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包含了丰富的两种生产思想。它是两种生产思想发展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到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了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两种生产思想,不仅不能完整地理解两种生产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而且也不能真正把握两种生产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笔记”只是马克思晚年众多笔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代表他晚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理论空间。将马克思晚年笔记称为“人类学笔记”掩盖了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真实动机,甚至导致了晚年笔记与《资本论》写作无关乃至对立的论点。实际上,马克思晚年的大量笔记完全是为了从世界市场视角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孕育、萌芽、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建构一种空间上覆盖世界各国、时间上包括世界历史各个时代和各种形态的全球史观,从而完成《资本论》体系的后半部分———“国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因此,马克思的晚年笔记与《资本论》在逻辑上是完全一致的,那种中断、甚至放弃《资本论》写作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人类学笔记》,是无产阶级先哲马克思在其晚年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思想遗产.它的发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晚年马克思”的争论.其中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就是马克思为什么要在其遭受病痛折磨的生命的最后旅程,弃他“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资本论》的创作不顾而转向社会人类学的研究?美国人类学家劳伦斯·克拉德提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哲学人本学到经验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他在晚年转向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动机,就在于在更高的基础上回复到他早期的哲学人本学的研究.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大可置疑的.应该说,进一步发展唯物史观,才是马克思晚年走向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动机.  相似文献   

4.
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自我创造过程,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现实的人的发展过程——这三者有机统一原则,是《资本论》历史观总体结构的精华所在,也是马克思历史观在现代历史哲学中仍保持生命力的深层奥秘。历史观中的三者统一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过程理论的思想轴心,也是我们制定现代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总体构想的基本骨架。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资本论》创作之前的两部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这三个概念成为始终贯穿在两部手稿之中的思想主线,共同构筑着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形成与思想发展。有必要基于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努力理解马克思对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的认识与把握,努力把脉马克思两部手稿创作的理论思路,努力研究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之前的这两部手稿已蕴含的共产主义观,认为马克思在两部手稿中对劳动、资本逻辑的理解具有的一致性体现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共产主义观的形成上,以此探索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思路、思维方式、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后马克思主义与晚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的对话,误读了晚年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因此,本文在重读晚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关于“股份资本生产方式”向“股份社会主义”“过渡点”系列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后《资本论》时代”生产方式,即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职业—阶级结构变迁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思想。笔者认为,马克思是从异化的实践和革命的实践两个方面考察历史,并把异化的历史和扬弃异化的历史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一思想贯穿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阶级斗争理论、政治经济学成果和晚年对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廖兴兴 《理论界》2023,(12):15-22
在既往的研究中,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机器思想被认为是前后一致的。然而,对比《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存在一个转变,即马克思在《大纲》中基于生产逻辑批判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同时,承认机器的积极作用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美好展望,而在《资本论》中则立足资本逻辑抨击机器的应用对工人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放弃了对机器应用抱有的美好设想。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更加理性和切合实际地对待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而且体现了其机器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对马克思机器思想转变的探究,不仅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马克思机器思想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完善科技治理与增进人类福祉。  相似文献   

9.
从《资本论》创作历史看马克思科学辩证法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不但没有制定“辩证唯物主义”的术语 ,也没有写出专门的唯物辩证法的著作 ,但他却留下了作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资本论》的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通过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方法来体现的 ,甚至可以说其完成形式的实际存在形态就是《资本论》的方法论体系。因此 ,我们探索疏通《资本论》的哲学脉络 ,破解和阐述其对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内涵的隐喻和明示 ,实质就是透视《资本论》创作过程背后的思想活动的内在本质。一、马克思的理论活动的出发点马克思理论活动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机体及其经验事实 ,这就规定了他首先着手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把马克思的历史尺度理论同他晚年关于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联系起来考察,是一个艰深而有魅力的课题。张奎良同志的《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一文,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马克思晚年除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尺度外,“又把人道主义视为历史发展的尺度和契机”,“社会主义不一定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卡夫丁峡谷’确实是可以跳越的。”对此,储小平同志的《马克思的历史尺度与东方社会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1.
<正> 前一段时间,在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马克思讲的'异化',是现实的人的异化,主要是劳动的异化.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一哲学手稿》中有详细的论述.后来,他把这个思想发展为剩余价值学说.这在《资本论》中说得很清楚.那种认为马克思在后期抛弃了'异化'概念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很显然,作者认为:(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特别是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的;(二)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的事实可以证明他这种看法.马克思是怎样创立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呢?能否说这一学说是从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这能够证明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发展"来的吗?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马克思的新哲学是在对现实物质生产过程的研究中,找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新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新哲学的经典表述,其一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二是在1859年写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后者与前者的差异在于,通过《资本论》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从纵向"内在贯通论"和横向"内在贯通论"两个维度来看,马克思的"新哲学"既是唯物的,又是历史的,当代物质生产实践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影响《资本论》的理论效力,《资本论》依然是我们批判和改造当今世界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3.
自马克思《资本论》问世之后,《资本论》的方法就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一些诚实的学者所赞扬和研究,并且学习和运用这种方法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但是,围绕着《资本论》的方法问题,存在着尖锐的斗争。一些不了解马克思理论的人,对它有过误解;而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者总想通过曲解、否定马克思的科学方法,从而否定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得出的科学结论。资产阶级的这种攻击毫不奇怪,问题是有的自称要发展《资本论》的同志,竟然提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取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分析’,因而不免有局限性”的错误观念,对此需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4.
有的同志认为“异化”不仅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概念,而且在其成熟的科学著作《资本论》中亦未放弃这个思想,并且马克思按照劳动异化这一条思路,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了《资本论》。因此,异化在《资本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基本经济范畴。为了辨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将《资本论》中使用“异化”概念的地方一一列出,加以分析,然后再得出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一生是挖掘不尽的理论宝库。当代马克思学的研究表明,马克思在自己生命的晚年,曾经进行了巨大的理论探索。东方社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前途,就是他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现在刊载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上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和查苏利奇的信以及第45卷上的四篇人类学笔记等反映了马克思晚年辛勤探索的历程和结晶,是我们研究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经典根据。 可是过去长期以来,出于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特定理解,这些材料一直被当作不适宜的东西而搁置  相似文献   

16.
现在有些同志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有局限性,《资本论》的某些原理已过时,需要发展,有些表述过于偏激而令人难以接受或容忍,但要把马克思经济学说推向前进的这种精神是可取的。任何事物都要发展,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当然也要发展,这点我们以为是不应该有争议的。要争议的恐怕是以下两点:一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局限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晚年所作的一部大型史学笔记,具有深远的意义。马克思一生的历史研究与晚年《历史学笔记》的写作具有内在连续性及逻辑共通性。本文通过回溯马克思的历史研究脉络,廓清了与《历史学笔记》写作的内在联系,阐释了《历史学笔记》在唯物史观上的发展,以及在马克思思想史上的理论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资本论》时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曲萌,孟根龙理论界论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多侧重其早期阶段,即《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阶段,或注意其晚年的探索,即对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的分析,而对其50到60年代的探索,有所忽略。本文...  相似文献   

19.
<正>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前的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个从黑格尔唯心主义经过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演变过程。他的思想起点是黑格尔唯心主义。马克思学生时代,从黑格尔的历史观和《逻辑学》中,接受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哲学的批判,是精神活动。他把现象世界看成是“自我意识”的外化,认为“感性的自然只是对象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还说“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实践是一种批判,它在本质上衡量个别存在,从理论上  相似文献   

20.
六十年前,即在1919年,李大钊同志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首次在我国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基本思想。此后有一些人将《资本论》的某些篇章在我国翻译出版。至于《资本论》全书,则是在1939年秋经郭大力、王亚南两同志克服种种困难,将其翻译后由“读书生活书店”出版。《资本论》在我国的翻译出版,使我国人民获得了全面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机会,同时,对我国经济科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资本论》不仅能在经济理论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然兴起、建成的客观历史进程;同时还能指导我们在思想上、学风上和生活上进行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