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教是一种特殊的宗教,由于它的隐蔽性很强,尽管"五四"先驱者就已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是对儒教的宗教实质认识,中国现代作家大多是在经历了"文革"的教训后才若有所悟,这一点在巴金的晚年写作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解放前,巴金无情地批判觉新的性格缺陷和精神弱点,解放后,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也成为了无神论时代典型的"宗教人"之一。解读《随想录》,可以发现,无论是觉新还是巴金,他们的精神世界都与儒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前者在明处,后者在暗处,不容易被发现而已。  相似文献   

2.
"燕岭作家群"立足"燕岭"这一小而弥大的园地,把人生、学问、文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创作出了值得重视的作品。他们的创作以抒情为底背,流露出深切的现实情怀,接通了个人生命和时代现实的关系。同时他们的创作具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实现了文章之美。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的“天下”、“古今”与“山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7,27(2):67-70
吴敬梓的儒家情怀与史官思想,使《儒林外史》全书有非常浓重的“天下”、“古今”意识,影响于故事地点与人物隶籍、游历之地的设计等,都有特别的考虑。最突出是从“山东汶上”写起,又写周进、王惠为汶上人和王冕、虞博士等也要来山东等等,都是一种深曲的笔法,有深隐的寓意。  相似文献   

4.
在台北这一相同的地域空间中,白先勇和朱天文都被一种"末世的情绪"所牵引,不约而同地先后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写了特定时空中新旧两代台北人的生存状态与情感体验,找寻自己的"根"之所在。在他们的寻根之旅中,尹雪艳和米亚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她们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一个是理想幻影的勾绘,一个是同步经验的展演,但在精神层面上却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她们都在争取最大限度地自主掌握自身的命运,寻找自我灵魂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静享一份淡然之美。  相似文献   

5.
"宗教多元论"的主旨是界定各传统宗教间的关系,把各传统宗教纳入"同等有效"和"平等"的范畴,进而为宗教的长远发展建立一条可行的原则。对穆斯林学者而言,"宗教多元论"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本文在尝试解读穆斯林学者传统观念里的"宗教多元论"的意蕴的同时,与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做几个层面的比较。同时,当代穆斯林学者对"宗教多元论"的回应也值得我们审慎的思考,从而使我们对"宗教多元论"的前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红字>中的赫丝特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著名的文学典型.在基督教文化语境中,她们是以"夏娃"为原型的形象.但由于对两位作家产生影响的宗教流派不同,使其宗教内涵有所差异.同时又因为两位作家共同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们都通过两位女性形象对传统基督教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修正、批判和超越,殊途同归地走向了一条探索人性之道.  相似文献   

7.
正很多人说教育要有宗教情怀,大意就是对教育要虔诚、执着的意思。教育有什么情怀,没有规定,只要是有利于教育的情怀,应该都是好情怀。宗教,是一个大话题,也是一个好话题,教育与宗教也有一定的联系,都是修养教化,都是劝人向上向善。即使不是宗教教徒,也都对宗教有着一定的尊重和敬仰。就是说都有一些宗教情怀,因为宗教不脱离现世。  相似文献   

8.
唐代女冠诗歌中蕴涵着一股哀愁的美学意味,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哀愁美进行初步的探析:一,生存喟叹的哀愁美;二,离人酬寄的哀愁美;三,爱情追逐的哀愁美;四,家国沦丧的哀愁美。  相似文献   

9.
"永恒轮回"思想是尼采思想的一个制高点,但这一思想本身却像是一道晦涩艰深、隐喻复杂的难题。要想找到打开这一思想暗室的钥匙,必须把这一思想诉求置入尼采那氤氲着浓得化不开的生命感觉的心理场去考量。尼采之宣讲的永恒轮回思想,与人类以往关于轮回的觉知有着某种实质性差异,这一差异乃在于道说者在道说这一思想时背后所折射的态度。"永恒轮回"的真正内涵意指以体验本身为鹄的、存在者自我沉醉地出神地去存在的存在状态,这一内涵的根本体现载体是"瞬间"。这一思想的精神内核完全是宗教性的,而它所氤氲的是一种新的宗教诉求:一种以狄奥尼索斯精神为存在理念的宇宙宗教和生命宗教。  相似文献   

10.
甘地有关印度独立、自治的思想,表现在早期对"斯瓦拉吉"以及后来对"罗摩盛世"的相关论述中。这些自治思想,无论是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提倡非暴力抗争,还是对未来理想国的描绘,都借用了印度传统宗教的术语,继承了印度宗教中节制、不杀生的理念。甘地自觉地援用宗教资源,运用民众熟悉的宗教术语与表达,提升了精英化的印度国大党动员底层民众的能力,在推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同时,又推进了印度传统宗教的现代性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