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森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他在新文化运动中支持和发扬陈师曾的文人画论,为文人画正名,并身体力行,在绘画创作方面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他的画作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文人画,是记录时代的活化石。本文着重论述他在文人画方面的贡献,探究他绘画作品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从而总结出他的文人画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夏海蕾  雷琼 《理论界》2006,(7):220-221
由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和非语义性的特性,意境同样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出现在音乐审美中。意境在音乐审美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含义使它在音乐美学中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范畴,本文探讨了意境这个传统美学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中国美学之独特形态的意境美学,与西方晚近兴起的气氛美学之间存在颇多可比照阐发、交流互鉴之处。在主客关系上,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都打破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分别以“心-物”模式和“身-物”模式致力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间性关系的建构;不过意境美学融入与运用了综合的审美心理机能,侧重审美活动中精神性体验,将气氛美学中建立在感知学之上的“自然之物”进行了抬升和跨越,故作为意境美学基本单位的意象可以视为气氛之物的形而上之维。正是由于以上关联之处,一方面通感联觉是两种美学重要的审美生理-心理基础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审美范畴的“意境”和“气氛”都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之中,因而审美主体获得的美感体验都是历时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绵延”的美感。同时,意境美学和气氛美学都是在空间中进行审美,共同关注意境与气氛所营造的“虚实空间”。不仅如此,在情景创设、情调营造等方面,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又可落实为一种共通的审美创造方案。基于以上事实,在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话,既可为中西美学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创新融合提供案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艺涵 《南方论刊》2020,(10):94-96
"意境"无论是在我国古典文论中还是在现代文论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古典文论中,意境是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国文学和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具有情景契合、虚实相生、韵味无穷这三大特征;在现代文论中,现代意境理论的主体思想虽然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但是吸收了西方现代美学的思想与方法后,现代意境理论更有条理,更具体系化。澄清现代意境理论的思想来源固然重要,更加重要的是让意境理论来解决当代美学中的问题,激发古老的意境概念在当代美学理论和艺术批评中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如果将中国美学的研究置于一个立体的结构中,那么不仅哲学的、美学的、作品的层面这三者不可或缺、交互证明、失之则偏,而且如下几种理论也需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礼乐论、宇宙论、自然论、才性论、意境论、理气论、心性论、身心论与生命论。本文所要探讨的意境论是这诸多理论中特别  相似文献   

6.
常潇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6):105-106
文人画具有文学性、哲理性、抒情性,是文人画家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蔡洞峰 《青海社会科学》2004,1(3):99-100,90
王国维对于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即是以“境界”这一佛教观念来接西方的无利害关系的“纯粹直观”,并以之考察中国的词且及于其它艺术 ,从而提炼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意境 (或境界 )。他把交流意识熔铸到美学研究中 ,以学贯中西的气魄和胆量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贡献 ,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山水诗是王维诗中的精华,其意境呈现出的是空灵寂静的特点,而这是由于他受佛教禅宗色空观影响的结果。作者从王维山水诗空灵寂静意境的体现、表达方式两方面作一些探析,以助于加深对王维山水诗的理解,更好地把握王维山水诗的特点,真正实现鉴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晚明“闲赏”文化高度发达,文人们极为重视“闲赏”审美意境的营构,突出地表现在经由种种“长物”的存在,以及“物”与“我”的互动交感、“物”与“物”的相称相宜,开启出一种美学生活境界.其中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刻意疏离、抗拒“世俗世界”的士人的生命情调,以此作为避祸全身、修身养性的生命据点.然而,在追求精神超尘绝俗的同时,他们又留连于世俗享乐中无法自拔.清逸高旷意境的营构是晚明文人的理想,也可以视作他们对自身的一种精神规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佛教的“阿赖耶识缘起”论的特质入手,论述了佛教的“唯识无境”论对美学意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图像技术与美学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宪 《文史哲》2004,11(5):5-12
技术进步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刻。从手工模仿,到照相复制,再到数字图像技术,图像技术的进步导致了三种不同的视觉文化形态,相应地构成了模仿文化、复制文化和虚拟文化。技术的发展导致图像符号与现实关系经历了深刻变化,进而导致了美学观念的演变。模仿论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美学观,它肯定实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和艺术家的艺术表现以及艺术符号可以真实地再现实在世界。机械复制削平了传统美学观中的一切等级和依赖关系,将模仿物与被模仿物置于同一的无差别地位,所以现代主义以一种全然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形态出现。虚拟技术消解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虚拟文化将艺术家的写实能力彻底去魅了,极大地提升了想象力,使之超越了传统模仿原则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犯罪”概念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成年人犯罪的羁束概念,是指任何人无权对其外延和内涵作出扩大或限制解释的法定概念,具体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实施的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自由概念是指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和目的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概念作出的学理概念,包括"一般违法观点","违反道德规范观点"和"犯罪学观点".其中,犯罪学观点将未成年人犯罪理解为最广义的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一切背离社会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3.
张荣 《船山学刊》2010,(2):69-71
庄子强调和高扬人的诗意栖居、"游"的审美生存,包含了"游世"的现实社会、"游心"的个体生命和"天地万物与我同一"的自然环境三个审美生存内容,若能"保身、尽年","养形、心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达到人"诗意的栖居",构建理想的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14.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 ,有着丰富的审美心理蕴含。艺术意境中审美情感意绪是与心理化了的物景及物境相互交融 ,共同存在的 ;意境创造中艺术想象则是与心理物象相伴相随的。意境的创生中依赖审美活动两主体 (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 )一定的心理基础 ,高妙的艺术意境的产生有赖于创作主体的人格境界 ,不同的文化人格会创构出不同的艺术意境。而审美接受主体重体道的心理特征 ,往往使得欣赏者从具体的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去寻求对整个的人生、历史、宇宙的形而上的感悟 ,因而艺术意境的创生联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藏族传统绘画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顺乎于生态环境和民族心理而生成的文化产物,它在形神、寓意、时空、色彩、装饰、器物、笔法等诸多方面无不演示出特异的审美风貌,向世人展现了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品相。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绘画形态的浅显性的揭橥,以助于对其进行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美学观念钩沉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一是论述“风” ,是中国先人因触觉感受而生发的审美观念 ,由《周易》、宋玉《风赋》及以后由“风”构成有“风采”、“风韵”等审美话语可证之 ,流传到日本而形成日本歌论的“风的美学”。二是论述“音”不同于“声” ,“声成文 ,谓之音” ,具有美的意义 ,“音”因情而美 ,是形成“乐”的主要因素 ;“章”与“音”相关联 ,是由听觉美感而来 ,“声一无听” ,“六鼓四金”之音 ,可能是“章”字构成之由 ;“章”本义即音声之美 ,后又引申有色彩美、美之“彰显”等义 ,“文章”一词 ,即是合形色美与音声美而成。  相似文献   

17.
画家传奇是以画家艺术创作活动为主线的叙事文本,其核心在于表现艺术家所具有的非凡创造力.本文重新解读中国古代画家传奇文本,着重分析从"通神"到"误识"的画家传奇叙事主题的演变,并进而分析山水画领域"以画为真"的评价模式,提出:古代中国画家传奇叙事主题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画再现自然万物的不懈努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画写实观念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以后,词的审美风格主要呈现为"豪放和婉约"两种类型。豪放雄伟壮丽,婉约清秀优美,其间包含中正在内。与之相似,山水画在宋以后也有"南北宗"的划分,北宗阳刚宏伟,南宗阴柔秀丽。"宗派"来自"禅家",虽不恰当,却得默认,而这二者,就其宏观层面的美学韵味来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用豪放美与婉约美这对审美范畴,着重讨论宋代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并将词评作为评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对照面,发掘宋代山水画展现的"豪放美和婉约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的逻辑起点到逻辑终点的纵深阶构上看 ,审美创造理论共分三个层次 :审美心胸、审美观照、艺术创作。中国古典审美创造理论从发生到发展、完善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老子、庄子开启了审美创造理论的先河 ,充分认识到了审美心胸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至宋 ,审美心胸理论得以深化 ,审美观照理论得以产生 ;到苏轼为止 ,中国古典审美创造理论的逻辑圆圈已经基本圆满 ,实现了审美观照向艺术创作的理论过渡与转化。清代画家郑板桥在前人理论思考的基础上 ,高度概括了审美创造中的两次转化和飞跃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了审美创造理论三个层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20.
薇拉·凯瑟的经典之作《我的安东尼娅》取材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讲述的是一群欧洲移民在美国西部艰苦创业的故事.作者认为,移民既要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又要形成与适应拓荒文化.二者对美国精神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