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动量词"回"的短时量用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考察了“回”表短时量用法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及动因。动量词“回”表示短时量的用法产生于元代,繁荣于明清时期,衰退于“五四”时期,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基本上消失了。其产生、发展及消亡的原因,一方面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另一方面与其同义词“会”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大致分三个发展阶段:①唐五代时期;②宋元时期;③明清时期。在唐五代时期,“什么”有了虚指用法,但任指用法还不太稳固,并且指别性虚指明显多于替代性虚指。宋元时期,任指用法趋于稳固,但还没有替代性的任指用法。而明清时期,“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已经很完善,既有虚指,又有任指,既有指别性的用法,又有替代性的用法。总之,“什么”的发展存在两个序列:1)虚指〉任指;2)指别性〉替代性。  相似文献   

3.
“领”由本义“脖子”转指“衣领”,并由“衣领”发展成为计量有“领”之“衣”的量词,但其并未成为有“领”之“衣”的专职量词。南北朝时期,“领”可以和多种单件物品搭配,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一个比较活跃的量词。“领”的主要功能是用来量上衣的,明代,这一功能最终被后起的“件”所替代,导致了量词“领”功能的整体衰退。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有关日语“中”字前缀用法的研究很多,而对其后缀用法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从历史角度论述了日语“中”字后缀用法的产生、用法和意思,并分别就历史上的“中”字后缀及现代日语里的“中”字后缀的读音、意思和词形等进行整理分析,由此来控讨中日词汇的相互渗透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近代汉语词缀“生”的用法及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是近代汉语中新兴的词缀。它产生于唐五代 ,发达于两宋时期 ,元明时则逐渐萎缩 ,今天仅在现代汉语的个别方言中保留了其用法。其语法性质是词缀而非助词 ,基本意义是表达一种认定事物情状的类别义。“生”来源于汉语口语  相似文献   

6.
就李宗江先生关于指量结构“这下”、“这回”产生时间连接关系篇章功能的原因和时间提出异议,认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语义基础,动量词“下”、“回”本身自古就能表示时间量,这是内因;二是合适的句法环境,处于两个分句或句子之间,这是外因。“这下”产生时间关系篇章功能的时间是清代,“这回”产生这种功能的时间是元代。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研究者们围绕《辩中边论》中唯识观与三性说的类型产生了很多争论,但他们普遍忽视了本论中“所取”“能取”两个术语在用法上的多样性。本文基于梵、藏、汉文本的对比研究,揭示出本论中“所取”“能取”存在三种不同用法这一事实,“二取”的三种用法皆可依据无相唯识观进行解读,但第三种用法同时呈现出有相唯识观的意趣。由于这三种用法皆不是孤例,且在第一品中就已经全部出现,因此认为本论成书于不同时期的观点并不成立。在本论中,两种唯识观意趣的差别在于分别侧重显现门、分别门来说明唯识观,并不矛盾。在澄清了“二取”的三种用法的基础上,本论中三性说的含义始终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8.
“回”与“次”作为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而且意义相近的两个动量词,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二者在搭配上,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在修饰名词性词语时,在语义和适用对象方面皆存有一定差异;在重叠方式上,动量词“次”能以各种形式重叠使用,而“回”在重叠方式土一般受到某种限制;在语用方面,“次”远远超过了“回”的出现频率,并且“回”主要用于口语性较强的作品或场合中,“次”则没有这种局限。在具体运用中,可以在把握其基本用法、基本句法格式的基础上,区分其相异的用法。然而,由于“次”与“回”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太大区别,加之“回”有渐渐被“次”所替代的趋势,为了避免语言表达的累赘,在实际运用中,只须简明扼要地将它们的异同点区分开来就行,而无须深究。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的“博士”一词自战国时期产生起,其词义、用法不断变迁。现代我国沿用了欧美的学位制度,博士指学位的最高一级。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语用因素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影响,博士一词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从历史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博士一词从古至今在词义、用法上的演变及其动因和机制。象似性、社会文化、语言习得及交际双方的策略性互动成为博士词义演变的动因;类推、回溯推理、外借和语境义固化与消失是词义演变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的“博士”一词自战国时期产生起,其词义、用法不断变迁。现代我国沿用了欧美的学位制度,博士指学位的最高一级。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语用因素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影响,博士一词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从历史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博士一词从古至今在词义、用法上的演变及其动因和机制。象似性、社会文化、语言习得及交际双方的策略性互动成为博士词义演变的动因;类推、回溯推理、外借和语境义固化与消失是词义演变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什么"非疑问用法的演变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大致分三个发展阶段:①唐五代时期;②宋元时期;③明清时期。在唐五代时期,“什么”有了虚指用法,但任指用法还不太稳固,并且指别性虚指明显多于替代性虚指。宋元时期,任指用法趋于稳固,但还没有替代性的任指用法。而明清时期,“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已经很完善,既有虚指,又有任指,既有指别性的用法,又有替代性的用法。总之,“什么”的发展存在两个序列:1)虚指〉任指;2)指别性〉替代性。  相似文献   

12.
“也”和“亦”在唐五代都是比较常用的表达方式。对《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中的语料分析表明,“也”和“亦”在唐五代时期有相同的基本用法,使用基本相同的句法结构和较为相近的语体分布,但二者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分布,两种用法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当时“也”、“亦”使用的整体轮廓。分析认为“也”与“亦”分布状况与的它们形成发展的历史有关,二者的分布特征预示了“也”、“亦”替换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毒奶”、 “小奶狗”、“小奶音”等含“奶”语词在网络中频繁使用,这些词中的“奶”发展出“加血”、“预测”和“可爱”等新的语义和用法。从历时角度出发,探讨“奶”字古今字义演变,以及“加血”、“预测”和“可爱”的新义用法,从隐喻、联想和语言主观性发展规律等方面探析其新义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左传》中代词“其”作定语的用法进行分析,然后从语义的角度,结合认知的观点对“其”的领属功能和回指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胡义成 《东方论坛》2009,(6):52-56,61
根据对《西游记》第一二回有关隐喻暗示的破译,可以确定《西游记》的最终定稿人就是明代万历时期茅山全真道士阎希言师徒。通过对《西游记》第一二回有关阎希言之“阎”姓的隐喻暗示的破译,确认这些隐喻暗示具有“唯一性”,从而推出第一回中有关茅山、乾元、全真和“希言”的隐喻暗示均具“唯一性”。  相似文献   

16.
动量词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古汉语中没有动量词,表动作的量,通常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不用单位词,表示今天“数量+动”形式的是“数+动”形式。动量词产生于先秦—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于唐时期,稳固于元、明、清时期。动量词的产生对汉语史是一件大事,对汉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代汉语时期,疑问代词“那”、“那里”及其复合形式都较为常见。根据明清山东方言材料来看,询问、虚指、任指和反诘是其主要的语义功能,其中虚指和任指用法都是由询问用法发展而来。疑问词“那里”的反诘用法也源于询问用法,而“那”反诘用法的来源则略显复杂:一部分是汉魏六朝时反诘用法的延续,一部分则是从询问处所的用法发展演变而来。随着“那里”的“里”音的弱化、磨损,出现了“那儿”,“那儿”的“儿”语音又进一步磨损和脱略而出现了“那”。据此推断,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那”是原有疑问代词“那”和“那里”——“那儿”——“那”的合流。  相似文献   

18.
“语境”的使用已超出语言学,泛化到各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种“超语言学”的泛化现象使“语境”的内涵也超出了语言学对其的界定。它已泛化为一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寄生于对象的外在的关联域。学术界对它的使用可分为本体用法、界的用法、异质用法和对话用法。语境的泛化既是2()世纪语言学转向带来的语言学术语泛化的结果,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思维变革的体现,亦是学术用语的自然更新现象,与学术界趋同使用时尚的新名词、新术语的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9.
《孟子》“以”字用法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其语言比较接近当时的大众口语,所以,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语法现象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孟子》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孟子》中“以”字的用法作一定性定量的分析,试图描绘出《孟子》中“以”字用法的概貌.通过对《孟子》中“以”字用例的分析,作者对“以”字词类的发展脉络、连词“以”与介词“以”的划分标准以及介词“以”带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和补语时用法的异同等易产生模糊看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作业成本计算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全球性市场竞争的需要,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一种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是作业会计的核心内容,是当今世界会计学界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它在欧美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被采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已“入关”,加入到世界经济大循环的竞争激流之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必要的和迫在眉睫的。本文围绕ABC原理,就以其成本计算步骤及其应注意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