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旦诗歌文本的晦涩标志着现代派含蓄追求发展的极致,他创造的意象不仅新颖而且自成体系,其诗在具有哲理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穆旦对诗歌形式的选择或他诗歌艺术形式的特色与他诗歌的内容密切相关.诗歌内容的思辩性是穆旦诗歌的晦涩难懂的根本原因;他诗中大量的意象是他灵魂的追逐、艰难与痛苦的显现;也正因为穆旦反复倾诉着自己无法排遣的痛苦,其诗才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2.
成也痛苦,败也痛苦;为痛苦而生,为痛苦而死,这就是王国维。在王国维看来,“解脱之事,终无可能”。他没有意识到,痛苦就是人生。他承认个人痛苦之“可信”,但无法承认个人痛苦之“可爱”。他拼命去寻找痛苦之源,遍寻不着,便陷入悲观主义。王国维找不到一个可以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天涯之路也难以望尽,投水自尽是他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现代中国真正做到严格意义上认识自己的少数哲人之一。鲁迅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他敢于拷问自己的灵魂,他思想理论上激烈的反封建与生活实践中对某些传统的妥协退让形成了深刻的矛盾和反省;他承认并不断清除自己灵魂里的“毒气和鬼气”;他从外宇宙和内宇宙的不同层面来解剖自己,用“中间物”的思想为自己定位,咀嚼着痛苦,顽强地承担起人生和历史的责任。鲁迅的伟大源于他对自我的认识和解剖。  相似文献   

4.
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反映了作者深刻的苦难意识。通过小说文本他呼唤人们正视痛苦,尊敬痛苦,面对痛苦要能够保持人的尊严和优雅风度。弗兰克尔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他的"意义心理学"中阐述了苦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倡导人们在面对无法回避的苦难时,可以通过选择面对苦难的态度和信念,来实现生命的意义和自我救赎。以弗兰克尔的"意义心...  相似文献   

5.
人生在世,无一例外要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而其中失去配偶的悲伤更是短时间内无法摆脱的。日本的一家周刊介绍了几种摆脱这种悲痛的方法。 客观地看待自己 当失去配偶后,人们往往会对自己没能在生前好好地待他(她)而自责甚至悔恨。要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谁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  相似文献   

6.
《家庭科技》2008,(8):47-48
你在工作中遇到过这种事吗?有的人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都远远不如你,却一直当着你的顶头上司。一个连自己都看不起的人,你却不得不整天对他恭恭敬敬,让他指挥,听他使唤,这不是很痛苦吗?原来,在不如自己的上司手下做事,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7.
刚刚踏入社会的他.出于对“按摩”的好奇.误入歧途。他备受身心折磨,决定以告别这个世界来结束自己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南渡词人的隐居心态是复杂的、动态的。他们焦虑于乱世,却无力去拯救。他们心仪东坡的超脱,却无法学着去安放心灵。另外,“客居”的独特身份和情感体验赋予他们敏感多思的性格特点。漂泊无依的孤独感也促使他们寻求心灵的归宿。最终他们选择了陶渊明,以渊明精神为力量化解自己的矛盾与痛苦。  相似文献   

9.
作为完整经历了整风运动的"七月"诗派骨干诗人,鲁藜后来常怀着感激谈到自己如何通过整风运动而发生思想转变的,短诗《泥土》也常被他作为这种转变的例证。不过,鲁藜整风运动前后的真实体验,却与他事后对整风运动的认知存在着反差。在整风运动期间鲁藜作为"抢救"对象,对自己的处境惴惴不安,为自己的冤屈愤懑不平,但他又将遭受的打击视为"考验",以此把冤屈"合理化"。这一时期写成的《泥土》等诗表现的那种低调做人的"泥土"意识,其实是诗人在面对内心痛苦时所采取的一种"自我规训",虽与他的真实体验并不一致,却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也呼应了传统的为人处世观念,因而被那一时代的人们所欣赏。  相似文献   

10.
李灏 《殷都学刊》2011,(3):84-88
在凯瑟琳.恩萧悲剧的形成过程中,有着自我精神世界的相对独立完整及被打破的事实。从单纯无忧的童年到痛苦绝望地离开人世,原始自然的存在是她的本质属性,虽有外来因素的干扰,却固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在与现实相疏离的自我世界里,造成了她必须面对但无法解决的诸多矛盾,给她原本单纯的世界带来了复杂的困惑,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她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期望实现理想的目标。从本质上看,她是孤独的,没有真正的知己,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从苏轼晚年有关酒主题的和陶诗中可以看出他借酒为迹,寄情于酒,用酒自适这样的思想轨迹。在酒中,他在消解自己的痛苦,同时体味适意自在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正某天晚上,我在看书他在看电视,猫咪在地板上追逐着自己的尾巴。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喂,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这几年很少吵架了?"他露出一个十分高风亮节的笑容:"那是因为我不和你一般见识。"我回报一个嗤之以鼻的表情,但心里默默地给这个答案点了个赞。我和他刚在一起的时候并不是这样。他的性格比较温和,但十分执拗,总是无法理解我某些生气的点。如果碰到我发火,而他又觉得自己没错的时候,他一定要和我争辩到底。我们都拿出最恶劣的态度对待彼此,我吼他,他  相似文献   

13.
生命体验与郁达夫小说关于死亡的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中国作家中,郁达夫与“死亡”的联系颇为典型。三岁丧父,中年失子,母亲饿死乡野,胞兄惨遭暗杀,郁达夫经历过太多生离死别的痛苦。自己则一度受到“强烈的死的诱惑”,“徘徊求死的事情也有过”①。独特的生命体验,深深影响着他的创作,思考死亡与表现死亡,成...  相似文献   

14.
成功的阶梯     
美国前副总统威尔逊,自幼家境贫寒。当他还躺在摇篮里的时候,贫困就悄悄威胁着一家人的生存。他年幼时最深刻的记忆是:有一次他向母亲要一片面包,而母亲什么吃的也没有,当时她的神情是多么痛苦啊!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一战时因受伤而成为短暂英雄的经历使他深切感觉到从英雄转化为普通人后的失落和痛苦。所以一生中他为了保持自己的硬汉形象 ,便在创作和生活中同时塑造硬汉 ,到后期荣誉已使他分不清作品中的硬汉和生活中的自己之间的区别。但是当过重的压力和他本人逐渐衰退的生命力二者之间的对比达到一定程度时 ,自杀也就成了一种较为合理的、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宁萌 《家庭科技》2008,(2):45-45
有个童话。皇帝长着一双驴耳朵,只有他本人与理发师知道这个秘密。皇帝警告理发师千万不准对别人讲,否则就杀了他。理发师向皇帝发誓,一定保守秘密。当理发师忍耐了相当长时间后。他觉得再忍下去实在是痛苦至极,可如果不遵守誓言,就有被杀头的危险。为了摆脱这一痛苦,他在地上挖了一个洞,然后对着地洞大声喊了好几遍“皇帝长的是驴耳朵”。  相似文献   

17.
何林 《理论界》2002,(3):37-38
本文通过对萨特的道德观的分析,指出由于萨特对个人自由和自我的过分强调,使得他的道德理论最终陷入自己无法摆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鲍照有深厚的悲剧意识.在诗文中表现为他对人生、社会、生命及历史都有一种忧患意识和悲观情绪,以及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不满与批判.他痛苦,他矛盾,他以率直与单纯来面对社会的残酷与龌龊,最终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完成了自己的谶言,谱写了一曲悲壮而凄美的人生之歌.  相似文献   

19.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是个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他对自己审美的追求充满戏剧化的矛盾:一方面慰藉了他受伤的心灵,成就了他生存的意义;另一方面,却造成自身的生存困境,导致他的毁灭.亨伯特的故事表明有悖于伦理道德的审美主义者,会处于精神流亡的痛苦中难以自拔,得不到归属感.  相似文献   

20.
谢朓的人生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其人生悲剧不仅仅表现在最后的死于非命,更本质地表现在他终其一生都无法卸去宦海沉浮的惶恐、忧惧。在诗中,他将心灵深处的痛苦和焦虑都渗透在山川风物的描绘中。谢緿始终困顿于出处行藏,在追求功名利禄与保持自由心性的矛盾之中难以取舍,这是由他的人生境界以及与此相联的人格特点所决定的,具有深层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