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田蕾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2):114-116
近年来,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他们中间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对青年教师自身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较好地缓解职业倦怠,有利于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是有职业倦怠倾向的高发群体,这将对青年教师顺利执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本文在分析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及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干预职业倦怠倾向,不断加强职业激励的实践探索思路,以实现青年教师身心健康、从业愉快、卓有成就的工作理想。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一直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以吉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发现其职业倦怠的成因主要由社会、学校及青年教师自身所组成,并提出一些具体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葛晓琴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48-49
青年教师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青年教师的培养直接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根据青年教师现状和心理上的特点,可以从5个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新教师上岗培训制度;实行导师制,做好传帮带工作;做好继续教育,加强学科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使青年教师优势的充分发挥;努力构建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全国15所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6.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支撑,增强其团队培养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由于青年教师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职业、家庭、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及困惑。基于高校青年教师的20份访谈资料,通过NVivo10软件对其进行整理归纳,旨在进一步探究职业倦怠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表现为工作(教学、科研)–家庭不能平衡兼顾、职称晋升压力大、社会支持力度不足三方面。基于降低高校青年教师压力的视角,拟提出学校、院系、自身等多级联动支持体系以缓解其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7.
高宏涛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7):32-34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也是支撑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社会偏见、职业发展、制度、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为职业倦怠和成长困惑的高发人群。如何缓解职业压力,消除成长困惑,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兴趣和激情,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现状与缓解策略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来自教学、科研、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职业发展的机制与环境、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策略应从学校管理制度、评价机制、青年教师身心等多角度加以考虑。文章在对浙江师范大学261名青年教师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就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现状和缓解策略问题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许莹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2-64
目前普通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并不严重,但是有相当比例的高校女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倾向。因教龄和职称的不同,高校女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上有不同的表现。针对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倦怠倾向,需要建立科学的心理干预机制,加强个人调整,建立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王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2):74-77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和自身心理特征等因素,极易出现各种心理症状。高校青年教师的特殊社会角色决定了对其进行有效心理调适具有重要意义。自我实现理论能够有效维护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工作倦怠已成为全球性的常见现象。从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高校女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工作倦怠的组织变量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女教师工作倦怠的总体程度不高;工作倦怠与工作应激呈显著性正相关;工作倦怠与组织承诺各维度、组织公平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旨在探讨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高校教师呈中度职业倦怠且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偏高;(2)人口学特征中的性别和婚姻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3)职称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效应显著;(4)年龄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呈现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5)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其他研究特征因素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减轻高校教师工作负荷,关注高校教师身心健康;(2)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3)关心高校教师的家庭生活;(4)公平地给予高校教师进修机会;(5)平衡"教学"与"科研"的业绩比重,制定科学合理的职称晋级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彬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89-92
职业倦怠是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紧张状态.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是职业压力、角色冲突、管理体制的欠缺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等,通过缓解工作压力、改革高校管理体制提升教师公平感、自我调节等措施,可以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帮助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改革与实施使得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其原因是工作负荷过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考核评价不合理等,故应注意营造和谐的聘任制环境、完善教师聘任制、建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等来加以解决和克服. 相似文献
15.
影响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MBI)对512名高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1)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男性教师非人性化程度比女性严重(F=6.32,P<0.05),同时比女性体会到更多的个人成就感(F=10.99,P<0.05);年轻教师情感耗竭程度高(F=5.56,P<0.05)而个人成就感低(F=15.06,P<0.05);低职称教师总体倦怠水平高;博士学历教师情感耗竭程度高(F=5.76,P<0.05),本科学历教师个人成就感低(F=12.25,P<0.05);(2)经济收入方面,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教师情感耗竭程度高(F=7.82,P<0.05)。结论: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在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和经济收入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弹性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工作倦怠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从而为幼儿教师离职倾
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离职倾向量表、工作倦怠量表对四川省292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
果:(1)幼儿教师心理弹性与离职倾向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235,p<0.01),心理弹性与工作倦怠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
0.355,p<0.01),工作倦怠与离职倾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72,p<0.01);(2)工作倦怠在心理弹性与离职倾向之间起部分
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82.1%(p<0.05)。结论: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有助于缓解她们的工作倦怠感,从而降低
她们的离职倾向。 相似文献
17.
王国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2):77-83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发展,相关的支持性政策包括教师招聘、教师待遇保障与激励、教师专业发展与支持等方面,但教师培养方面的政策较为欠缺。在具体政策之间的统整性、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执行力度以及有效性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因此,为促进农村教师支持性政策的完善,应注重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加强政策的针对性,提升政府的统筹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特征的集中表现,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志。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强,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由青年教师所处的特定阶段决定的,更与学校的教师培养机制密切相关。因此,以校本教研培训为主的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成为高校一个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