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研究——以万佛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其发展水平与整个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不相适应.制约风景名胜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风景名胜区的体制复杂、政出多门、利益划分不清导致的管理体制不顺.万佛湖风景名胜区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派出型管理体制模式,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采用政企分开的运营体制,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最终实现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相当于国外的国家公园 ,肩负着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然而 ,现阶段我国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面临着日益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问题。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研究 ,提出风景区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花果山景区内存在大量村庄,这些村庄由于地处风景名胜区内,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也影响着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本文以花果山乡前云村为例,通过背景梳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从村庄空间规划、建筑风貌、绿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研究其人居环境,提出改善措施,以期为风景名胜区内村庄人居环境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岳麓山东大门、南大门为例,总结出风景名胜区大门设计应从整体环境出发,挖掘其文化内涵,从而突出风景名胜区特色。  相似文献   

5.
湖北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第一名山”。武当山保留着许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南岩宫”传说是真武得道飞升的“圣境”,“紫霄宫”为武当山八大宫观建筑群的主体,“玉虚宫”相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在此扎营,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武当山又是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中华“太极武术”的发源地。武当山古老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和国内法律法规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研究、分析并处理好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尤其是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的景区居民的利益诉求,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本文从生态旅游的角度,以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及利益诉求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居民进行调查,利用EXCEL等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生态旅游视角下景区居民的社会利益、文化利益和环境利益诉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为实现生态旅游视角下的景区居民利益诉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类型。在一些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城郊型风景名胜区内部也已逐渐形成一些具有鲜明职能特色的旅游城镇,其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发展具有独特规律和特征。从“人·业·空间”一体化视角,提出风景名胜区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发展的 RIS 模式,即“R(Resi-dent,人)、I(Industry,产业)、S(Space,空间)”三要素一体化驱动下的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发展。这一模式在雁楠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得到了操作性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为风景名胜区城镇化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根据相关网络评论,采用情感分析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以韶山风景名胜区为案例,对红色旅游游客情感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红色旅游活动中,游客的情感主要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情感所占比例较小,情感强度以一般强度和中度强度为主;游客表达的积极情感多为赞美、敬仰、崇拜、有感悟等,积极情感的产生与目的地核心吸引物密切相关;游客的消极情感多表现为失望、愤怒、遗憾等,消极情感的产生与旅游服务质量、景区管理以及游客自身认知等多种因素有关。为进一步增加和强化游客的积极情感,减少和弱化游客的消极情感,红色旅游景区应着重从旅游产品创新、景区管理增效和服务质量提高等方面采取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东湖风景名胜区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而且还是毛泽东同志在解放后除中南海之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必须依法整治东湖风景名胜区内的违法建筑和非法经营摊点,对东湖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实施依法管理,把东湖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涉及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刑事判决书为样本,对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基本特征及以纪检监察与诉讼程序衔接为典型的案件审理实践状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作为特定主体类型职务犯罪,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公职人员职务犯罪近年来持续发生,其犯罪发生和发展变化规律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该类职务犯罪诉讼中,也体现出纪检监察与诉讼程序衔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从轻处罚情节的认定争议及纪检监察程序中所获得证据的合法性问题等,导致纪检监察机关的介入并不一定能有效实现其提升职务犯罪案件审理效率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城缘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发展的认识,以两者空间协调为研究出发点,将福建省冠豸山景区邻近的连城县城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多尺度的空间分析与设计方法,分别从区域、中心城市、城景过渡区三个层面提出了城缘风景名胜区与城市空间协调的策略和规划.  相似文献   

12.
河南文旅景区牌示英译是传播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河南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媒介。目前河南文旅景区牌示英译存在英译文本普及率低、语言翻译失误、文化翻译失误及绿色情感翻译失误等诸多问题。以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为例,对其英译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南文旅景区牌示英译的文本特征。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从创新性融入绿色生态维度,深入探讨了河南文旅景区牌示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水利风景资源的生态保护,游憩利用和旅游观光是其重点的目标和内容.基于资源特色的水利风景旅游开发应强调以差异化、多元化和精品化为重点,并以此来研究确定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昌故城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与西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此收集资料、挖掘文物,高昌故城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和考古笔记等资料,梳理了近一个世纪以来高昌故城及毗邻村庄阔纳协海尔村的历史变迁,综合分析了高昌故城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社区(居民)与遗址之间动态的互动关系。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应注重社区参与,将文化遗产与遗产地社区利益主体纳入整体研究视野,不断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文化遗产与遗产地区社区(居民)的双利共生状态。  相似文献   

15.
从"丽江模式"看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丽江古城作为云南省文化历史名城和云南省目前唯一的世界遗产地,因其在旅游开发与遗产地保护协调发展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2001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丽江模式"向全世界推广,并成为我国新的旅游热点地区.阐述"丽江模式"的内涵及其对丽江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比石林申报世界遗产失败的原因,分析了"丽江模式"的成功经验对云南省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启示,论述了世界遗产地作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耕地资源的产权特征与地方知识库的影响,与外部管制主体相比,农村社区管理耕地资源更能促进本地耕地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农村社区行动的实现需要多重条件配合,并非所有的农村社区都能达成有利于耕地资源系统的集体行动。只有当农村社区有社区精英的引领、高水平的人际信任或社会资本,有足够的建立、监督和执行规则的决策自治权,并能整合耕地资源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双重目标,具备精准惩罚某些耕地资源使用者投机行为的能力时,基于农村社区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确立,医疗卫生资源作为重要的民生建设内容.国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十七大会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文从经济学中公共产品角度出发,研究城市社区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途径并提出快速城市化时期医疗卫生资源“公平效率适度”的弹性配置准则,结合深圳龙岗区的规划实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配置建议.改善公众福利水平,提高相对公平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进行田野调查,以“前台、帷幕、后台”为理论范式,回顾丽江古城文化圈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反思在旅游发展开发过程之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开发利用,以河南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半结构式访谈及地理空间数据,利用SolVES模型和核密度工具对森林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并提出对策建议。建立的包括森林美学、自然历史、自然教育、森林文化和森林游憩5个评价指标均呈现聚集分布状态,可以用来对研究区进行森林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分区,其中森林美学和森林游憩的功能标识点数量分别达到324和279个,占全部功能标识点数量的31.55%和27.17%。森林文化区森林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稀有度指数均最高,分别为13.95、0.98和1.67,是研究区提供森林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的核心区域。研究结果可为森林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文化服务资源的优化布局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资源型地区社区基于自治乏力与治理格局碎片化、复杂责任主体的场域交互以及各类特殊人群与利益分化等问题,形成了鲜明的资源型城市社区的治理特征。从“政党—国家—社会”的三元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于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社区治理转型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思考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内涵,尝试回答党建引领逻辑与治理逻辑如何在基层社会的实践中真正有机结合形成统一体。山西省D社区通过构建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依赖组织整合、链式嵌入与双向政治动员的三重复合逻辑,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供组织、动力资源,构建政党整合下的资源型社区治理模式,能够有效破解资源型社区的治理困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实现我国资源型地区基层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