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汉武帝时代,英雄辈出,国运昌隆。这在很大程度上得之于汉武帝的奋发图强。他不再容忍用"和亲"来维持与匈奴的相安无事,而决定对来犯者迎头痛击。但要伸直腰,就必须有实力,于是他  相似文献   

2.
幽默二则     
《老友》2014,(10)
正智驳相术东方朔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幽默大师。有一天,汉武帝对身边大臣与近侍们说:"相书上说,一个人的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长,寿命也就越长。人中一寸,就能活一百岁,不知这是真的吗?"东方朔听了,忍不住笑出声来。汉武帝生气地说:"你是在嘲笑我吗?"东方朔说:"据说彭祖活了八百岁,如果真的如皇上所说,他的人中岂不是八寸长,那么他的脸岂不是有一丈多长吗?"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10,(3):42-44
很多英雄一生的失败在他出生时即已注定:生不逢时。贾谊如果早生二三十年,能碰上秦皇赢政,碰上楚霸项羽,碰上高祖刘邦。而如果他晚生五六十年,他又可等到汉武帝刘彻。那些都是需要英雄的时代,是英雄创造历史的时代。偏他生在这两个浪峰之间的低谷中!  相似文献   

4.
汉武帝的性格特征浅析徐楚桥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的一生颇富戏剧色彩,一方面他广罗贤才,兴文教,昌武功,可谓功盖前世,雄才大略;另一方面,他又猜忌专权、好色自私迷信,显得愚顽残暴。人们对之评价也褒贬相杂,其所以如此,除当时历史条件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解读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司马相如和他的作品《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指出司马相如除辞赋创作上的成就以外,还有在汉武帝时代开发西南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作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为发掘传统文化与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国统战工作的指导价值,通过对汉武帝时期统战活动的历史复原,揭示出汉武帝统战活动的理论依据:儒道思想中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情理和谐的社会观与人格理想、求同存异的文明交往观。汉武帝成功的统战策略启示我们,重视文化创新、以人为本、尊重历史要求的文化观与辩证全面的方法论是全球化时代统战工作的恰当原则。  相似文献   

7.
东方朔时代:西汉有一次,东方朔跟随汉武帝到上林苑游玩,见到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汉武帝问他是什么树,东方朔顺口说是善哉。汉武帝暗中派人削掉树的枝干,并在树身上做了记号。两年后君臣又路过此树,汉  相似文献   

8.
桑弘羊(公元前一五二年——公元前八十年)生活于西汉王朝鼎盛时期的武帝、昭帝时代。他继承并发展了先秦法家学说,是西汉时代的法家著名代表人物:也是汉武帝推行其抗击匈奴侵略、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国家统一这条法家路线的主要助手。为了执行和捍卫汉武帝的政治路线,他同儒家学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对于巩固新兴的统一集权的封建国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在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尊儒反法思潮的影响下,桑弘羊的法家面貌受到了严重的歪曲,他的历史功绩也被一笔抹杀。为了总结西汉时期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作为我们进行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借鉴,有必要对桑弘羊的法家思想及其具体实践加以分析和研究。这对于深入批林批孔,批判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想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是继秦始皇、汉高祖之后一个富进有取精神、有作为、有建树的法家政治家。他即位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法家路线。对内,继续打击、消灭分裂割据势力,荡涤奴隶制残余,从而结束丁汉初以来部分分裂局面,巩固了封建制中央集权;对外,粉碎了匈奴奴隶主贵族军事政权的侵扰,维护了汉王朝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在发展我国文化艺术方面,汉武帝同样作出了历史的贡献。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以整篇的篇幅,阐述了“武帝时文术之盛”,他围绕着文学史的内容,从各个方面,说明了汉武帝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并肯定了汉武帝的促进作用。汉武帝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功绩,是在乐府诗歌方面。我们这篇短文,只就这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体会。关于乐府,鲁迅先生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思想、哲学与文化史的众多论著皆谓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武帝即将其奉为统治思想。历代沿袭其说,已成定论。通过对汉武帝用人、崇儒的终始加以考察,发现汉武帝时期是儒、法、道并用。儒家定于一尊有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西汉巫蛊之祸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分析了西汉时期巫蛊之祸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认为,巫蛊之祸是西汉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尖锐的产物,不仅给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造成巨大影响,致使汉武帝探索治国理念付出了重大代价,同时危害了西汉时期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汉武帝即位之初 ,儒家学者同以窦太后为代表的黄老学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双方由学术之争发展为对政权的争夺。建元元年冬十月 ,汉武帝下诏举贤良文学之士 ,结果所举之士被丞相卫绾全部黜退。这是窦太后对儒学改革人士的第一次打击。六月 ,汉武帝任命窦婴为丞相、田虫分为太尉 ,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政策 ,打击朝中保守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建元二年冬十月 ,窦太后突然发动政变 ,将改革派人物全部黜退 ,政权重归保守派之手。建元六年五月窦太后死 ,汉武帝又罢免了全部保守派人士 ,正式开始了内改制度、外兴功业的有为政治。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为汉武帝所采纳 ,儒学登上了汉代统治思想的宝座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在汉代及其以前都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因而不存在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始在海南设立儋耳、珠崖2郡,海南岛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问题;生活在海南岛上的人根在祖国大陆;汉代在海南岛的设郡,只是海南从由地方诸侯国管辖变为由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大一统”国家形态与中央集权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巩固,以及在与周边国家、部族的直接接触(包括战争及和平交往)中显现的优势,汉代人的国家意识逐渐形成。当时人称自己所归属的文化共同体为“大汉”、“皇汉”,在对外关系中又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观念。自汉武帝以后,强国愿望付诸实践,并且深入到范围甚广的社会层面。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对中国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司马相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怀有建功报国的伟大志向.在汉武帝通西南夷的历史进程中,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平息了唐蒙事件,稳定了汉在巴蜀的统治,保证了通西南夷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亲自出使西夷,使汉朝与"西南夷"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得以加强,增强了"西南夷"对汉王朝的政治认同,为汉武帝后来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自唐代始,班固、王俭为《汉武故事》作者两说并行,然两说均难以成立。自宋以来,刘弇等据《故事》中“今上元延”之语断定其作者为西汉成帝时人,此说亦非;盖“今上元延”之谓乃《故事》抄引前人著作原文的遗迹。从《故事》中“汉有六七之厄”、“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和潘岳《西征赋》化引《故事》典故等情况综合分析,《故事》的成书时代应在东汉献帝时期,其作者是一位看到汉家气数已尽、对汉家江山仍有些许留恋的文人,而非亲曹派的文人。  相似文献   

17.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从历史人物到小说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都很多。与史书记载突出他的军国大事不同,民间传说主要讲述他求仙和婚姻家庭方面的逸闻趣事。道士小说对民间传说加以改造,把他塑造成因放纵嗜欲而求仙失败的典型人物。汉武帝形象转变是汉魏时期盛行的天人感应说、神仙信仰以及道教对传说合目的改造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汉武帝由历史人物到传说人物再到小说人物的形象转变过程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余英时.东汉生死观[M]. 侯旭东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3.
[5] 班固.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黄勇. 方士小说向道士小说的嬗变--以小说中的汉武帝形象的演变为例[J]. 新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1):115 117.
[7] 郑樵. 通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57.
[8] 程蔷. 中国民间传说[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9] 黄景春. 民间传说[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26.
[10] 班固. 汉武故事[Z]//文渊阁四库全书1042册.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1] 鲁迅. 古小说钩沉[M]. 济南:齐鲁书社,1997.
[12] 汪绍楹. 搜神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 王嘉. 拾遗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79:116 117.
[14] 本社.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5] 吴树平. 风俗通义校释[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350.
[16] 王符. 潜夫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57.
[17] 刘向,葛洪. 列仙传 神仙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8] 王明. 太平经合校[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19] 李昉. 太平广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61.
[20] 林继富. 神圣的叙事--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1 17.
[21] 漥德忠. 道教入门[M]. 萧坤华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71 72.
[22] 殷翔,郭全芝. 嵇康集注[M]. 合肥:黄山书社1986:145.
[23] 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 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M]. 孙昌武译. 北京:中华书局,2006.
[25] 赵益. 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6] 费振刚,等. 全汉赋[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31.
[27] 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28] 余英时. 道统与正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C]// 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6.
[29] A·哈维兰. 文化人类学[M]. 瞿铁鹏,张钰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397.
[30] 王瑶. 小说与方术[C]// 中古文学史论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0.
[31] 李剑国,陈洪. 中国小说通史·先唐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1.
[32] 董乃斌. 文学史学的创建和文艺学的离合[J].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5): 5 9.   相似文献   

19.
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基本上实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此后十多年间,试图通过军事打击以制服匈奴;漠北之战以后,又代之以政治招抚为主、军事威慑为辅的策略;汉武帝以后,汉王朝对匈奴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羁縻"政策,汉匈双方虽有君臣名分,实为兄弟之国。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是与其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汉匈双方的力量消长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置益州郡,并在建立郡县的同时实行屯垦戍边的政策,大量汉族人口迁移到云南,作为边郡的主要社会基础,为维护汉王朝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三国两晋以后,进入云南的汉族移民发生"异化",出现了"以夷变夏"的"夷化"趋势。天宝战争以后,唐朝兵败退出云南,出现了长达500年的南诏、大理的自治独立局面。元代建立云南行省,并在云南推行民屯与军屯,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饷,增加了国家赋税,更重要的是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边疆的稳定。明代在云南推行卫所制度,大量汉族军户进入云南,使"夷多汉少"的居民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原住的夷人与土著的汉人合为"云南人"。清代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及汛塘制度,越来越多的汉族移民不断进入云南,并进一步渗透到坝区边缘与山区腹地。在推进移民殖边的过程中,伴随着实施改土归流、开科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汉文化在云南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云南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与中原结成一个整体,而且进一步确立了民族国家的普遍认同,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