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智芹 《东岳论丛》2001,22(2):127-129,133
陈映真是一个有着强烈思想倾向性的作家 ,爱国主义、统一意识象一根红线 ,贯穿他创作的始终。他的小说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民族尊严 ,传达出大陆人、台湾人在精神上的契合 ,寓统一于个人与环境的对立当中 ,并在浓浓的乡愁中祈回归。陈映真以自己不懈的创作印证了这一点 :台湾的回归、祖国的统一不仅是大陆人民的愿望 ,也是台湾同胞的心声 ,这是时代潮流 ,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
陈映真是一个对社会充满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宗教式的爱、正义、怜恤,但,陈映真也从未脱离过现实,他以坚忍不拔的苦行僧式的探索,在作品中真挚诚实地描述了自己的人生感受———从《面摊》、《故乡》、《玲珰花》到《夜行货车》、《云》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与鲁迅传统的关系最为密切,数十年来,虽几度变化,对所谓“国民性”的探索则是贯彻始终的.自七十年代末起,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多年的艰苦摸索之后,终于清醒地看到了新的文明形态——工业文化——现代化的曙光,开始大踏步地由传统文化向工业文化迈进.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心理大动荡、大调整的时期,整个民族文化心态试图从自恋情结中解脱出来.由于政治、经济的急剧变革,在东西两种文化和文明的冲撞下,一种难以名状的时代焦灼感则自然产生,乡土小说作家在当今纷繁眩目的经济改革大潮中,在工业文明和商品文化对农村冲击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失去了价值叛断的标准.在“寻根文学”作品中,新一代的青年人以其新  相似文献   

4.
朱光潜先生说:“中国人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他们不大进行抽象的思辨,也不想去费力解决那些和现实生活好象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的终极问题。对他们来说,哲学就是伦理学,也仅仅是伦理学。”的确,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就是说,中国哲学不是把外在的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来体验;主张知行合一,不注重提高知识的水平;把求真与求善混合起来,使求真成为趋善的手段。其结果,不注重探索自然规律,只注重践履人际关系、道德伦理,进而实现某种政治理想。中国哲学的伦理化特征,制约和规定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发展方向,使人们只注重趋“善”,不注重求“真”;只注重思考人伦关系、道德原则,不注重超验性思辨。这就形成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心理机制。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致力于对事  相似文献   

5.
杜甫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主要表现在对故乡丰美物产的赞叹、淳朴乡风的颂扬、战乱中失散弟妹的怀念,以及漂泊岁月里的归乡之思.其乡土情结的成因,一是农耕文化的影响,农耕文化强调“务本致用”.这个“本”的含义,一指土地、谷物,一指土地的所在之地乡土.杜甫出生在农耕文化发祥地的中原地区,从小蒙受了农耕文化的熏陶,其乡土情结的生成有着地缘因素;二是先秦儒学的训诫,杜甫超越汉代儒学的羁绊,其思想上承先秦儒学,先秦儒学的“五伦十义”成为杜甫行为的准则.  相似文献   

6.
从抗战初期的报告文学看中国作家的群体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中国作家的群体心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初期而论,并非所有的人均如以往所定论的那样处在一种“廉价的乐观”之中。他们通过对民族灾难、国民觉悟、政府现状以及敌寇心理的不断思索,逐渐地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形成了较为成熟与一致的认识。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才能准确地疏理出其后抗战文学之所以能够走向蓬勃与辉煌的脉络,并且寻找到这一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尝云 ,谭嗣同的《仁学》 ,曾“题曰‘台湾人所著书’ ,盖中多讥切清廷 ,假台人抒愤也。”( 1 ) 我认为 ,谭氏这种“假台人抒愤”的作法 ,是与他深沉的台湾情结分不开的。而形成这种台湾情结的原因 ,既有家庭的 ,即他亲爱的哥哥谭嗣襄不幸客死台湾 ;又有国家的 ,即甲午战争中国失败 ,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这两件事都给他以极为深刻的刺激 ,所以不仅将其写作的《仁学》题为“台湾人所著书” ,而且从方法论上为写作《仁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一谭嗣同的仲兄谭嗣襄 (1 857- 1 889) ,长嗣同8岁 ,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有为…  相似文献   

8.
从基层上看去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乡土中国》人生的苦难是永远和生命相关的 ,回想起在乡下的日子 ,日子就变得透明和快乐。真正的苦难在乡下 ,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你能到乡下去吗 ?作为人 ,既要享受快乐 ,也要享受苦难。———贡平凹《我是农民》我溺爱偏爱着中国的乡村 ,爱得心痴、心痛 ,爱得要死 ,就像拜伦爱他的祖国的大地一样。我知道 ,我最合适于唱这样一支歌 ,竟或许也只能唱这样一支歌。———臧克家《泥土的歌》序文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 ,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温馨记忆。当人们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的象征———城…  相似文献   

9.
萧红乡土情结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慧芳 《阴山学刊》2008,21(4):60-64
“乡土情结”是一种长期郁结于作家内心,挥之不去而又无法释怀的对故土和家园的渴望与眷恋,它来源于感性的乡恋情感,但又熔铸着作家抽象的、形而上的理性思考。萧红的乡土情结源于她童年时代对乡土的爱恨交织的记忆,也是时代思潮影响、自身窘境挤压以及传统文化积淀熏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从费孝通的乡土理论看《白鹿原》 的乡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文学是建构在乡土的特性之上,基于乡土的特性而展开的,乡土文学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了一种乡土社会学的参照和佐证.因此,以费孝通<乡土中国>作为社会学参照背景,分别从人们的恋土根性、乡村权力的行使方式以及乡土风情形成的根源和显现等多个层面对<白鹿原>中所体现出的极为典型的"乡土"特性进行综合分析,自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是当代颇具影响的乡土小说作家,作为一个蛰居现代都市的乡村知识分子, 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全部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是发 展变化的,由单纯走向成熟,经历了一个欢乐—忧郁—困惑—绝望—超越的过程。 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宗教情结、诗性人格和特殊的知青生活经历,形成张承志小说创作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对她的故乡充满眷恋,她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写故乡的人和事,她正是带着《北极村童话》走上文坛的。她用充满人性关怀的抒写,在温婉的诗情中表达对故乡人命运的关注,赞美他们与自然之间血亲相连的生存方式。在洞察人生苦难的真相后,她努力寻找承担苦难的力量,于是她发现了乡民简朴的生活中流淌的人间温情。正是这种温情的笼照和滋润,迟子建的乡土世界才具有了纯净的品质,她的乡情才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14.
冯梅  姬生雷 《河北学刊》2013,33(1):104-106
英国人有着浓厚的"贵族情结"。自古及今,他们通过各种文学形式为这种情怀的形成、演变、延续提供着佐证。从古英语文学中的贝奥武夫到近现代作品中的人物达西、苔丝、安玑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是贵族精神最全面、最深刻、最忠实的诠释。英国人对贵族和贵族精神的崇尚经历了从重出身到重内涵和素养的转变。深入研究英国文学中的贵族形象,对于了解英国人的"贵族情结"及其对英国人性格的影响和英国民族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知名作家魏钢焰以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次到大庆体验生活,从1965年到1984年,他先后创作发表了报告文学《毛泽东之歌》、散文《忆铁人》和《大庆的心》,以饱满的激情,热情歌颂了大庆石油会战中用“两论”武装起来的钻井工人,歌颂了铁人的公仆风范和大庆石油工人艰苦奋斗、拿下大油田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17.
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坛,与现代派分庭抗礼的是乡土派文学。由尉天聪、陈映真等创办的《文学季刊》,对六十年代文学的现代主义和现实感的丧失进行了批评,并表现出描写台湾现实的志向。其理论与吴浊流、钟肇政等人的创作相呼应。到了七十年代,乡土派成为文坛主流。乡土派作品从台湾本土人民的现实生活出家,以台湾现实生活为题材,以民族主义为统帅,主张文学的民族性与社会性。主要作家还有王拓、李乔、黄天  相似文献   

18.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其特殊的人生经历、高洁的人格魅力和"卓绝一世"的艺术成就形成了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的屈原情结。汉代士人中最先体现出屈原情结的便是贾谊,他的思想和赋作中无不体现出屈原情结的深刻印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作家在女性崇拜的情结中融入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他们发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宝藏,传播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倡导中西文化的交融,体现出重建民族伦理文化人格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红凯 《江淮论坛》2006,(5):106-109
鲁迅的乡土小说,所以成为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浙东故乡常常的眷恋和对中国农民常常的“爱”上。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的情感文字表现,是这种真挚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