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朱生豪和梁实秋都是著名的翻译家,都为莎剧的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所以译文的风格也大相径庭。相比较而言,朱生豪采取了意译的方法,而梁实秋采取了直译的方法。换言之,朱生豪的译本是以中国文化为导向,而梁实秋的译本是以西方文化为导向的。本论文运用阐释学理论和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详细分析了莎剧两个中译本,体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的适应和译者的选择过程。文章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阐述朱生豪莎剧输入过程中对"需要"、"能力"和"环境"的适应和选择,文章指出朱生豪选择输入莎剧适应了译者生存需要和实现生存价值的需要,适应了译者双语、双文化能力,适应了浪漫主义的翻译生态环境。朱生豪基于莎剧在中国输入初始阶段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归化的输入策略,实现了普及莎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朱生豪的诗学研究和译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生豪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莎剧翻译家,这当然与他的英语水平高,又酷爱英国文学有关,但是人们也许并不知道,他那精湛的诗学研究和诗词实践,也为他的译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世界著名的莎剧译成汉语而仍不失为精采的文学作品,这是朱生豪的成功之处.就这一点来说,朱生豪尽管是以莎剧翻译家闻名于世,而其根基却在于他的国学基础.莎士比亚有幸遇到了中国的朱生豪,才使汉译莎剧仍然不失其原有的光彩.著名词学家施蛰存先生在《朱生豪遗词》的《编者附记》中写到,他读了找寄去的  相似文献   

4.
伟大翻译家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鸳鸯湖畔。之江大学的四年以及随后的编辑生涯,为朱生豪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功底,同时使他具备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古典诗词创作才能,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从1935年开始准备译莎到1944年逝世为止,他共译出莎士比亚悲剧、喜剧、杂剧与历史剧31部半,给中国莎学史和中国翻译史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生豪长于译笔,但也不乏译论。他具有伟大的爱国翻译思想,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他的译文自然流畅,这与他采用再现原作神韵和神采的翻译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从译者地位,还是从翻译标准,或是从翻译价值观等方面来看,传统译论都束缚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而把接受美学的诸多观点引进翻译研究会对译者的主体性起到彰显的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6.
面对西方译论重理论的强势形象,中国传统译论因其偏重经验和感悟而曾一度被边缘化,然而在时间上已经结束的中国传统译论对于重新认识当代翻译理论具有深远意义。分析内化于传统译论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和译者身份定位等三方面的哲学基础,即"中庸"之道,旨在揭示传统译论的无穷魅力以及对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生豪的莎剧译本不仅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学与文化,也在世界文学之林中表达出对于莎剧的独特解读方式.本文从朱译莎剧的文学翻译转向翻译文学研究,把朱译莎剧的翻译文学文本纳入特定时代的文化时空进行考察,探讨翻译文学与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把对于莎剧翻译的研究仅仅只关注朱生豪等译者在翻译中的语言转换技巧扩大到翻译文学和文化的层面,因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理论家和文学翻译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研究许渊冲先生在李清照词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主要以词《声声慢》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美学观和文化观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译者主体性和差异性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强调翻译是政治行为。翻译研究应消除传统译论对译者/女性的歧视。文章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翻译如何从语言策略上实现其理论主张的。  相似文献   

10.
翻译功能研究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尽管翻译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翻译工作者(译者、翻译研究人员、出版人等)构成翻译中三个基本要素。翻译实践的功能与翻译目的休戚相关;翻译理论之用不仅体现于翻译研究本身,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也利莫大焉;译者功能的发挥则在个性张扬与关联因素共谋的张力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1.
传记文学研究是当代文学研究的显学之一,而要实现对于外国传记文学的研究或中外传记文学比较研究,翻译这一介质通常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中外传记文学的相互译介是传记文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由于传记文学具有历史性和文学性特征决定了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关注译作的历史性,又要重视传记文学的文学性。在译者陈述原作历史和文学艺术过程中,还会由于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审美价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等对原文本进行“创造性”加工,所以译者在翻译传记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角色,讲究译作的“纪实性”、“艺术性”和“创造性”。文章将围绕这三个方面对传记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什么样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责任等方面展开论述,明确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中的角色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翻译过程是译者不断做出决定与选择取舍的过程,是译者主体性能动作用的一种体现。影响译者选择的因素有多种,本文从意识形态、译者的文化取向、译者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以及译者的个性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以实例说明这五个方面是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的。  相似文献   

13.
傅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文章根据有关傅雷的各种第一手材料,特别是依据傅雷通信留下的文字,深入傅雷的内心世界从神似与形似问题、译者的修养问题和翻译的语言问题三个方面全面地阐述和理解傅雷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4.
翻译生态学和翻译伦理学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这使得两种理论在对译者定位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体现在两种理论论述的都是职业译者,都认为译者受翻译环境的制约,都认为译者处于翻译活动的中心,译文是译者权衡选择的产物。不同之处体现在两种理论从不同视角论述职业译者,此外,在译者受翻译环境制约的程度、译者与翻译"诸者"的关系以及译文的产出方式上两种理论也持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食人主义翻译理论主张通过吞食强势的文化,吸取原作的文化精华,以强化本土文化,改变自身文化身份和边缘文化的地位。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通过文本的选择、翻译标准的制定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对原作进行"食人"式的重写和再创作,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协商和斡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译者的身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它的定位对翻译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论文试图通过对著名汉学家、翻译家霍克斯所翻译的《红楼梦》的译文分析,解构其译者身份的第二自我——“他我”,以期对翻译研究——特别是对《红楼梦》的翻译研究产生一点启示,促进中西文化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翻译一直被看成以忠实为绝对准则,不具有任何创造性的行为。译者被认为应竭力摆脱主观性的束缚,使译文完全忠实于原文。但文学翻译有着不同于其他翻译种类的很独特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很多因素必须被考虑在内,绝对忠实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已成为文学翻译不可避免的本质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复杂的翻译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同时又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其翻译活动必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译者翻译的动机、翻译的选择心理和翻译的策略,以其特有的方式左右译者的翻译心理,从而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同时,译者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也对其翻译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简要介绍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以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以许渊冲的唐诗英译为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输入”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证实在唐诗的英译过程中,翻译家许渊冲的主体性作用在这四个具体步骤中的充分体现,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