成所折射出的则是一种整体的社会结构的变动,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结构变革的产物,这成为职业教育产生的深刻动因。回顾这段历史得到的启示是丰富的。面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在于本土化;在于形成多元、互动的职业教育发展张力。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是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尤其是在近代,自然灾害成灾严重,对社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研究近代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西北社会历史,探讨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的爆发规律以及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