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化,一般说是指资本主义化的过程,即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从产生到发展直至确立的过程。日本近代化的时间,从广义上说,自明治维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狭义上说,自明治维新到明治三、四十年间,资本主义基本确立止。日本近代化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的近代化,这主要表现在生产与流通领域  相似文献   

2.
魏延秋 《晋阳学刊》2003,8(6):82-85
北洋政府前期实行"维持外交",基本因袭晚清在外交路线上的旧传统,奉行"委曲求全"、"息事宁人"的外交指导思想,采取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传统的"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其实质就是一种"妥协"外交.这一外交策略的实行,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根源,对其后的外交政策也有重要影响.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北洋政府前期的"维持外交".  相似文献   

3.
略论民国时期旅游的近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国时期,在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国内各项旅游条件改善而时局又一直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旅游发展以抗战为界,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并呈现出旅游活动更加普及、旅游方式和内容日趋丰富、集团旅游兴起、近代旅游理论研究发端等一系列近代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董凌锋 《天府新论》2006,507(5):125-129
慈禧太后长期作为晚清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与中国近代化历程关系密切,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虽然学界中也有肯定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所做的积极贡献,但大多数研究结果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毁多于誉。其实在近代化历程中慈禧太后所面临的影响近代化的阻力既有顽固派的阻挠,也有西方列强的干扰。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重用汉族官员;派遣留学生及废除科举;清末政治改革。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也起到了一些消极阻碍作用:阻挠进行宪政改革,极力维护君王专制政体,且在戊戌变法之后,禁止言论自由,不准改革科举考试办法,进而支持义和团,围攻使馆,向八国宣战,导致联军入侵,几乎亡国。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一个呻吟、痛苦、沉沦、屈辱至自立、自尊、自强以及扬眉吐气的历史过程.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坚强后盾;必须把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放在首位;必须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制的转型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它深刻表明 ;与法律外在形式的变化相比较 ,其价值取向和内在精神方面真正实现近代化显得尤为关键。北洋时期首次大规模的经济立法 ,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主要领域都有涉及 ,基本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导 ,以政府干预为辅助的二元经济体制。因此 ,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焱 《兰州学刊》2006,1(10):203-205
始于晚清的法律制度近代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它的近代化是通过调整旧法体系和构建新的法律体系来完成的,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法律意识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近代化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民国时期百余年间广州城市的近代化进程虽然有得也有失 ,但却顺应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 ,也尽显出自己的独特个性 ,从而使它在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相似文献   

9.
国际法的输入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起源于 1 7世纪的欧洲 ,1 9世纪传播到美、亚诸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迫于外交形势的压力 ,清政府也开始接受国际法。 1 864年 ,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 (william Alexander Martin)翻译、美国人亨利·惠顿 (Henry Wheaton)所著的《万国公法》(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直译为《国际法基本原理》或《国际法要旨》一书的刊印出版 ,是国际法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国际法的传入 ,使近代中国人对西方世界普遍通行的基本外交原则和外交惯例有了初步了解 ,并开始在外交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 ,这也引起了其外交观念…  相似文献   

10.
从<北京条约>到<中西和好贸易条约>的签订,从陈兰彬使团的派出到<会订古巴华工条款>的签订,以及向古巴遣使设领等,晚清政府海外华人政策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与此同时,在处理由华工问题而引起外交纠纷时,清政府也开始采纳近代国际关系中的行为规范,步入外交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11.
<正>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的外交活动,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而且对其后二千余年来中国历代王朝的外交活动产生了巨大而长远的影响。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列国外交的诸特点作一概迷,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三国形成时期的外交,系指从公元二○八年刘孙结盟抗曹起,到公元二二九年吴蜀订立中分天下盟约止,前后二十二年。其特点是,密切配合军事斗争,成功地使人谋预计的鼎足三分变成了现实,它以历史走了曲折的道路而大放异彩,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3.
玲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各国纷纷调整战略,把经济建设推到了首要位置,一场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正在全球蔚然兴起,它比以往任何一场竞争都更广泛,更深入,谁赢得了这场战争,谁才真正拥有了立足于未来世界的主动权。怎样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怎样适应日益强劲的经济渗透?怎样解决日益尖锐的经济磨擦?不言而喻,要靠外交。外交,这种千百年来处理国家关系的手段,今天则被更加突出地赋予了经济职能,尽管这种职能从外交诞生之日起就已被赋予了,但却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广泛.这样紧迫。…  相似文献   

14.
略论明代中央外交专职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明  何兰娟 《广西社会科学》2004,(12):145-147,151
明朝建立后 ,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 ,外交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明朝政府在与诸番国以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打交道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外交制度。通过分析明朝时期主管外交的中央机构———礼部及其下属机构主客司和行人司、鸿胪寺等的职能 ,归纳总结明朝时期的外交特色  相似文献   

15.
王韬在早期是典型的封建士子,随着对西学的接触和深入了解,逐步开始了从传统士大夫到近代知识分子之间的转变,王韬的身份转型带来了文学观念的初步变革.王韬文学观念变革中初步的文学救国意识、开放性的世界意识、娱乐心态使他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近代色彩.  相似文献   

16.
略论唐后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前期的外交管理体系已趋完善成熟,三省六部九寺制度下的外交管理机构分工细致,配合严密。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使职差遣制度盛行,原有的外交管理机构尚书主客司和鸿胪寺变为闭简部门,由宦官把持的鸿胪礼宾使,控制了鸿胪寺和礼宾院的实权,客省使把持了客省,从而控制了外交管理之实权。虽然唐前期奠基于三省六部九寺职官体制之上的外交主管机构与关涉机构并未废止,但其职权已被各种使职差遣所取代,形成了一种皇帝和中书门下直接指挥之下的由各种使职差遣具体贯彻执行外交政令与外交事务的新的外交管理体制。唐后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对五代和北宋前期的外交管理体制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战后直至直系统治结束时期的中日外交活动中,作为一种社会参与力量的部分实力派北洋军人,借助军阀派系政治独有的权力运用方式,以其对外交决策及交涉结果具有合理参与权和决定性影响力的独特身份,一度主动介入并事实上成为推动外交近代化的主体力量之一,诠释了近代外交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注重民意舆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谷银波  郑师渠 《中州学刊》2006,3(3):176-178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起因之一就是反对北洋政府提倡的旧道德。但北洋政府对着重于思想文化方面的新文化运动干预并不大,相反,在国语运动等方面,北洋政府制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则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百:关于时代主题、世界格局、国际新秩序;关于中国奉行的对外政策、方针和原则;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党际关系。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根本目标是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保证分“三步走”战略的实现。高度的求实性、鲜明的时代性、非凡的创见性和灵活的策略性构成了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四个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20.
略论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演化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李耿年所谓中国的近代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中国的资本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出现在西方,它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成为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并且在19世纪上半期开始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由此,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