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我国道德生活领域“知行分裂”现象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的道德建设仍然处于困境.处于困境的突出表现在于道德生活的知行分裂,即人们对伦理规范的认知与道德践履相互脱节、社会所倡导的伦理规范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要实现知行统一、走出道德建设困境,必须弄清知行分裂盛行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到有效的对症之策. 相似文献
2.
杨周相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25(2):129-131
本文通过对近、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事实上的各种负面效应的分析,探讨了以呼唤人的良知和公德意识的社会道德来培育科技人员的科技理想人格,从而规范科技的发展。它对于缩小由于科技的突飞猛进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有着重要作用,对保障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理想人格形象突出地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的文化理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今天,我们应该拥有的是道德与智慧、情感与理智、利与欲相统一的理想人格模式。当代中国人要达到这种理想人格的标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绝非可望不可及,只要我们自觉自愿地朝着理想人格方面不懈地努力,不远的将来每个人都会拥有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作为论述孝道的典范之作的《孝经》,是儒家学派的扛鼎力作,其蕴含的义理亦体现为追求儒家理想道德人格范型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知""情""意"和"行"四个方面。其内容分别是:道德认知——《孝经》中的"孝为德本";道德情感——《孝经》中的"敬亲博爱";道德意志——《孝经》的中"扬名显亲";道德行为——《孝经》中的"不骄、不乱、不争"。 相似文献
5.
尽管后现代性是否是一个与当代中国思想事实相关的问题尚处于争论之中 ,当代传媒却急不可耐地率先给自己贴上了后现代的标签——后现代的诸多特点在传媒娱乐板块已日益昭显。后现代化的传媒与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失范有着密切的关联 ,而且 ,后现代的传媒本身也处于无法排解的道德悖谬之中 ,这本身已或多或少地说明 :构建当前的传媒道德 ,后现代的立场无补于事 ,于是 ,回归现代性就成了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培养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新一代是 2 1世纪我国德育的基本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 ,在现阶段的德育工作中 ,我们需要对学生着力加强主体道德教育 ,这主要包括 :增强独立自主意识 ,激发主体自我需要 ,培养良好的道德直觉 ,促进理性抉择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尝试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的有关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一些清理和辨析,对克里斯汀·考斯佳、艾伦·伍德等国际权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试图揭示康德某些独特的理路与运思方式.在康德哲学中,人格中的人性是纯粹实践理性,也就是人通过法则先天规定意志、设定道德目的的能力.在根本上,人首先应当做的是出于对已有的绝对价值--它体现在每个人的人性--的尊重而行动,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有待实现的价值而行动,而后者要以前者为限制性条件.把人格中的人性看作目的是指以这种人性为一切经验目的设立的最高依据;康德不否定人应该出于某种目的而行动,也不否定行为应具有某种经验性目的. 相似文献
8.
性善论、性恶论和人性可塑论等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因强调对德性的追求而导向圣人人格,然而圣人人格的设计既带有单一化、模式化的色彩,也让常人无法企及。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西方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因其理性主义特征,致使工具理性张扬而使人们迷失了自我。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哲学伦理学的研究范式转向日常生活,建构和培育具有大众化取向的现代性平民人格。 相似文献
9.
走向道德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包含两层内涵:一是赋予人工智能系统(system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AI)道德人格,二是构建可解释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XAI)。赋予SAI道德人格是将人的道德价值观嵌入AI系统中,使其在决策过程中能够遵循这些准则。构建XAI即形成可解释AI,促使AI的决策更加透明和可解释。赋予SAI道德人格和构建XAI共同为道德AI的生成奠定基础。然而,走向道德AI在现实中仍然面临诸多的挑战。一方面,目前关于AI的解释方法仍然面临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是否赋予AI道德人格也存在观点上的分歧。为此,可以通过代入道德编码、进行道德学习和迭代、构建可解释性模型等技术方法来克服走向道德AI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11.
当代人的市场人格是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的资格和品格,属于客观自发型的、实然人格;当代人的道德人格是一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资格和品格,属于自觉型、应然人格。"市场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对于当代人是不可分离的,应把完善其市场人格与完善其道德人格紧密结合起来,使其相得益彰、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2.
保罗·蒂里希是著名生存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人的道德精神不是某种人的情感,也不是某种概念认识,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表现。蒂里希的道德观以人格为核心,以义务和圣爱为主要特点。这种道德观是文化、伦理和宗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14.
在新形势下,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人格,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和道德建设的伟大任务,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分析了青年学生道德困惑和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探讨了加强培育青年学生道德人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褒为人的行为方式与其诗文作品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从人心这个角度看,他是荷恩眄,忘羁旅,性格是软弱谨慎的,从文心即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他又不断地抒写着羁旅之感与归乡之念,不断地在和不幸的命运作着抗争。这种分裂人格的存在是由于王褒在历史的大变革以后戴上了人格面具,从而造成了人心与文心分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17.
传统儒家哲学的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塑造和中国人精神气质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缺失现象,提出了用儒家道德规范提升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人德管理的人性假设不是基于简单的人性善恶,而是基于人性假设更高的概括——道德人,剖析传统道德人假设的现代内涵:人是有限理性,但具有无限理性(德性)的潜质;指出人是情感的存在。以“道德人”为人性基础的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核心,倡导“柔性”激励,这对于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理念,正确贯彻“人为为人”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华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6):925-927
〗90年代“个人化写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文学关注人性的传统从“五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种“个人化写作”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一种回归并更加深入,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从“先锋派”到“新写实主义”、女性写作和新生代的都市时尚写作等方面。尽管其中有成就也有局限,但文学对人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