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辙元四年为贺辽国生辰使,出使途中,作《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在赴契丹途中苏辙充满了对异乡异族的陌生感,表现为对异族人情风俗与异域风光景色的拒斥和不接受,这是北宋“积弱”国势对时人心理状态影响的结果。到达契丹之后,苏辙对异族有了切身的了解与理解,对待异乡异族的情感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开始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异乡的景物,态度变得平和,并推出“久安和好”的良好祝愿。苏辙出使途中与到达契丹之后的态度变化,昭示了民族交往的一条规则:需要客观、具体、深入地去了解“他者”,方能更加真实地把握对方,方能逐渐达到民族和平共处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苏辙(1039年—1112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熙丰变法时,他曾任制置司条例司属官,参与变法。在脱离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后,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变法,对变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因此,苏辙一直被认为是保守派阵营中的主要人物,这是以邓广铭、漆侠等为代表的历来的传统观点。本文认为,对苏辙的反对新法必须作具体分析。苏辙的主张并非全错,其中仍不乏合理因素的存在,应作实事求是的评价。他对变法的态度主要反映在其对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的看法上,而对变法的其它内容如科举制、学校制等方面则很少或没有涉及,故本文只就他对青苗法…  相似文献   

3.
苏辙与茯苓 苏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无意仕进,有意养生,故修身养性造诣颇深。 苏辙少时多病,夏则脾不胜食,秋则肺不胜寒,而治肺则病脾,治脾则病肺,久服药而不愈,32岁即病体难支。一次他在和朋友交谈中得知,练气功、食茯苓可治自己的病。于是他坚持习练气功,食茯苓,果然一年病愈。他研究茯苓入了迷,经常去松林采集茯苓,并亲口品尝。他说:“服茯苓可以固形  相似文献   

4.
苏辙文论的价值及地位——兼论古代“文气”说李凯苏辙为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艺思想虽不如其兄苏轼那样丰富全面,但散见于苏辙文集中的文艺思想仍是很丰富和富有特色的。以“养气”说为核心,苏辙的文艺思想涉及到了文学与生活、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  相似文献   

5.
苏籀(生卒年不详),字仲滋,宋代眉山人,苏辙之孙,苏迟之子。《栾城遗言》谓:“籀年有十四,待先祖颖昌首尾九年。”据此推算(按:苏辙晚年居住颖昌是在公元1102至1112年之间),苏籀约生于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前后;至南宋绍兴中后期(1140年以后),当朝中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得势之际,苏籀还在世,有活动。  相似文献   

6.
苏辙自称“子瞻之文奇,吾文但稳耳。”此语准确精炼地概括了他自己散文风格的主要特点。这里的“奇”可理解为风格的雄健奔放,文势突起突落;“稳”则不妨理解为文势的舒缓平和。平和并不等于浅露板直,一览无余,恰恰相反,它蕴有“纤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的丰富内涵。 苏辙的史论文是如何体现舒缓平和特色的呢? 首先,体现为整饬而又曲折的结构形式。苏辙的史论散文,从结构来看与曾巩相似,都  相似文献   

7.
苏辙的齐鲁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乃昌 《东岳论丛》2001,22(5):112-113
宋神宗熙宁六年 ( 1 0 73) ,苏辙由陈州学官改任齐州掌书记 ,在山东居留三年。他作为州府的属吏 ,协助知州 ,实施益民善政 ,深得僚友信赖。苏辙寓鲁三载 ,对齐鲁山川风物人文胜迹 ,陶醉徜徉 ,结缘良深 ,随时形诸文翰 ,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苏辙辞赋创作的主要体制形式有文赋、骚体赋和四言赋。苏辙的辞赋创作是其生活理趣的生动写照,同时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生活情趣、审美风尚和赋学观念的一个反映。考察苏辙的赋作创作,在辞赋的形式、题材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其文赋的创作,是北宋古文家"以散言为赋"的一个典型;其骚体赋既是对屈原"发愤抒情"的精神传承,也是北宋中期经世致用思潮的反映;其四言赋,则是拟古的结果。苏辙辞赋创作的这些探索,对北宋后期苏门文人的辞赋创作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人们的立场、实践地位和理论研究视角的不同,人们对政治有不同的理解,或偏向于经验,或偏向于意识形态,而在迈克尔·奥克肖特那里,政治被认为是一种活动,是生活实践,但他所理解的政治实践的含义仍有所偏颇。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生活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内含政治价值与政治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7):94-101
苏辙少时从学于父兄,入仕后与欧阳修、司马光等交游,后又教授张耒,他们的七律诗风皆呈现白体特征。白居易是其文集中所提唐代诗人最多的一位,他欣赏白居易的诗品与人品,但对白居易也是有选择的接受,这使得他的七律能够突破白体的局限而自成一家。他的七律诗风"妥帖大雅",长于叙事是其七律的最大特征,且诗法与文法并重,流畅与凝练共存,是白体诗人中七律艺术水平最高的一位。元时期苏门七律各呈姿态,苏轼七律可谓白体中的变体;苏辙、张耒承欧阳修一脉而来,可谓白体中的正体;秦观七律呈现明显的晚唐体特征;黄庭坚与陈师道承西昆体、后昆体、梅尧臣、王安石等讲究法度一脉而来,成就江西诗派。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杰山的政治活动家和学者。他一生的政治活动,是同办报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政论文章对清末民初的政坛风云变幻起过巨大作用,他的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有着广泛影响。本文着重对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作一些沦述,以纪念他诞生120周年。  相似文献   

12.
关于梁启超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近代中国的阶級斗爭与社会思想領域中是一个有着长期影响的人物。他自从1895年“公車上書”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活,到1929年死去为止,經历了一个充滿着波动与变化的时代。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活动是横跨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两个时期之間的。这段时間,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是阶級斗爭极为复杂尖銳,社会变化空前剧烈的一段时间。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梁启超从他的地主資产阶級的阶級利益出发,随着时代的波动与变化,开展了积极的政治活动和宣傳活动,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开展关于梁启超的討論,以馬列主义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評价梁启超这个历史人物,无疑会有助于我們对于中国近代阶级斗爭規律的掌握,有助于培养我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則来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和評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关于对梁启超的評价,解放前很多历史学者和評論家們,往往惊叹于梁启超的“博学”和“才能”,孤立地从某个方面夸大他的影响和作用;或者拿他初期的进步性来概括他的一生;或者脫离他的政治生活和他的改良主义的企图来抽象地論述他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这显然是錯誤的。这一点,胡繩同志在“梁启超及其保皇党思想”(发表于1948年出版的《讀書与出版》第三、四期)一文中已经指出来了。解放后不少同志进一步开展了对梁启超的研究,做出了不少成績。但值得提出的是有些評論梁启超的文章,仍然有脫离他的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与企图来研究他的倾向,因之,在某些問題上得出了不正确的結論。为了有助于討論的开展,我們特就下列两个方面的問題,发表自己的意見,以便进一步引起討論。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学者。他曾说过:“吾二十五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与国中政治关系,殆未尝一日断。”所以,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始终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由于他生活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戊戌变法时期,他遵循今文经学的路数,主张“托古改制”,虽然受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于人类生命的错误态度 公元1056年,苏洵护送日后跟他一起名垂千古的两个儿子来到京都开封赶考.苏轼苏辙同登科甲,为自己的锦绣前程找到了最光彩的起点.年近五旬的老父也想为自己谋求显达,他四处拜见那些高官显宦,不但递上他的不朽文章,还抓紧时机申述他匡时救世革旧图新的政治方略,显示他经天纬地安邦治国的伟大抱负和才华.他分别给享有宰相之尊的富弼、韩琦上书,劝他们果断地诛斩官吏,树立个人的声威.幸好富弼、韩琦都是宽厚之人,不屑于采纳他的馊主意,当然也不至于对这个放肆的老书生发怒,只是从此不想多与他纠缠.  相似文献   

15.
父母优秀,子女往往更容易出色,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洵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章名世;《剪辑错了的故事》的作者茹志娟,是上个世纪很有影响的小说家,她的女儿王安忆小说同样写得漂亮;李苦禅的国画在国内久负盛名,他的儿子李英也是一位有影响的画家;傅雷是大翻译家,他的儿子傅聪则是杰出的钢琴家……父母优秀,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进取。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成大学问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有多次漫游祖国名山大川,深入社会实际,广泛交接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丰富阅历。宋人马存和苏辙都看到司马迁漫游的外境阅历对其创作《史记》的重要意义。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年,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赠盖邦式序》)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揽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上枢密韩太尉书》)但是他们都只是着眼于漫游对司马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胡适是个特殊的政治人物,一个学者型的政客。他一再表示“不谈政治”,可是终生都没有离开过政治;他始终以超党派人士自居,但是在中国现代政党政治的大潮中,他的政治立场却是明确的;他几度下决心要关起门搞学问,但总是经不起现实的刺激,而一再投进政治漩涡。总之,他终生都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胡适对政治的这种兴趣又有其特殊之处,从而使他成为一个相当复杂的政治人物。对此,他自己有过一个值得重视的表白:“除了一任四年的战时中国驻美大使之外,我甚少参预实际政治。但是在我成年以后的生命里,我对政治始终采取了我自己所说的不感兴趣的兴趣。我认为这种兴趣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责任。” 应当如何理解胡适的这个表白呢?如果从胡适的一生来看,他这里所说的对政治那种所谓“不感兴趣的兴趣”,实质是一个学者对政治的特殊兴趣。具体来说,他想尽量摆脱现实的政治活动干扰,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去研究政治、关心政治。由此,也就形成了胡适一套特有的政治哲学,而这个政治哲学的基础,则是在他全部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8.
苏辙《诗集传》是宋学发展过程中的经学著作,其探求义理,不拘旧说,多出新意,体现了苏辙以义理解经的特征。苏辙《古史》总结历史之经验、君臣之得失、战争之胜负,以供当政者借鉴,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特征。这两个特征,既是苏辙学术的特征,也是宋代士大夫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1021——1086]是中國封建社会中偉大的政治家。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为实現新的政治改革而進行的斗爭。他自己所企盼的,是做个象孟子那样的政治活动家,无意于以文学成名;虽然在文学方面,他仍然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文学活动,是他整个事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在是一个政治战士的同时,也是一位独樹一帜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才能,在当时就备受文壇大师欧陽修的贊揚。自元人吴澄以來,就公認王安石堪与韓、柳、欧、苏齐名,同为散文大家。对他的詩歌,歷來虽有評論,但缺少系統的具体分析,且多半限于藝術的欣賞,有意无意地掩盖了王詩的思想光芒。因此,肾定得很不够。更应該注意的是:王安石生前死后,有許多政治上的敌人,他們为了达到攻击的  相似文献   

20.
<正>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政治生涯中渡过。虽然五四时期他首先举起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发起新文化启蒙运动,以激进民主主义者著称于政治思想界。但是,他涉足政治活动并非始于此时,而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刚刚步入青年时代的陈独秀,就冲破封建主义思想的禁锢,投身于爱国革命活动,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他的这些早期活动,为其五四时期的斗争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因此,弄清陈独秀在这一阶段的思想,有助于对他的一生作出全面的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