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转型与二元人格结构--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元人格结构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当前的中国社会是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转型社会,因此,当前中国社会人格结构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二元人格结构.仅从观念层面看,当前中国社会的二元人格结构表现为安稳型择业观与风险型择业观并存、价值型择友观与工具型择友观并存、社会条件型择偶观与个人素质型择偶观并存.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将从对立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2.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表现即为城市人口利用工业资源组织经济活动,农村人口只能利用城市和工业借助行政力量筛选后的剩余农业资源组织经济活动.它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的最基本特征,其本质是城市现代工业与农村传统农业的对立运动.马克思曾说过,“阶级对抗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可以概括为城乡对立运动”.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具有以下特征:其一,落后的传统农业与相对强大的现代工业,尤其是有机构成较高的重工业同时并存,使传统农村与现代城市同时并存;城市与农村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城市与农村的经济联系微弱,仅仅存在  相似文献   

3.
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为一元、农村为另一元的城乡分隔和差异状态;改革以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是城乡差异明显和城乡分隔刚性,而改革以来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是城乡差异更加明显化和城乡分隔开始弹性化;走出二元社会结构既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又有利于当前中国农业面貌的改变、工业效益的提高、社会公平的实现、社会心理的平衡和城乡环境的改善;走出二元社会结构应该树立城乡一体的新观念,创建促进城乡一体的新制度和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二元结构”,有时也称“双元结构”,它描述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的结构状态为:一个庞大的传统农业部门和一个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并存;两个部门的经济有不同的运行规律,二者之间极少联系而呈封闭状态,现代工业部门拥有相对进步的生产手段,以面向市场为主,是一种多变的、开放的、不断增长的经济部门。传统农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学与城市文学是新文学的两大主体构成。在中国现代以来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二者既相互补充,又构成比照甚至对立关系,形成了中国新文学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结构在新时期以前的文学发展中基本形成和确立,在新时期以来日益成熟和巩固。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新文学一个重要的支撑性结构,它将与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并存。  相似文献   

6.
官僚制,是现代管理的组织理论和模式架构,对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官僚制自身的缺陷及其与现代社会环境的不适应也日渐暴露,官僚制的组织模式正面临着危机。从中国来看,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即工业化与信息化并存,传统政治和现代政治并存,城市与乡村并存。因此,为了构建现代化的行政组织体制,推动中国行政组织体制改革的理性化,中国应在工业化社会更加完善官僚制,使行政组织的理性和效率发挥到最大化,同时又在信息化社会趋近中超越官僚制,以渐进的方式顺利实现行政组织体制的转型或替代。  相似文献   

7.
要实现城乡社会结构从二元到一元的转换 ,就必须选择适宜的社会政策。户籍制度的改革是城乡社会结构从二元到一元转换的重要前提 ;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城乡社会结构从二元到一元化转换的重要条件 ;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的消解是城乡社会结构从二元到一元转换的现实基础 ;而城乡统筹就业体制的建立则是城乡社会结构从二元到一元转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经济学、社会性分工原理分析了二元社会结构演进的一般过程及中国的特殊性,并着重回顾和考察了改革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与机制。研究显示,中国二元结构演进具有曲折和迂回特征。其演绎路径是:(1)城乡分工扩展一分工受阻一乡村自给自足状态与城市高度分工并存→恢复分工→城乡分工网络扩展;(2)社会分化→反分化(城乡同质化)→社会重新分化;而改革后乡村社会结构的正向演进是在城乡分工链条重新链接,分工网络逐步恢复之后乡村制度、组织和人的行为质变的结果。为了保证今后分工、专业化有序发展和社会结构正向演进,避免曲折迂回,必须推进制度改革,创造国家长期和谐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二元对应结构是人们认知事物的思维构架和阐释模式。九叶诗人在诗歌中融入了大量的二元对应结构,这些对应结构主要体现为自我世界与现实社会、情感世界与理性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应。  相似文献   

10.
20年开发开放,浦东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郊区变为一个国际化的现代化新城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浦东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也取得较明显的成效.为了克服过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方式带来的问题,以及适应新的条件下发展方式转变等需要,原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浦东模式"需要转型.现在其转型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实践中需要更加着力于提高对征地农民的补偿标准;着力于保障他们基本的社会权利;着力于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从而形成新型的和谐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二元人格是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农民型人格与市民型人格糅杂并存的人格结构状态。二元人格结构在农民工身上表现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的九组人格模型。从本质上说,农民工二元人格是社会不和谐的产物。社会转型、制度歧视、身份和职业的错位以及安徽特殊省情是安徽农民工二元人格产生的四个主要原因。具有冲突性、过渡性的农民工二元人格对保证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运作会产生抵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梳理关于小农户行为属性三派争论的基础上,提出认知理性小农户概念,构建认知理性小农 户行为的两阶段主观博弈分析框架:小农户在与所处情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建立主观博弈模型,进而在 主观博弈模型下进行策略博弈,博弈的结果是在两个阶段分别达到主观认知均衡和主观博弈均衡。小 农户的认知理性行为具有显著的情境依赖性,具体表现为情境锁定和情境适应两种模式,所依赖的情境 主要包括社会制度、交易市场、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五个维度。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的情境变迁中,小农户在情景锁定和情境适应不足的双重作用下,面临认知及行为的情境失调危机。在 农业高质量发展情境中,小农户行为的认知治理路径包括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增强扶持政策的认知导 向、构建产业链准纵向一体化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衔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乡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有着明显的二元化特征。二元社会医疗体系曾有其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社会转型,这种体系的固化使城乡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变得相当困难。今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应从城乡有机衔接的立场出发,根据我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并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循序渐进扩大现代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在我国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最终实现“国民皆医保”的城乡整合,使城乡居民能够实质平等地分享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转换.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二元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只有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才能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王权主义是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的整体概括。这一论断的提出,使得从学理的视角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惟一政体形式——君主政治成为可能。通过对诸子百家之学的历史定位,我们可以从源头上指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的性质与基本特征,梳理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题,指明在政治思想观念层面从传统向着近代转型的基本路径。这种理论概括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命运很有启迪意义。从现代政治学的视角看,王权主义具有某种极权主义的特征,并且表现在政治价值结构和政治意识形态等各个层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身并不含有现代化的因子,中华文化的现代化需要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而这正是我辈学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分化,导致了农村社会类型的多样化。乡土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传统的政府为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无法与变化中的乡土社会结构相适应,纯粹的社会组织自治又因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而无法实现,乡土社会出现了治理的衰微。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不仅是乡村社会的建设,更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式的乡村治理模式的试运行。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重点论述明清社会转型的研究范式和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开始的标志与时间,同时讨论明清社会近代转型的要素、过程、表现和障碍。认为从明代隆庆年间开始,以"边禁""海禁""银禁"等三禁开放为标志的中国传统社会近代转型进程已正式开启。至少江南区域社会已经出现从农业社会向早期工业化社会转型;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和全球化社会转型的趋势。但整个转型在清代曲折迂回,端在障碍众多,其关键原因来自于当时内外环境的特殊性和农牧社会整合的缓慢性。  相似文献   

18.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投射出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变革。传统孝道的变异与封建政治的强殖入侵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现代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深刻变化、社会文化视角从社会到个人的转变促使传统孝道不断整合,在“以人为本”思想的解构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现代孝道重构要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达成和谐、公正的新孝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