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法治视野下行政权力的合理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权力的合理配置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调整行政权力结构,合理配置行政权力,在纵向上实行行政权力的层级化与法律分权,在横向上实行行政权力的综合化配置与平面化构造,以改变行政权力在纵向上高度集中与横向上过于分散的状况.同时,必须建立与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障行政权力结构调整的相对理性和巩固行政权力合理配置的成果,推动行政权力配置进入科学化、法治化的轨道,以法律的权威性、理性和稳定性保障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行政法治是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在我国面向新世纪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完善行政立法是实现行政法治的基础,健全行政执法机制是实现行政法治的关键,强化行政监督是实现行政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奖优罚劣”的观念和制度实践中,奖励作为与惩罚相对立或相反的行为方式,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被广泛适用。现代行政管理是在法治背景下进行的,在追求组织功能和行政效率的同时,是符合人权、法治之基本价值的。奖励基于其生效机制体现出赋权、授益性和法律授权上的灵活性、自由裁量性,因符合相对方的旨趣,而能得到其积极配合,因而获得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奖励相比较于惩罚、强制,具有明显的人性化色彩,更能尊重和保障相对方的人权及其他各种合法权益;奖励因其不属于侵权行政,因而具有较多的自由裁量,能够在法治的规范下实现行政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无论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在国际社会动荡不安,国内社会转型的时期,突发事件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应对突发事件的本质是政府科学、有效的决策,构建科学的突发事件决策机制,提高应对能力,是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问题。我国现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已被实践证明对我国政府处置突发事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该法在规范突发事件决策方面却留下了诸多缺憾。本文拟从行政法治视角,提出构建我国突发事件决策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6.
法制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提供了必要的规则;法制是构建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民生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坚持多元治理,加快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坚持依法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尤显突出。高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和行政管理。其中行政管理是实施教育、研究和学生管理的前提,也是实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确保学校方向和依法治校必要的保障措施。高校行政管理系统是在一个大学里既处于组织领导地位,又处于保障和服务地位。它在高校管理系统有一个独特的定位功能,限制、调节功能。对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研究人员来说,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有别于从事教学和科研研究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他们的组织的成员包括各个部门的决策者和执行者。 相似文献
8.
9.
妥善处理社会纠纷,是转型期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人民调解作为中国特有的诉讼外纠纷解决制度有其独特的功能。随着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正式实施,这一制度更是彰显出了其重要的法治价值。人民调解不仅有助于促进社会民主、增进社会和谐,还有助于构建良好而稳定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
构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现在的慈善监管仍然表现出强规制性,这种特征在很多方面阻碍了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最佳行政理论的内蕴和慈善法治发展的目标之间有多方面的契合。最佳行政状态中的政府不仅能作为慈善法治秩序的基本构建者而存在,最佳行政的理念也可以产生弥补政府在提供慈善公共服务不足缺陷的效果。最佳行政目标的树立与具体制度路径的建立,有助于慈善行政环境的改善并助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使我国慈善事业走上一条专业化的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法治社会的发源地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在东西方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催生了社会的法治化并使其具有经济开放、政治民主、文化多元及法律至上等构架特征。在法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道德的性质随着社会构架基础的变化发生了对位偏移 ,故而其在法治视域里的规范地位和调控形态也逐渐没落和转换 ,并出现立足于法治来构筑德治秩序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目标是建设法治社会。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应以保障人权、公平正义、民主参与和权力制约的法治理念为导引,进一步完善民生民权保障的法制;加强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法制模式;强化公众民主参与机制;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健全多元化的公民权利救济机制,拓展法院的司法功能。 相似文献
1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华详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2):58-68
法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制度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依靠是法治。在“依法治国”的总体框架下,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积极构建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机制。重点是坚持依法完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自治的法律制度,保障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活力不断增强,构建有利于夯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基础;健全综治信访和维稳的法治机制,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强化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责任,推进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法治化,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强化宗教事务管理的法治机制建设,坚持完善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突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监管法治机制,保障公共安全预警防控体系高效运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实现依法推进。 相似文献
14.
法治强调法律规范的作用,依靠完备统一的法律制度来进行严格管理;而德治重视伦理道德的意义,通过道德教化提高民众的思想境界,达到一种有效的管理.法治与德治各有其利弊,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影响,宜两者并举,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5.
从本质上讲,调整人民政协制度的有关政协规范属于软法,其实施不是依靠国家强制力,而是凭借某些软约束力,诸如协商民主在当代世界的普遍兴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政协规范制定主体所隐含的约束力、政协规范实施过程中的开放协调机制、政协规范本身的吸引力、党和政府的自律性以及国内外社会舆论的监督等加以实现.如果政协规范不能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实施,那么,人民政协制度也就成了一种摆设,协商民主更是无从谈起.这与当代世界民主化的大势是背道而驰的,因而必然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孤立甚至制裁.因此,国际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制约也是我国政协规范得以实施、政协制度有效运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州学刊》2018,(2)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生态环境尽快"美起来"。与此相适应,我国生态文明立法要"实起来",法律实施要"严起来"。在立法领域,建议将生态文明载入宪法,改革立法机制,加强生态文明立法,尤其要强化生态文明法律责任制度;立法机关还要尽快组织清理现有环境法律法规,消除某些地方"立法放水"的现象。同时,要强化环保督察制度,改进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确保生态文明法律实施到位。要严格环境司法,支持环境公益诉讼,促进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得到全面落实。要创新全民守法制度,增强人民群众遵守生态文明法律的内生动力。要完善党内法规,探索运用党内法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转型时期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权利、法治意识和自由、平等观念不断增强,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意识不断高涨,利益失衡导致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不断加剧。而城市法治精神是城市人们对法治理想及其价值目标的主观把握、对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完善的城市法治精神能有效引导人们自发、自觉地向民主、人权、平等、正义、秩序等法治方向发展,能妥善协调和消解社会矛盾,促进城市和谐发展。要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必须努力构建城市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9.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命题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置于同一体系之中。一体建设可以从逻辑前提、运行机理和路径选择三方面展开,一体建设的逻辑前提是在同一体系下厘清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内涵,一体建设的运行机理需要探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者的逻辑关联和重心定位,一体建设的路径选择主要表现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