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委托理财合同保底条款的含义、性质和产生原因,结合委托理财案件的审判实践,遵循公平、等价有偿原则,从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保底条款应认定不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法律的不健全以及证券市场的不规范,委托理财纠纷频繁发生.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1月拟出台<关于审理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经过几轮草拟,直到今天依然没有结果,导致对委托理财合同的调整几乎无法可依,不同法院对相同或类似案件的判决结果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保底条款在实际委托理财活动中出现很多,但对委托理财合同的性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导致对保底条款的效力认定各不相同.因此,研究委托理财合同的性质以及保底条款的效力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融信托与委托理财是资产管理的两种不同形式,表述不同的法律关系。委托不发生财产的转移,受托人的权限受到制约,而信托则是以受托人的名义进行财产管理,受托人有较大的运作空间。由于信托与委托具有不同的特点,其风险控制措施也不尽相同,但规范运作却是两者的共同需求。  相似文献   

4.
当前,受贿犯罪行为呈现出方式不断更新、手段更加隐蔽等新特征,给办理受贿案件带来诸多难题.结合一则新型受贿罪案例,着重分析受贿犯罪行为与委托理财、借款合同等民事投资行为的界限,在厘清腐败分子主观故意的基础上,最终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为他人谋利后以委托理财名义提供资金给他人,获得保底高收益回报行为构成受贿.通过对该案的阐释分析,以期对今后解决此类受贿案件提供一点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委托理财合同的研究需要首先明确委托理财法律关系的性质,但是现有的相关研究对其的界定仍存在较大争议.对于委托理财法律关系的判断,直接影响到资金委托方和受托方各方,尤其是受托方的默示义务,以及最终影响委托理财合同中个别条款乃至合同整体的法律效力.我国理论界对于委托理财合同的性质界定尚无定论,具有较多的争议.这种争议来源很多,但核心的原因是由于委托理财这种新兴的资产运行和理财方式,具有较多创新性因素和综合性因素,现有的法律对其的规制同时也较为贫乏.综观我国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委托理财法律关系的性质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学说.  相似文献   

6.
针对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中预先设定的反收购条款与该公司风险承担水平的关系,基于2008~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OLS和Tobit等实证方法,考察了累积投票制、绝对多数条款、董事提名权的时间限制和股份限制、董事会资格审查和交错董事会等6种反收购条款的数目与公司风险承担水平的关系,并用PSM-DID和工具变量法考虑了自变量的内生性问题、自变量的滞后效应和非线性影响、风险承担的度量、公司的个体效应等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认为,反收购条款的数目与风险承担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反收购条款越多,风险承担能力就越强;当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低、CEO为创始人、CEO存在股权激励、产权性质属于民营企业及处于创新型行业时,上述反收购条款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将更大。研究表明,应当鼓励创新型公司制定一些反收购条款,稳定公司的控制权,使管理层更加专注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弊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有舍本求末、冷淡主业、收益保底无法可依 ,引发金融体系泡沫、易生腐败违规等弊端 ,因此 ,需谨决择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近些年来表现得相当突出和普遍,出现过阶段性的繁荣。但由于存在委托资金规模巨大、保底条款缺乏法律保护、操作约束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往往蕴含较大的风险,对这些公司的业绩及证券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面对这些问题,应当从完善立法、健全风险控制制度、加强信息披露、强化证券民事责任等方面加强对委托理财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委托理财法律性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委托理财作为一种新兴投资方式,法律对其的定位直接影响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委托理财的法律性质.委托理财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范畴,可依受托人以哪一方的名义从事投资管理行为.将委托理财分为"委托型"和"信托型"两种类型,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并对代理、行纪、借贷等说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法律行为的性质直接决定了法律关系的确定及法律适用,因此,法律行为的定性亦即其法律性质就成为正确认识法律行为的首要问题。作为一类新兴的法律行为类型,委托理财的法律性质在实践中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几种主要的对委托理财法律性质的认定进行比较和甄别,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委托理财是一种新型的财产管理制度,根据委托理财的特殊性,应将之作为一类特殊的、独立的法律关系看待。  相似文献   

11.
在回顾我国金融信托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将我国信托业以时间为线索,以各时间段信托业发展的特征为内容,将我国金融信托业发展分为恢复发展、夹缝中求生存和创新发展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产权是信用存在的前提,产权明晰有强化信用的作用,而良好的信用对产权也有维护作用.内生信用的实质是契约的自我实施,互惠互利、相互约束以及关系契约是信用内生的重要条件.外生信用依靠第三方约束来实现.非正式的第三方约束依靠信息传播实现治理,而正式的第三方约束则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保障契约的实施.公平公正是对第三方约束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个人财产的不断膨胀,代人理财领域出现了无序状态.此时制定信托法意义重大,它不但可以填补信托方面法律上的空白,而且必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航运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来源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船舶融资租赁将融资压力由承租人转向出租人,资产证券化则是将该压力由出租人分散到广大投资者并实现稳定现金流,有效解决此难题.虽然当前国内资产证券化大多采用离岸模式,但主要碍于国内立法和税收制度,其发展是未来趋势所在.文章从国内法角度,分析船舶融资租赁下出租人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究一种适合我国未来发展的交易结构.同时,深入分析该交易结构中的法律关系和存在的风险,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信托的合并与分立属于信托变更范畴,具有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和实现规模经济等效用,在域外民事信托和商事信托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由于信托的合并与分立关系到受益人、信托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比较法上多比照公司合并与分立时的规定,规定相应的通知公告、异议程序。中国《信托法》第5章不仅未规定信托变更的一般条款,也未在此基础上对信托合并、分立予以规范,未来应予完善,以适应信托效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应包括所受损害与所失利益及第三人受益的损害赔偿.在确立信赖利益赔偿范围时应考虑过失相抵和损益相抵的问题,并应对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范围予以限制,以公平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论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法律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产证券化作为从借款人信用向资产信用转换的金融创新,以特定商事主体形式为载体。我国目前选择了“信托”作为唯一的特殊目的载体形式。但信托作为普通法的遗产,其财产转移方式的特点与证券化的破产隔离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冲突,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对信托制度短暂的移植历史使得该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力图从理论上建立信托应用于金融交易的基本分析模型。通过对融资实践中信托方式的考察,本文提出自益信托是资产证券化交易中信托的基本形态,存在融资人信托和投资人信托两种基本模型。其中,融资人信托最符合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实际运作方式,但是在现有的制度约束条件下,投资人信托可能是一种更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制定《信托业法》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托引进国,信托业法是关于金融信托业务的基本法,与《信托法》并列为信托法制的基石。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已日益显现出专门制订《信托业法》的必要性:第一,理财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建立需要通过制订《信托业法》来统一市场准入和经营规则,并增强监管的一致性和权威性;第二,明确信托业应有的市场地位、确认实践中信托业由各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为信托业发展提供交易模式指导等,都需要《信托业法》提供正式制度安排;第三,我国立法体制中法律位阶的实际作用也要求必须专门制订《信托业法》才能实现信托市场规则的统一、配套制度的完善和各方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颁布信托法以来,理论界的质疑和实务中的信托危机始终存在。本文比较两大法系有关信托制度的理论研究,分析信托的本质属性,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对现有民法原则和物权制度的解释和改造,能够建构适合大陆法传统的信托制度。在信托关系中,委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的经营管理权;在自益信托中,受益人亦是委托人,对信托财产及其收益享有所有权,在他益信托中,受益人享有信托收益的所有权以及对委托人的代理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