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认识发生或本源问题上,有的同志认为皮亚杰是一个二项图式论者,有的同志认为皮亚杰是一个三项图式论者。笔者认为他既不是二项(即主体与客体二项)图式论者,也不是三项(即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论者,而是二项图式向三项图式迈进的学者。本文拟从四个方面作一些分析,以就教于大家。1.哲学的批判使皮亚杰反思二项图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文艺复兴后的西欧哲学界诞生了以培根等人为代表的经验论和以笛卡尔等人为代表的唯理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思想在形式的最初阶段显然亦受到这两大对立的哲学观的熏陶。…  相似文献   

2.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中进行双重建构的理论。确切地说,也就是在平衡和自我调节机制的控制下,主体首先通过内化建立了自己的认识结构——图式,图式既是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改造的场所。又是对其进行改造的能力,然后,主体利用自己的图式通过外化建构客体。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图式的建构是最根本的前提。无疑,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充分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但是,随之便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既然客体(认识论意义上的)是主体通过创造性活动建立的,那末它如何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3.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在现代西方认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引起了我国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目前对它的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对发生认识论来源的评价我国理论界有人认为,皮亚杰的理论基本上是唯心的,主要有两点:在认识的来源上,皮亚杰强调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主体的能动作用,而不谈客体的决定作用;皮亚杰认为最初的图式来自遗传,图式的发展决定于它自己的运动,与康德的先验的图式相似.另一些同志认为,把皮亚杰的理论归入唯心之  相似文献   

4.
内化(interiorization)是描述对象客体如何由具体的外部实在变为主体观念映象的过程,这一范畴是从皮亚杰发生心理学中借来的。皮亚杰所谓的内化过程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内化“就是概念化”过程,即活动图式转为概念图式;其二,内化过程出现新质;其三,感知活动的概念化过程是“许多转化中一个特定的转换”。另有一些国外学者则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理解内化,认为内化是“个体接受态度、法规、原则或良心制裁,并使之在形成价值判断或决定自己品行的过程中成  相似文献   

5.
论认识客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客体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息过,近年来的理论兴趣更是有增无减。其中,认识客体的定义、结构和特征问题分歧意见较大,误区也多,因而仍有辨析、讨论的必要。一、关于认识客体的内涵界定问题究竟什么是认识的客体,如何理解它的丰富内涵,这是认识客体的首要问题。对此,有的文章认为:“我们把物质世界中那些被纳入主体对象性活动结构,同主体一起构成现实活动结构的两权并发生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的事物叫作客体。”①也有的文章认为:“客体是人所要认识、所要改造的对象,即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界…  相似文献   

6.
康德在认识论上完成了如他自己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实质就是他提出了关于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在认识史上高扬了主体性。皮亚杰则继承了康德的这一思想,从而创立了发生认识论,他说:“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查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l河新学科,即发生认识论。”’‘惊德哲学对皮亚杰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形成中主体能动性的揭示方面。主体能动性思想是康德和皮亚杰认识论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可以说,没有主体能动性,也就没有康德和皮亚杰。但皮亚杰的主体能动性又的确不完全等周于康德的主体能动性。因此,分析比较他…  相似文献   

7.
效率是社会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社会哲学视野中的效率范畴是一种关系范畴 (其实质是实践关系 ) ,即人们 (主体 )在改造自然、社会、人自身 (客体 )过程中所具备的水平和能力 ,它标示着主体与客体所构成的系统整体的功能和效能。从联系生产目的衡量和评价生产能力方面 ,社会哲学视野中的效率范畴可以从生产力与人的活动两个视角来考察。效率优先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哲学教材中关于实践的一般看法,提出了三点新见。一、“直接的现实性”是实践的本质特性。二、实践有五个基本层次:1.主体对客体的探索活动,2.主体对客体的说明活动,3.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变革活动,4.主体对客体的保存和维护活动,5.主体对客体的支配和利用活动。三、实践应有五个基本方面:1.物质生产实践,2,社会关系生产和变革的实践,3.精神生产实践,4.人类自身生产实践,5.服务实践。  相似文献   

9.
价值及其相关范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是表征主客体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身的目的和需要作用于客体,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主体的现实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的程度,即为价值。价值既是客体属性的一种反映,同时又是主体对客体属性的一种评价和应用。因此,对价值范畴的研究,就不能仅着眼于客体及其属性,而应联系主体和其它有关范畴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人性、道德、真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一、对主体客体范畴作生成方面的考察(一)从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来考察主体客体的生成.土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为基础,并从中分化出来的.因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还不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还需要有一个活动性中介过程,即实践的过程.只是当人以类的即社会的形式出现,与自然界展开有意识的对立,有目的地去改造自然界,并意识到这种对立和改造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才在实践活动中上升为一种对象性关系,上升为主体  相似文献   

11.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史上一对古老的范畴,民主也是一个多义而复杂的概念。正确理解马克恩主义理论中主客体学说与民主思想的内在关系,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主体和民主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有意识、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改造和认识活动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中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主体能动地反映着客体,改造着客体。人们正是在这种主客体双重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既改造着客观世  相似文献   

12.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十分重视对主体的作用的研究。他说:“心理学不只是一门个人的科学,而且也是一般人的、特别是广义、‘主体’的科学”。又说:心理学是“关于主体与主体的行动的科学”。皮亚杰认为主体不只是指个人,而且包括一般人,即人类,他把后者叫做“一般的主体”。他还说主体是“活动的发源者”。皮亚杰给心理学和主体所下的定义,就突出地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是发生认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实践这一范畴包含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生产实践活动,另一种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在这两种须臾不可分离的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的内涵及其关系是不同的.这是本文分析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在一定过程和条件下,人是主体角色和客体角色的统一体.本文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的人是平等的主客体角色的统一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不是主客二分的.旨在为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价值的存在形态或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生活方式是主体的存在和活动方式,反过来,它又是主体满足自身需要的方法或手段。换言之,生活方式既是主体自身的外现.又是主体认识观照的对象;既是主体自身的内在形态,又是满足主体内在需要的外在客体。可见,生活方式是一个主体性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客体性范畴。在主体和作为客体的生活方式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行教育观是"教育者一方对受教育者一方的简单活动论",它内在地衍生出教育实际中的单向度、不平等以及批量生产等后果,其理论失误在于以哲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理论去抽象地泛论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并得出了诸如"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关系"等等流行但却悖谬的观点。因此对现行教育观必须进行包括思维方法和思维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改造,即改造为"教育者一方与受教育者一方的相互影响论"。  相似文献   

16.
<正>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主体和客体关系之外,就没有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论就是研究、概括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哲学学说.因此,主体和客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所谓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的主体,则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是自觉的反映者、改造者;认识的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已经把它的视点从客体转向主体,从一般哲学转向结构主义和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第一次用“刺激→图式→反应”(S→A→R)的公式揭示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阿恩海姆又把这种反映解释为“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的“同形”或“同构”,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已经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不再把审美单纯看成是对客体的反映,而看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看成一定审美心理结构与外部现实的微妙契合。我们已经意识到,一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审美和创美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制约和影响了人们对审美客体的物质、境界、理想的把握和评价,对审美客体的观  相似文献   

18.
一、人的主体性及其类型主体是个哲学概念,相对于客体而言。主体就是指有意识地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满足其需要的现实的社会的人。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进行两种活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亦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世界又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无论...  相似文献   

19.
实践,通常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个理解并不错。但是人们往往把“客观世界”理解为人们进行改造的对象的自然界和现成的社会关系,而不包括进行实践改造活动的实践主体本身,这就忽视了主客体的内在联系。因为实践主体是客观世界的一部份,同样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改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来没有将主体的人排除于实践改造的对蒙之外。马克思把实践看作是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34页)。他特别指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5页)“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同上)。  相似文献   

20.
主体与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践活动的人。客体指的是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畴的客观事物。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无限发展过程。主体的认识能力决定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