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警醒大众的钟声──评高小康《世纪晚钟》徐正龙《世纪晚钟》(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是南京师范大学高小康先生继《大众的梦》、《人与故事》之后又一本关于当代大众文化与艺术趣味问题的力作。当代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流行文化。当代人深深陷于流行文化的氛围中,...  相似文献   

2.
当下,大众审美趣味话语权在媒介与消费文化的助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种趋势一度被解读成大众趣味的权力化并加以批判.然而,如果还原历史与现实的社会文化语境,结合对大众概念的阐释和对大众趣味的分析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可以发现其中的种种误读与误判.大众趣味越渡特定的权力场域其实还处于未完成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中西方历史的演化,从各种艺术门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论出当代数字媒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从数字媒体的特征,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等方面来综合阐述数字媒体主要是网络媒体对当代大众的审美情趣所造成的影响,并且探究数字媒体对大众审美趣味所带来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李明军 《齐鲁学刊》2012,(2):141-14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期。在精神领域,大众文艺的发展不断地消解社会的精英文化情结,这导致了知识分子话语的失落和知识分子角色的边缘化,甚至使知识精英成为市场经济时代的"多余人"。1990年代以来大众文艺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都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面目出现,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情感趣味、思想趣味日趋向大众看齐,曾经以"化大众"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精英成为生活中的孤独者或沉沦者。世纪转型期大众文艺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已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他们精神上营养不良,人格萎缩困顿,趣味世俗粗劣,已然丧失了对个人、人类和世界的存在意义的把握,知识精英群体集体陷入沉默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现实境遇中知识分子角色的尴尬处境。这种状况值得我们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5.
当代类型小说关于小说类型的分类和细化,并非依据文学的现实原则对现实生活所作的简单切分,而是依据社会学的结构原则对生活材料的重组与编码,其中体现着功能主义的整合作用。在市场文化转型和消费主义兴起的背景下,这一整合过程呼应了消费大众的心理结构,促成了文化趣味的多样性和阶层化;与此同时,不同消费阶层对于类型小说的消费心理和趣味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小说的类型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中西方历史的演化,从各种艺术门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论出当代数字媒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从数字媒体的特征,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等方面来综合阐述数字煤体主要是网络媒体对当代大众的审美情趣所造成的影响,并且探究数字媒体对大众审美趣味所带来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电影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电影是在西方社会完成了由贵族城堡文化向现代城市文化转换过程之后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电影则是在没有完成这样一个转换的过程之时在像上海这样的商业都会中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现代都会中,既没有一个完整而成熟的资产阶级,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成熟的工人阶级,从中国古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城市小市民的思想趣味和审美趣味始终是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化的基础架构,这也严重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实际发展历程。西部电影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那时,上山下乡的城市知青和农村的回乡知青既构成了新一代的电影导演群体和新一代的文学创作群体,也构成了中国当代电影的新一代接受群体,从而实现了中国电影从城市小市民文化视角向现当代农民文化视角的转移。这是一个中国农村文化和中国城市文化的结合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化的结合部,不论从其思想内涵还是从其艺术内涵,中国的西部电影都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中国的西部电影逐渐走向衰弱,但这种衰弱仍然是当代中国城市小市民文化泛滥的结果,并不体现中国电影艺术整体上的进步和发展,片面追求电影技术上的进步和票房经济价值导致了电影思想内涵和艺术内涵的空虚和苍白。认真总结中国西部电影的经验,继续坚持西部电影所开创的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电影重获新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冯小刚的商业电影遵循了当代消费文化逻辑,切入了城市新贵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表达了消费主体的欲望和梦想。冯氏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表现出了消费文化视域下的世俗中国形象,如实地透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冯氏电影通过对光怪陆离的当代中国都市地理的描摹,通过对追求当下快感与艺术化生活趣味的当代城市新兴阶层的书写,通过对消费主义的"仪式景观"的呈现,演绎了后现代的都市景观,塑造了新兴的消费主体形象,表达了以欲望为指向的消费文化取向,构建了消费文化视域中的世俗中国图景。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是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成分,它是以通俗文学、流行艺术等文艺形式为中坚,另辅有大众文化消费方式,诸如卡拉OK、时尚装饰、休闲旅游等在内的活动系列。它是当代文化工业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成分,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有着大众文化的一般特性,即笔者所指认的它的大众性与伪大众性。它的大众性看来是理所当然,不待多说的。它的伪大众性在于,它是由一定生活条件下,大众被安排的一种文化,而不是大众真正理想的对象,如对多数人来说,自己演唱有乐队伴奏更好,求之不得,以卡拉OK的录像伴奏来替代;自己能够游历世界各处的名胜景点是…  相似文献   

10.
“大众审美文化”的概念中内含着一个明显的悖论:它既是大众化的,又是个性化的,或者说它越是大众化的,就越是个性化的。这里所说的“大众”,已经不是那种无定性的、无名众生的集结,而是能够自由选择、积极参与和大胆创新的个性化的人的整合。因此在大众审美文化中,仍然是个体而不是群体作为真正的主体。这一点乃是由大众审美文化的本性、载体和机制内在地决定的。就大众审美文化的本性而言,从一开始它就是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出现的。精英文化主要由极少数精英人物根据其价值体系、审美倾向和艺术趣味来左右全社会的文化潮流,决定倡导什么、扶植什么、贬抑什么、抵制什么,而大众却只能随波逐流地尾随那些本不属于  相似文献   

11.
反城市文化的现代化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追求 ,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难解的悖论 :物质建设上要迅速地实现现代化 ,使国家繁荣强盛 ,而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领域 ,却反对作为现代化表征的城市文化 ,它不仅把城市与资产阶级想象为一种天然关系 ,而且致力于农村文化对城市的移植 ,努力培育城市市民乡村的文化趣味。这一矛盾、悖反的现象 ,不仅限制了城市文化的发展 ,而且也无意中造就了国民虚假的乡村崇拜的思想趋向和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12.
周静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46-150,160
目前的网络文学评论面临如何纳入现代文学理论框架的难局:职业读者没法启用惯常的文本批评方法;媒介要素对网络文学流通的作用远大于作品生产,媒介批评在市场供需原则之外无所建树;大众趣味相当程度上折射了当代市民社会的多元与混杂,专属的标准审美体系的引领作用日益式微。网络文学批评需要借助媒介批评带来新方法,通过市场原则下的文学制作人角色带来新任务,认同大众趣味的混杂不是降低文学的品格,而是将文学拉到更现实、更接近读写真相的新位置。在表达复杂的当代经验这个目标上,网络文学批评和传统职业文学批评及当代文学创作的努力是贯通的。  相似文献   

13.
贺岁影视剧现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岁影视剧的成功除了取决于特殊档期外,还在于它有着深层的文化因素。首先,贺岁影视剧的出现与当今中国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需要有深度的契合,它以影像的方式满足了大众关于现代都市的日常生活及幸福感的文化需求。其次,贺岁影视剧结构戏剧的情理模式和对纯艺术与纯娱乐的中和取向,与大众的鉴赏模式和艺术趣味形成共谋。再次,贺岁影视剧的文本叙事中既有现代性因素,又有意识的保守性特征,二者的并置使贺岁影视剧既满足了大众对新的都市世俗人生的文化想象,又使大众对影片以市民意识为主体的并不激进偏激的思想倾向也较为受用。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在传统文化以积极姿态实现当代转换过程中,面向大众服务大众是历史之必然,理性之选择。笔者分析了传统文化传承大众化的内涵、环节、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化消费发达的时代,它表现为追求享乐、审美趣味的低俗和媚俗、迎合功利和文化产品的模式化缺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文化消费,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培育当代文化审美观和培养科学的文化消费观,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前,人们对城区品牌这个概念已不陌生。城市或城区的品牌化经营才能加快其发展繁荣。时尚之都———巴黎、金融中心———纽约、购物天堂———香港,都是著名的城市品牌,体现着城市的功能和文化。城市和城区品牌就是一个城市在自身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传播给大众的一个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7.
赵垒 《兰州学刊》2014,(3):176-180
消费文化是指产生于消费社会的文化,它是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兴起而产生的,具有商品性、时尚性、短时性、符号性和大众立场等特征。作为体现消费文化重要表征之一的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消费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商业运作机制下的消费商品特征,即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以及大众立场下的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倾向。在消费文化环境中,当代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如何适应当代文化的需要,在消费时代如何提升自身的艺术品位,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都市、都市文化等概念从历史与逻辑、传统与当代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梳理,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客观研究都市与都市文化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从城市社会学的历史视角看,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从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内在结构看,都市代表着当代都市化进程的最高逻辑环节。形成于都市这个特殊的人类生活空间、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高级精神形态与当代世界精神生产与消费的话语中心,都市文化直接表现为一种与城镇或中小城市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从逻辑分析上讲,西方城市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划分为道德、科学与人文三种语境。与西方的城市(都市)研究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在学术渊源上与当代中国文学学科有密切关联。西方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人文语境的存在,为沟通中西两种都市文化研究的话语谱系提供了经验基础与学理契机。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争已经持续了近一个地纪,它的文化背景和现实语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不到这一点,必然导致理论上的失误。大众审美文化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主流形式,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我们讨论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点。关于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我以为,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对它作批判性穿透仍然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在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仍然存在着许多理论空白点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大众审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大众欲望的基本状况和投射的要求相联系的。由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描述了当代社会中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的新趋势。文章指出 ,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 ,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 ,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 ,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 ,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接着文章分析了在这种审美泛化的语境下文艺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文化研究兴起的必然性 ,指出文艺学的出路在于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 ,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 ,及时地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