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体育隐性课程所涵盖的文化、心理行为、社会交往方面的非独立性等特点,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师所面临的角色新挑战。本文简要而全面地阐释和辨析了体育隐性课程的定义、内涵及正面功能为出发点,着重探讨并指出:为了能够科学而合理地传播体育文化精神及传授体育隐性课程,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素养应该包括:高尚优秀的个人品德素养,多元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以及良好的环境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2.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开发-实践-总结-提高”的系统过程。在开发过程中,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性、开发的特点,以及开发过程中对体育老师的要求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体育校本课程应该体现学校的特色和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学体育教师素质调查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状况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体现,关系到新世纪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湖南省部分在职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方面的高低与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与学的方法上有着直接的关系,并提出了变革课程设置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优化农村体育师资加快体育新课标的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肇庆、云浮两市农村学校体育师资、教学现状和课程改革情况的调查统计,分析了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对实施体育新课标在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实际困难,提出加强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体育新课标实施的一些理念与举措.同时指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努力为体育课程改革培养新型体育师资.  相似文献   

5.
罗文龙 《新天地》2011,(10):139-140
体育课程是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成为复合型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以适应21世纪体育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体育教师主渠道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应当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建立适应新课标的体育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以树立高校体育教育新观念和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新体系为前提,提出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新教学模式,论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与发挥学生主动特性,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系,提出高校体育还应重视体育理论的传授.同时强调,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水平是未来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小学、中学体育课程要求出发探讨了高等师范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必要性并提出创办新型的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不仅可以弥补过去体育教师卫生知识的缺乏和不足,而且能克服长期以来轻理论、重术科的现象,从而培养出既能胜任体育教学,又能胜任中、小学开设的健康教育课以及生理卫生等课程的复合型体育卫生教师。通过近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认为高等师范创办体育卫生教育专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为依据,构建了一套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为高校体育教师评价学生成绩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也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10.
略论高校体育课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程是体育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将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体育课程变为以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 ,这是素质教育对体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针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 ,提出了学科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学生本位课程相结合是体育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的理论基础 ,并依据上述理论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构建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法从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及实施策略、师生角色、评价方法与标准四个方面对高校“超市型”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超市”教学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体育“超市”教学的良性运转易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积累经验,才能进一步使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得以充实、规范和完善,从而保障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在抒情诗中,潜在于诗句之外的第一人称主体不止一个,"抒情主体"也不仅仅要么是对"诗人",要么是对诗歌世界中的某个对象性"人物"的指涉。以《豹》为个案对抒情主体进行的结构分析提示,诗歌中有多个潜在主体的代换。  相似文献   

13.
夏志清教授曾认为“感时忧国”精神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其他各历史阶段的文学是不存在该精神的。但是,如果仔细辨析“感时忧国”精神的源流,深入分析十七年文学相关文本,我们会发现该精神不过是积淀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深层的忧患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置换与发展,它在十七年文学中并没有全然消失而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对此,夏志清的相关文章也是充满悖论的。  相似文献   

14.
王晓初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引起了我们对现代文学史写作中"他者"问题的思考.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在横向的共时轴上应该借鉴其他学科和其他文化这两个"他者"因素,在比较中完成对"文学性"和"民族性"的更好认识;在纵向的历时轴上,作为历史的"绝对的他者"的我们,应该在事实真实和逻辑真实的辩证关系中,完成对现代文学的作者、作品、读者的完整把握.  相似文献   

15.
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之旅”中,奈保尔以后殖民社会为主要写作对象,以想象与纪实为写作手段,以尖锐的批评为写作目的。他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写作实践,呈现为虚构作品日渐衰落与非虚构写作日益加强的过程。虽然其右翼立场决定了他的写作难免失之偏颇,但是他的作品也确实展示了后殖民社会的部分真相,使之成为在当今西方知识界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让张学良背上"不抵抗"的骂名,张学良对此曾表示:不辩不争,毁誉由人。而在张学良的口述中,他谈的最多的是九一八事变中有关"不抵抗"问题,他既反省自我,也为己辩护;他辩驳细节问题,对还原历史至关重要;他承认"判断错误",却否认"不抵抗"。这种"不辩"之辩,不仅颠覆诸多历史观点,化解重要历史疑点,也让人们看清了张学良作为当事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自然主义谬误问题是被普遍地认为对环境伦理的合理性构成障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该问题对于环境伦理学而言,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根据是:第一,人们对摩尔的"自然主义谬误"问题存在着一个误读,摩尔所说的"善"不是一个"最后的术语";第二,即使存在一个"自然主义谬误"问题,只要我们改变论证的思维方式,环境伦理学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消解该问题带来的影响,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多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育:从"奴化"走向"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本来是喜欢学习的,但在教育中,儿童变成了学习人类知识经验的工具,变成了成人可以利用的对象.这种"奴化"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中的人(受教育者,常常是儿童)的精神的漠视、忽视、压制、否定.真正的教育,是基于儿童的"生活世界"对儿童"生命世界"的关照.对话教育是一种对人性没有压制的教育,能够消除焦虑和压抑感,建立安全感,能够使儿童进行体验和发现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真诚、敞亮、投入的基础上,形成与儿童之间的相互平等、理解、沟通、信任、尊重、融洽的情势,形成与儿童之间的互依、互生、互补、互惠、相互激发的情势和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9.
试析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钢琴家因其自身的技术、智力因素、音乐知识、演奏创造潜力、气质、精神涵养等因素使这一作品出现了不同的诠释风格,如阿图尔·鲁宾斯坦的不动声色但扣心人弦;霍洛维茨的个性张扬和毫不掩饰的炫技;波利尼温暖亲切的抒情,敏感的分句,丰富的音色与浓郁的诗意等.肖邦以他天才般的创作再次证明了音乐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朱全红 《南都学坛》2004,24(5):19-26
“9·1 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 ,美国对其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成为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同时 ,美国社会族裔关系也因“9·1 1”事件而出现了调整 ,阿拉伯裔与白人主流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张。所有这些变化使族裔群体在美国外交政策上的表现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与冷战后克林顿执政时期相比 ,族裔群体在外交政策上的影响力受到美国打击恐怖主义这一最高外交政策目标的制约 ,族裔群体的“双重文化”认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受到特别的考验 ,总体上有向冷战时期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