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丧礼仪式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而特殊的文化形式,它影响着华夏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维护了古代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丧礼仪式承载着古代社会德性的基本价值取向,符合官方以儒家正统思想整合家庭、家族和乡村社会的要求,在实践的层面也扩展了"礼"的内涵和实用性。全方位的互动模式、文化心理和行为惯习,是丧礼仪式独具特色的德育环境。传统丧礼仪式对个体意志结构和行动结构影响深远,对个体品德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追求从仪式出发再回归仪式。仪式以独特的气氛唤起人类整体感性直觉, 它追求西方古典戏剧崇高宏大的审美形式, 营造类似人类原始仪式和原始宗教的神秘气氛。作家志在借助原始祭仪和宗教的神貌构建集体意志对个体意志的精神递交仪式,致力铺排个体与文化祖先展开对话的心理、精神场面。“我”贯穿于每一个“找寻”的过程, 演绎个体由放逐走向回归的生命必然、历史必然以至文化必然。仪式是作家从艺术感性走向历史文化理性、挖掘民族集体深层心理即深层文化心理根柢的通途  相似文献   

3.
仪式是特定人群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具体表达形式,人们为达到某种特定而实用目的而举行。透过作为表象的仪式,有助于阐释特定文化的意义和本质。蒙古族传统"安代"仪式历史悠久,驱魔治病,整个仪式充满了指号意蕴。借助于皮尔士的指号理论,从象似、标指、象征三个维度分析仪式文本,蒙古族传统"安代"仪式隐喻性叙事中的文化动力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4.
"千供"仪式是藏传佛教中传统的祭祀文化,它不仅代表了一种宗教文化,更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和虔诚的信仰。而化隆县塔加乡塔加一村的"千供"仪式在表现形式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仪轨,形成了其特有的社会属性及文化特质。笔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与访谈的形式,对塔加村的传统"千供"仪式进行了实地调研,试图探析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村落在文化交流和变迁中如何保持和发挥其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及功能性。  相似文献   

5.
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的"哄房子"活动不仅包含了宗教性的仪式——阿訇和满拉的诵经,也包括了世俗性的活动——亲戚朋友串门、吃席与答礼等。其不仅反映了传统村落社会中仪式活动对穆斯林社会的整合、对族群认同的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反映了回族乡民社会中蕴含的民俗心理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介绍了功果桥白族民间的一个求子仪式过程,并借助学科理论解读了仪式的文化内涵。认为求子习俗借用了一些象征手段,并且求子现象与白族民间的传统信仰有关,同时,该习俗也充分体现了白族民间传统医疗文化中的"神药两解"思想。  相似文献   

7.
[提要]苗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种类众多的仪式,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构筑起生活世界的诸多意义。白苗是西部方言苗族的一个支系,其“佐嗦”仪式是典型的家族仪式,它折射历史,反映现实,可用来深入解析苗族社会。本文从三重维度对该仪式进行剖析:从白苗历史探究该仪式的缘起;运用象征分析的方法揭示其文化逻辑;根据家族组织考察仪式与社会之间的功能关系,尝试以仪式研究入手展开对传统社会文化多个层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文章谈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布依戏是布依族民族民间的特色戏剧,其存在不仅与布依族的民歌、舞蹈、民间文学及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与布依族的民族民间信仰密切联系,因此可以说布依戏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本文以“过渡仪式理论”分析布依戏神圣空间的构建,以及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转换、沟通,从而实现布依戏的神性和世俗性的意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布依戏不仅仅是戏剧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布依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并且在布依戏中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构建的神圣空间来传递布依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所以布依戏是一个娱人娱神的戏剧,这也是它有别于传统中国戏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於菟”仪式的民俗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与现状、传统与生活的文化产物,“於菟”系列岁末民俗在其特定的时空上表现了其特有的文化传统,通过仪式实践实现民俗意义,即外在的多元结构和内在的象征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仪式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庙会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性活动,有其特定的寓意、独有的程式和丰富的功能。现代社会剧变不仅对中国乡村传统仪式的形式外表产生影响,更给传统民间仪式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带来深刻冲击和改造。当下,政府部门对繁荣乡村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对民间仪式的强力介入与征用,为传统民间仪式的再造增添了强大动力。但是,在此过程中,传统民间仪式的文化本真性却日渐剥离,这必然使其原本的象征体系难以复存,形式也终将难以为继。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既要着眼于促进其内生的价值转换机制和能力的发挥,更要着眼于仪式文化合理精神内核的挖掘与弘扬。  相似文献   

12.
传统婚礼仪式中有很多复杂的仪式程序,这些仪式程序是人生礼仪的一部分,也是组成传统婚礼的一个过渡仪式。文章在对西和县张杨村传统婚礼仪式进行实地田野记录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抹黑"习俗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地方性知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贵州屯堡村庄的地戏仪式的解读,讨论了中国乡村传统仪式的现代重塑这一问题.论文指出,在当代的文化场景中,屯堡村庄的跳神仪式经过一番"化石化"的建构,被重塑为屯堡居民重构自我历史谱系、搬演国家神话、展示权威边界的一种仪式展演;由于当代的地戏表演构成了一个权威边界的商榷场域,屯堡村民在其中既是国家边疆文化政策的对象,又是在文化经济的快速增长中成为自身权力与权威边界的积极商榷者.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凉山彝族疾病仪式治疗中具有普遍性的"斯尔几"仪式为个案,讨论疾病仪式治疗的地方知识、地方经验与文化认同。该仪式在凉山普遍受到认同,源于彝族独特的疾病信仰与仪式治疗信仰体系。毕摩仪式实践、世传毕摩的文化资本及社区成员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斯尔几"仪式治疗成为彝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斯尔几"仪式中涉及生态观、人文关怀、文化人格、社会秩序修复等内容对社会和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仪式治疗的模式主要由治疗师毕摩、仪式主家、文本、动植物等构成。凉山彝族疾病治疗仪式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患者获得身体与精神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仪式象征符号是耕读文化教育构建的重要资源,教育仪式作为仪式象征的集合,在耕读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桂林市泗林村奖学匾牌发放仪式为考察对象,认为耕读文化在强化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能传承农耕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在增强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凝聚乡村文化自信,在强调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能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促进乡村社会和谐。通过个案分析教育仪式构建耕读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总结了教育仪式构建耕读文化认同象征运用的活动启示:以强化耕读文化深挖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突出耕读经典教育主题;丰富仪式活动展演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立足时代乡村文明实践,拓展仪式教育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6.
行业神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一个类型.新中国成立前,端砚行业拜"伍丁"为师傅,每年举行祭拜"伍丁"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活动被取消,2006年复办.复办拜师节,祭拜仪式规模更大,但恢复的是仪式,而非信仰.仪式的恢复是走向信仰的起步.行业神崇拜所体现出来的祖先崇拜、尊师重道等传统观念对于复兴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桂西南壮族乡村地区,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传统文化的助推力量、内生动力的辅助功能,共同形塑着以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壮族仪式传统以其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染的重要节庆为节点,呈递出时空关联下的地方文化诉求表达,展示了乡村社会治理中仪式传统的社会功能。同时,传统仪式文化在形塑壮族群众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强化了壮族村屯共同体意识。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结构中,地方特色的主体性、内生性、传统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社会治理需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方仪式传统阐释的集体目标和情感归属,关注更具现代意义的具有内生性秩序规范的乡村治理内涵。  相似文献   

18.
跳香仪式是"武陵民族走廊"沅水流域瓦乡人的宗教仪式,在多元文化互动、融合与发展的背景下,仪式的集体性、狂欢性消退,出现世俗化、功利化的趋势,其传承的文化空间逐渐扩展,传承方式呈现自在、多样化的状态。尽管在现代社会族群认同多元化的背景下,跳香仪式传承区域的族群成员分别归属于汉族、苗族、土家族,但瓦乡人认同这种凝聚内部力量的文化表征,使得跳香仪式得以传承延续,成为表现和强调族群认同的一种叙事,体现了全球化社会中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证明族群间的文化互动与文化共享是宗教仪式变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作为西藏重要的节日习俗,20世纪50年代之前,二月"驱鬼"仪式在西藏全境都有实施."驱鬼"仪式既是原始巫术遗存与宗教的结合,也是人们追求世俗娱乐的体现.与"驱鬼"有关的仪轨,还反映了西藏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南的仪式与社会生活”专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是西方人类学经典的研究对象,并由此形成了重要的理论范式和论述。大致说来,在英法"社会论"与德美"文化论"两个不同的国别传统下,仪式研究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前者着重论述仪式对于"社会整合"之作用,倾向于讨论仪式与社会结构之关系;而后者对仪式的讨论带有浓厚的诠释学色彩,对仪式与社会之关系的看法也不同于前者,认为仪式作为社会的"浓缩形态",其本身就是社会的展演,对仪式的诠释是在不同解释体系之间的对话。两派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仪式研究三大家"的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和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当然,从结构-功能论向解释学转变的过程中,英国人类学家埃文斯-普理查德(E. E. Evans-Pritchard)起到关键作用,对格尔兹的解释学产生重要启发。仪式,不仅是西方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西方人类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