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金夫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
本文使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作者实地调查资料,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得出三山祖庙所尊祀的三尊神是岭东汉族移民的祖先神的新观点。文章最后阐明研究这一历史文化事象对了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由来及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破除封建迷信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卢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49-51
本文在细致考察史料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渤海国是以粟末琳辐族为主体建立的从属于唐王朝的地方封建政权,而非高句丽的继承国。 相似文献
3.
赵炳清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6):81-86
西周时期,楚国远在华夏记述视野之外,导致许多史实不清,特别是周人封楚之史实更是扑朔迷离。楚人受封立国,正式跻身于周室诸侯之列,当为周成王七年三月于成周之会上所为,其始封之君为熊绎。楚人的受封,其原因除楚先祖勤劳王事的功绩之外,也与周公奔楚在楚地受到楚人的礼遇有关。周公奔楚的时间当在成王六年末至七年三月之间,即周公归政成王后不久。周公受谗言而奔楚与周公因管蔡流言而居东东征非为一事,太史公司马迁所记应信而有征。 相似文献
4.
5.
陈心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6-21
在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禅让制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又争讼不息的议题,相关争辩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其真伪,二是其性质。就禅让制的真伪而言,自先秦诸子到古史辨派迄至当今学界,各家证伪之说均难以令人信服;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佐之以近年来出土、刊布的战国竹书,可以证明禅让制是切实存在的。就禅让制的性质而言,主流的观点有两种:其一,自先秦以来,儒家以其为大同社会选贤与能的制度设计,以之彰显圣人之德;其二,自20世纪50年代迄今,学界多以其为原始民主制的体现。两者都未能阐明禅让制的原初内涵。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确立了一种迥异的"王者"类型——"金枝国王"原型,具有普遍的民族志意义,阐明了国王的起源与本质:国王来源于祭司/巫师,本为用于祭祀的"牺牲"。我国远古时期的禅让制也可归入"金枝国王"原型的范畴。在禅让制中,对"天下"的争相让之,既非出于圣人之德,也不是由原始民主制决定的选贤授能,其实质在于古代的王者常被作为献祭上天神灵的"牺牲",且肩荷重任,受到制度的严苛制约,故民众对王位避之不及。禅让之"让",并非"礼让"、"逊让",实为"避让"。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的大兴安岭林区是众多北方少数民族的摇篮,繁衍生息着诸多古老民族,其中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被呼伦贝尔人称为“三少民族”。三少民族在森林环境中,以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丰富的森林文化。其中的思想、行为层面上的文化内容,具有鲜明的自然保护意味和深刻的环境伦理学意义,而其崇尚、敬爱、回报自然的传统思想尤为突出和重要。本文对三少民族共有的自然崇拜及自然观做了阐述,并简要分析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客观作用。 相似文献
7.
樊志斌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5):48-51
文章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与用典,对三山五园概念的来由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现代社会认同,确定“三山五园”的范围,并就当前形势,提出了对“三山五园”整体保护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赵连稳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4-114
正2013年11月9日,在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期间,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专家研讨会暨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成立仪式在北京联合大学举行,同时揭牌的还有北京三山五园文献馆和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将三山五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规划和传播。这次研讨会就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与利用等问题,聚集政府、学界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展开研讨,收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郑娟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5):121-128
“幽暗意识”在科幻小说领域表现为探溯和想象人类最幽微曲折的面向。李宏伟作为文风独特的青年小说家,其《国王与抒情诗》无论从时空架构还是情感表达抑或是哲学思考,都闪烁着“幽暗意识”的微光。首先小说构建了一个即将到来的未来时空,在这个时空下人类的生存空间看似无限开拓实际上却陷入一种科技“垄断”下的逼仄地带,文本的“幽暗”意图在叙事中缓缓浮现;其次“文字”与“抒情”作为小说中的关键隐喻,其背后隐藏着作者“幽暗”的情思,即“文字”是民族国家文化传承之瑰宝,而“抒情”则是建立在“文字”基础之上自我表达和独立意志的体现;最后“凡人如何不死”这一诘问贯穿于小说的始末,作者对人类社会中科技与人性的罅隙与胶着这一“幽暗”问题的探讨也启发着我们对人类未来发展危机的审视与思考。简言之,李宏伟的“幽暗意识”不仅体现了他对文字文学本身在未来社会发展遭际的预设,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思考了个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泽亮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许多学者在评判孟子哲学思想性质时,往往都以对“万物皆备于我”这一命题的阐释作为其定性的依据和佐证。而长期以来对这一核心命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对这一特定命题训释本义、考察和辨析其源流,并对这一命题及其历史发展作一简要的价值评估。 相似文献
11.
张春晓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5):101-107
送谒诗集中出现于晚宋,揭示了一种不务科举、以干谒为生计,且得到社会默许与士人认可的社会情态。作为传统送别诗的旁支,晚宋送谒诗以其创作目的的预设,兼顾作者、谒客、谒主的三重维度,从一开始就突破了私人交流的范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相。一方面,作者会从谒客的立场出发,述说其过人才华与生计之煎迫,并期待其游谒之举能有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作者又会竭力推崇谒主之才德,偶尔也会为其推介合适的谒主。除此之外,作者本人有时又不免借机流露出博取谒主顾盼自己的江湖习气。凡此种种,皆透露出晚宋士人行谒的普遍风气、送谒诗深具务实的交际功能和更为丰富的思想抒发。 相似文献
12.
胡传志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6-70
金中期文人王寂《辽东行部志》记载途中所见苏轼书写陈舜俞《施食放生记》,经考确有可能,可补苏轼研究之不足;又记其子所寄葛次仲集句诗,经考为其《集句诗》集三卷,其所引集句诗例,亦可查明出处。金末文人苑中《题二苏坟》,评价二苏忠义,当时刻石,现鲜为人知。经过对其诗其题跋的考证,可以判断其诗当写于正大二年或三年秋天。 相似文献
13.
雷炳炎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61-65
清代的爵位封赠作为一代制度始创于天命年间,由于清初爵位封授、晋升与清代开基立业相攸关,因而在清初较长时间内存在着武职、封爵混一局面。爵位的阶升制与武官的晋升法则颇有不谋而合之处。封爵的袭次变化暗示出爵主的身份地位和军功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史美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6):55-58
本文全面评述了南宋史家三相(史浩、史弥远、史嵩之)的国家战略思想。针对《宋史》对南宋史家三相有失真实的记载与评价,指出历史学者对待历史人物应该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搞双重标准。 相似文献
15.
胡建次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2-25
宋代文学法度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有法维面的论说;二是对活法维面的论说;三是对"至法无法"维面的论说.宋人对文学法度的论说,开始体现出建构与消解并重的特征,它为后世文学法度之论的深层次融通作出了铺垫. 相似文献
16.
罗红艳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8-52,71
声诗是指齐言的入乐的近体歌诗。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声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代,并认为至五代时声诗逐渐衰落,为长短句所取代。其实宋代也有大量的声诗。本文从宋声诗的传唱、宋声诗的内容和风格这两个角度对宋声诗的总体特点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指出:宋声诗的传唱很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当然还包括文人;宋声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在风格上具有清新、活泼、生动的特点,在形式上也很灵活自由。对宋声诗的描述,可以澄清许多问题,并对已往一些问题作出新的解释,不仅可以丰富人们对宋代文学的认识,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董小伟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2):68-69,80
宋词是能与"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六朝之骈语、元之曲,明清之小说"并驾齐驱的一种独立文学式样.它的发展如回环往复的江渠,经历过千锤百炼后,成为力能浮舟的溶溶大川.在北宋词发展的前、中、后期,分别出现了三位词坛巨人,他们用天才的智慧将词进行了三次波澜壮阔的"变革",值得无数后来者,不断研究、探索、品析. 相似文献
18.
黄之栋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3):178-190
宋体四六自成立之后就形成两个风格不同的流派,分别以王安石和苏轼为代表。两宋之际的汪藻等四六文名家,一方面取法本朝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融汇两派之优长,创作出既典雅工致又明白畅达的四六文,使欧阳修等人变唐体为宋体的骈文革新最终完成;另一方面,远师唐代陆贽之风,融至诚于骈俪之中,变应用公文为经世之文。这些使两宋之际的四六文继北宋中期欧、苏之后,成为宋体四六的又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9.
刘旭东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58-61,104
新兴的术数方式在社会上已占有一席之地。第三种是扶乩 ,且盛行使用紫姑神。沈括《梦溪笔谈》里提到 :“近岁迎紫姑者极多 ,大率多能文章歌诗 ,有极工者 ,予屡见之 ,多自称蓬莱谪仙 ,医卜无所不能 ,棋与国手为敌。”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也载 :“有降仙者 ,或疑其捧箕者字为只 ,因命师赋比 ,且令作七言律诗。顷刻辄就 ,……纵使人为 ,其速亦不及可也 !”二人分别为北宋和南宋著名学者 ,竟为扶乩辩护。这不仅说明扶乩的盛行 ,也说明此活动已成为上层士人展示才华和娱乐消遣的一种方法。而扶乩术自宋代兴起之后 ,明代更为盛行 ,李东阳、何孟春… 相似文献
20.
杨蕤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5):59-64
宋代是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不为学界所重视的阶段。朝贡贸易依然是这一时段陆上丝路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朝贡的频率有所改变,朝贡贸易的规模和期限亦有一定的限定。在朝贡贸易以外,丝路民间贸易也有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