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思民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问题产生于实践。问题意识也养成于人的社会实践。问题意识是检验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独立品格和是否自觉清醒的重要标志。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要建立良好的思维品质结构 ;二要培养独立的人格 ;三要把知识和真理作为唯一的权威体系 ,树立自信心。 相似文献
2.
李思民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27-30
问题产生于实践。问题意识也养成于人的社会实践。问题意识是检验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独立品格和是否自觉清醒的重要标志。问题意识的培养,一要建立良好的思维品质结构;二要培养独立的人格;三要把知识和真理作为唯一的权威关系,树立自信心。 相似文献
3.
李春健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89-90
哲学作为一种时代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哲学需要发展,哲学渴望突破,哲学不是、也不愿成为亘古不变的教条。“它要冲击而不是强化人类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它要激发而不是抑制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它要推动而不是遏制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4.
韩德信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9(1):138-139
《思维创造学》把思维科学与创造科学结合起来研究 ,理论探索取得了成功 ;1.《思维创造学》具有辩证逻辑的显著特征 ;2 .对个人思维同文化与创造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3.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着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5.
闾海燕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42-45
《易经》的思维方式极具诗性品质,是美学性质的。《易经》思维方式的诗性品质由以下三种特质构成:“类”性思维特质规定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质,构建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总体框架;“象”性思维特质凸显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唯象特征,生成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运思模式;“悟”性思维特质揭示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心理机制,形成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走入马克思的问题意识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生专心致志从事伟大事业的任何思想家必定都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意识,或者要追求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也不例外。研究马克思的法律思想,慎重的做法就是不能把法律问题与他的更广阔的问题意识分裂开来。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了解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最为关键。通过对该文本的仔细阅读,提出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是:批判现实的苦难世界,摆脱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自我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7.
拉丁美洲的孤独--《百年孤独》的文化批判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10):83-87
《百年孤独》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 ,描绘了哥伦比亚农村小镇马贡多从荒芜的沼泽地上兴起到最后被一阵飓风卷走而完全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图景。作者马尔克斯在这部作品中揭示了百余年来拉丁美洲的孤独———贫穷落后、愚昧野蛮、因循守旧、与世隔绝 ,以及必然被连根拔起的命运 ,并以此警世醒俗 ,启示人们思考造成马贡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一百年孤独的原因 ,以及打破这种孤独状态的途径 ,从而探讨民族振兴之路。遗憾的是 ,在作者以无与伦比的热情看到拉美希望的同时 ,忽略了这种希望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6)
在社会转型与范式转换的特定历史时期,文艺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关于问题的问题。阐释学的问题意识表明任何一个解释者都必然以一种前理解状态或前理解构架进入理解与研究。文学解释学对问题的首要性的认识则表现为对文学范式的高度关注和依赖。每一理解都是向文学对象提出问题,抛出问题,是理解主体(前理解)向对象的一种抛掷、投射和设计。世纪之交的文学发生了从语言论转向到文化的转向。这是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这种变化源于当代社会生活的转型,也是文学自身内部要素运动的结果。文学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文学对象,越过传统的边界,对文化的转向做出新的更为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王丹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729-731
《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的杰出代表作,该小说勾勒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消费主义和自然主义所展示的一幅精彩画面,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的美国大都市生活,作者阐述了它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脂评的辩证思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红楼梦》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关于“脂评”的辩证思维问题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脂评”中涉及到的“繁”与“简”、“虚”与“实”、“避”与“犯”、“真”与“幻”、“忙”与“闲”等问题 ,都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劳荣湛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2):17-20
“大同”思想源于中华大地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继承和弘扬中华“大同”思想传统 ,对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缩小城乡差别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物质“形象”的第一层面被人们所感知的“物象”是不依赖于人之意识的客观存在。基于对传统村落人文物象的实证研究,认为其能够体现系统的传统造物文化思想,将其概括为“规则、参照、功能与技术、核心”四个层面,并从中揭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释了造物文化思想对传统村落人文物象具有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姜涌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82-87
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人的公民意识淡薄,培养和强化公民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应忽视的重要问题。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法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公民概念与人民群众是不同的政治概念。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是一定国度的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总称。公民权是为了确保公民的权利,实现由群众概念到公民概念的转变,由法律规定并予以保障的公民的某种行为;并且通过公民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的主客观统一。 相似文献
14.
陈亮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2):1-5
"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多元化迅猛发展的世界格局下,文化自觉有利于应对价值多元化与多元文化,有利于协调利益矛盾、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应对文化"全球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三个代表”的思想出发,结合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思想素质的现状,探讨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对现阶段研究生的素质教育的指导作用,并就研究生的信仰、信念、业务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柳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3):33-40
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决裂后,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和讨论犹太人问题过程中,逐步探索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全人类解放的问题。此后,马克思由宗教批判转变到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政治的批判,逐渐形成了实践的观点,认为犹太人的解放只有在人的解放后才能彻底实现,只有革命才是无产阶级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实践途径。哲学批判的现实性、实践性和实践道路的普适性转变标示着马克思哲学新的起程。 相似文献
18.
吴锡民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33-38
在文学"意识流"最初尝试的问题上,中国"新感觉派"的"狐步舞",从接受心态来说,"跳"得既时兴又焦灼;从接受实践来讲,似乎"把根留住"的情况要多一些.不过,总体的实际运作水准参差不齐,模仿的痕迹不同程度地依然存在,尽管如此,他们的最初尝试毕竟是当时历史产物下具有先锋性质的一次艺术实验,所以无可避免地要有相当的稚嫩性付出.要不然,哪有往后中国文学繁荣兴盛和中外文学关系健康发展之收获的喜悦呢?! 相似文献
19.
傅景川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74-81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小说,成就尤显卓著.它作为综合体现美利坚民族文化意识的最重要文学样式,充分显示了美国文学的现代性、多样性和独创性,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刻印着社会心理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鲁迅先生的创作颇具特色,独树一帜。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著名翻译家和文学家的鲁迅,其作品融会了中西伦理文化的共性与冲突。中西伦理对鲁迅创作思维的影响不容忽视,鲁迅一方面试图用西方新伦理突破中国封建旧伦理的禁锢,另一方面又深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这种矛盾和交锋在鲁迅作品中时有隐现。作为译者,基于中西不同的伦理观,对鲁迅作品进行翻译时便可能造成信息的缺失,从而导致读者的误读。对比《狂人日记》的两个英文译本,探讨译本中隐含的鲁迅的不同伦理观。从中西伦理契合型和冲突型两个角度分析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译本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