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极端到折衷的形式主义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主义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批评流派,这些形式主义批评流派都以文学文本的语言结构形式为批评客体,以此探索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再到结构主义,对文学语言形式的探索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深入、不断综合.俄国形式主义以文本形式为绝对中心,排斥一切形式之外的因素;新批评较之采取相对折衷的态度,虽提出文本中心论,但并不完全摒弃历史的范式,承认作为语境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文学批评的必要性;结构主义批评由于直接受到了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研究焦点由文本扩展到潜藏在文本之后的宏观文学传统及读者的"文学能力",研究视角大大拓宽,研究立场也比新批评更加包容.  相似文献   

2.
新批评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批评流派之一,具有其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论来源、基本特征、理论成就和局限.新批评派从折衷主义哲学立场出发,在理论上试图调和文学与现实、理性与感性的对立,试图突破旧形式主义的框架,并出神入化地运用语义学方法分析文学作品语言,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研究实绩.但是,新批评以绝对的、孤立的本文作为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排斥对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分析,无视作者心理、读者反应和社会效果,这无疑是新批评的最大局限.  相似文献   

3.
抽象艺术已经发展了将近一个半世纪,但由于最初形式主义占据了批评的主流,而后又多政治意识形态的关切,艺术史一直缺乏合适的契机更好地思考其特征、价值和产生的原因。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继承了德国传统对艺术自身的形式特征进行分析的特点,并从巴尔到格林伯格建立起一个合理化的现代主义批评范式;也造成了许多对抽象艺术的刻板印象。社会历史方法弥补了形式主义的不足,尤其是夏皮罗对巴尔、格林伯格的纠正,揭示了使抽象艺术具有价值的那种艺术观念并非永恒,而是现代特定的社会历史的产物,"为艺术而艺术"和"纯审美"等现代艺术观念具有其时代的阶级根源,抽象艺术乃至现代艺术的价值不是在于纯形式,而是在于它承载了现代特有的价值。这些论争打破了形式主义批评的霸权,对于中国当下对抽象艺术的理解、实践和讨论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英美新批评并非只有美学的观点,没有历史的维度,只不过其论域中的"历史"是形式化或文本化了的历史,是形式视阈中窥见和拼接的历史。新批评对文学语言形式的关注,彰显了文学的自律性一面,纠偏了庸俗社会学文学研究的历史实证主义面相,然而却矫枉过正,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和文学的庸俗社会学研究混为一谈,不仅强调形式对于社会历史具有自足性,而且申明从文本中抽离出来和还原回去的形式对于文学的第一性,终究只是一种否定了社会历史对文学形式的最终决定作用、文学形式是社会历史综合作用的产物的唯心论。不仅如此,新批评的文论观由于认为文学的功能不是揭示社会历史的问题,相反社会历史的问题都在文学的形式中获得了最终的解决,因此沦为一种意在屏蔽和调和社会矛盾的自由主义保守文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论表现出强烈的重伦理教化的实用主义工具色彩,对形式主义一直采取蔑视和压制的态度.但就是在这种极不利于艺术生长的文化氛围里,中国古代作家在诗歌创作中却表现出鲜明突出和普遍的以形式为本体的倾向,对重伦理教化的儒家诗教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抗衡作用,实现了诗歌创作向艺术王国的回归,从而创作出了举世难以匹敌的真正的诗歌艺术.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本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汉语文字的本体性特征是汉语诗歌形式的本体性特征形成的基础;二,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走向和结构格局决定了诗歌创作以形式为本体的特征;三,工具主义的形式观客观上推动了形式的本体性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上半叶英美文学批评领域最瞩目的成就应是形式主义取代了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从方法论上讲,形式主义批评模式把人的注意力引向文学文本自身,关注其审美与艺术的特征,使文学批评更加专业化,文化批评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历史批评,但并不是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简单重复,文化批评扬弃而非抛弃了形式主义的批评方法。因而提倡从形式层面而非内容层面回归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7.
从“关系主义”视角出发,可以把“客观说”下的文学接受、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概括为三种基本形态:以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为代表的“不透明性”关系,侧重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文学作为一个独立自治的审美领域,意识形态与普通读者经验不能任意进入文学;以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透明性”关系,强调形式与意义结合为有机统一体,文学具有追寻本体世界的能力,“美育代宗教”为文学在现代社会找到合法位置,文学具有精神救赎的作用;以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的“半透明性”关系,侧重文本结构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地位,文学处于社会精神结构的指定位置,文本结构与精神结构通过阐释活动建立起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徐妍 《东方论坛》2007,(4):45-51
在鲁迅重构史中,形式本体的鲁迅一直处于空缺或薄弱状态.1990年代,在西方叙事学和新批评的细读方法的影响下,形式本体的鲁迅与以往相比获得了自觉的阐释,出现了升温的迹象,但是,阐释者大多停滞在形式的意义层面,且又迅速冷却.而导致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学科内部一向轻视形式层面研究、文化研究代替文学研究及其阐释者艺术感受力钝化.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一条铁定的法则。进入二千世纪以来,西方现代文论出现形式主义倾向,涌现出俄国形式主义、捷克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理论与批评流派。他们认为文学的本质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因为形式可以创造内容。这当然是一种颠倒主次的形式本体论的极端倾向,虽然他们对“文本”的重视也有值得肯定之处。但是,在西方现代文论中,荒诞派戏剧却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别具一格地坚持传统观念。尤奈斯库说:“人生是荒诞的,认真严肃地对待它则显得荒谬可笑。”①就是说,以前的现代派作家如卡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初,一些新的美学与文艺理论思潮,如俄苏形式主义、现象学艺术本体论、结构主义、符号学和新批评的出现,带来了美学与文艺批评理论领域的深刻变革,古典美学与文艺理论逐渐丧失其主导地位并退出历史舞台,文艺外在规律的说明为内部规律的探索所取代,目的论的研究让位于本体论研究。这一变革使美学与文艺理论从实证论的功利性解释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