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2.
3.
4.
浅析现阶段"民族融合"观点的社会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十年来,关于"民族融合"相关文章有数百篇,"民族融合"和"促进民族融合"之类的提法变成了影响现阶段我国民族理论导向的-部分,成为学术界较为"热门"的探讨话题之一.分析评述了"民族融合"观点的社会影响,提出现阶段不宜提"促进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5.
6.
基础课主要讲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相关内容,运用经典的诗歌、哲理性语言、经子史集等作为教学素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经典运用的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的作用,要成功地运用经典,基础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人格魅力,还要具备文化素养和创新开拓等自身条件.  相似文献   

7.
8.
我刊与《民间文化论坛》、《民俗研究》、《民族艺术》、《民俗学刊》共5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研究论文新秀奖”征稿评奖活动圆满结束。活动以培养学术新人、推动民间文化研究的发展为目的,由五家杂志社联合举办。2004年12月1日发布启事,截止日期延长至2005年6月30  相似文献   

9.
10.
"厌诉"现象在湖北民族地区农村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等根源;究其产生根源的原因主要有:封建王朝在湖北民族地区因实施羁縻怀柔政策而形成的社会治理结构是其特有的社会根源,家国一体化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其传统的社会组织根源,湖北民族地区农村人们的现实生活环境是其生成的现实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有无生态思想已在中外学界掀起激烈论争,国内学者基本上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持肯定态度.人与自然辨证统一、人与自然对立导致生态异化,生态异化最终反映在生态危机上是其生态思想的基本意蕴.民族旅游在马克思生态思想视域下存在对民族旅游内涵认识模糊、对民族旅游活动潜藏生态危机认识不足两大误区.发展民族旅游要根植文化与自然的互动适应意识,制定民族旅游生态补偿相关法规.  相似文献   

12.
旅游社会的存在使得个体与地方性社会在转变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容易.旅游成为个体建构休闲情境的一种方式,亦成为地方性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旅游社会改变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往方式,旅游者休闲情境的建构满足的是个体的非物质性需求与感官体验,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是地方性社会彰显自我文化价值的手段.旅游社会使得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与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现代性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是个体对自我体闲权力重视的结果,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是地方性社会对自我发展权力重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及表现空间,因此在新的时期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指导保护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近些年来特色村寨建设研究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认为在仫佬族文化保护传承、建筑文化与空间、产业与资本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特色村寨建设研究方面还存有亟待深入的议题.因之,应加强仫佬族村寨特色景观、完善仫佬族村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机制、增添仫佬族村寨生态环境测评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起有效的组织系统,探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主体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七百弄布努瑶雷公信仰进行文化内涵的解读,认为雷公信仰是布努瑶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的折射,围绕着雷公庙形成的各种禁忌、传统惯例,在规范村民的行为和活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内化为村民的价值观念并体现于村民的日常行为之中.它成为布努瑶民间法中更具约束力的另类“准法律”规范,维护着人地关系的和谐,调控着布努瑶乡村秩序的构筑.  相似文献   

16.
17.
“度戒”是瑶族传统民间信仰,也是活态的生活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瑶族民众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度戒”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制定度戒“非遗”保护的措施必须以其具体情况为依据,从传承场的拓展、度戒文化内涵的重新诠释、竞争机制的设立与合理的文化重构等方面入手进行统筹,方能实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19.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还可以在土司相关专题、土司文化遗产、与国内及东南亚邻国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