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耶稣会是天主教改革中出现的一个宗教会众。耶稣会士本质上是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本土化是耶稣会士,从圣方济沙忽略、范礼安、罗明坚到利玛窦等传教士们在中国进行传教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试着从历史、文化、思想与宗教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2.
通过介绍基督教人文主义的来源,及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状况。借解读当时最典型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科尔特及莫尔的思想,显示基督教人文主义结合基督教义、人文主义思想和古典文化发挥原始基督教教导等原则改造社会的特点。详细分析了莫尔基督教人文思想的来源,探究了"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的内涵及形成原因。通过比较对莫尔《乌托邦》对私有制的批判和对公有制的推崇,从两方面显示了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对莫尔公有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但丁、彼特拉克、伊拉斯谟、马基雅维里的四篇《君主论》,彰显出人文主义政治思想的发展。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政府责任和民众利益;而它们的不同,则是随着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变化而给出不同理念。但丁、彼特拉克生活在共和国时代,他们宣扬美德和好的制度,期望通过建立人间天国来增进民众福祉;伊拉斯谟、马基雅维里生活在统治者与民众结盟关系已经破裂的时代,尽管伊拉斯谟仍在重复道德说教,但马基雅维里已经采用激烈的语言批判统治者,并且为他们划出了不能触犯的政治底线。这种情况说明:从但丁至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学是连续发展的,却又是根据时局的变化而改变,进而逐渐走向近代的。  相似文献   

4.
指出欧盟2004年启动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旨在推动欧洲与世界其它地区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自项目实施以来,提高了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强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对于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并研究“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其成功与不足之处;认为中国应把握与认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态势,促进和国等教育国际化,以此提高教育和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欧盟高等教育政策对推进欧盟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维持欧盟在世界的地位有 着重要意义。“伊拉斯谟”(Erasmus)及“伊拉斯谟+”(Erasmus+)计划、伊拉斯谟-曼德斯(Erasmus-Mundus) 计划、田普斯(Tempus)计划可以说是欧盟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三个旗舰计划,其涵盖的内容丰富、涉及的 国家众多,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成效显著,对促进欧盟高等教育的弹性整合与多元发展、加强欧洲公民意 识与欧洲认同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将致力于引领东欧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持续创建欧洲高等教育 区、加强语言教育、加强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6.
从托马斯.莫尔的生平和创作来看,他的思想归属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的基督教人文主义,他在早期猛烈抨击罗马天主教组织的诸多弊端,后期则反对宗教改革运动。在莫尔的重要著作《乌托邦》中提出的公有制理论有着古典和基督教双重来源,从他的乌托邦思想出发,可以解释他与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及英王亨利八世的分歧。  相似文献   

7.
环球视线     
《成才与就业》2014,(11):62-64
正英国:未来7年将有己5万人受益于伊拉斯谟项目4月28日,欧盟教育、培训、青年和运动新资助项目——伊拉斯谟项目在英国伦敦正式启动。伊拉斯谟项目在未来7年将拨款147亿欧元,支持四百多万人去国外学习、培训、工作或做志愿者,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其中,英国将有25万学生、实习生、教师、青年员工从伊拉斯谟项目中得到资助。  相似文献   

8.
欧洲进入中世纪后,基督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成为神学中的科目”。中世纪的西欧哲学又被称为经院哲学,它是9至15世纪产生于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会学院的一种基督教哲学。作为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是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学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本质上就是神学。经院哲学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它的理论都是关于基督教的论证。“经院哲学是为教会服务的,因为它承认、论证和捍卫教会的原则。”那么这种服务于教会的经院哲学对欧洲的天主教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何辉 《国际公关》2015,(2):84-86
利玛窦是1582年8月7日到澳门,并于1583年9月赴肇庆。他在中国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在长达20多年的中国传教生涯中,他写了不少著作,也往欧洲写了不少信。他的信件与著作,对增进当时的欧洲乃至后来的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对耶稣会的态度明代中国对耶稣会的态度在并不开放。自利玛窦初到中国时起,他便感受到中国对耶稣会传教的抵触。利玛窦在1584年9月13日  相似文献   

10.
海因里希·伯尔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和介入政治的作家,他推崇耶稣的登山宝训,提倡原始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他从原始基督教的道德观和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抨击了天主教会的教权主义、实利主义和机会主义行径,批评德国天主教与追求效益的资本主义社会保持一致,指出天主教已蜕变为富人和统治者的宗教.  相似文献   

11.
海因里希·伯尔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和介入政治的作家,他推崇耶稣的登山宝训,提倡原始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他从原始基督教的道德观和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抨击了天主教会的教权主义、实利主义和机会主义行径,批评德国天主教与追求效益的资本主义社会保持一致,指出天主教已蜕变为富人和统治者的宗教。  相似文献   

12.
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自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得拉克始,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思想的表现侧重点有所变化,在文艺复兴的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此,西方史学界将其划分为“哲学人文主义”、“市民人文主义”和“基督教人文主义”。其中“哲学人文主义”以彼得拉克为代表,侧重于重现古典文化、重视对古典学术的研究;“市民人文主义”以十四五世纪之交的佛罗伦萨萨留塔蒂、布鲁尼等为代表,倡导人民关心政治、颂扬为公众事务献身的公民美德,即一批“通过作为共和国的政治家和企业家而把人文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有教养的市民”。“基督教人文主义”以科利特、伊拉斯莫和莫尔等为代表,他们主张将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试图以《新约圣经》的基督和圣教父的学说精神来恢复真正的基督教会,并以之为基础去改造社会、产除社会恶习,但着重于宗教复兴。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第一位汉学家,利玛窦以欧洲天主教士独有的视角解读了儒学。他认为儒学是一个哲学流派并非宗教,在道德哲学层面与天主教义没有冲突。他用先儒经典中有关"天"的模糊概念"上帝"、"天帝"来诠释天主教的Dio一词,并将其译为"天主"。在利玛窦晚年撰写的道德伦理著作《畸人十篇》中,他引用《四书》、《五经》,成功地证明了天主教的两个重要学说:灵魂不灭说和天堂地狱说。  相似文献   

14.
卡尔·考茨基是较早系统运用唯物史观重构早期基督教历史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原初基督教会是穷人教会,其成员的财富共有理想在特定的意义上具有“共产主义”属性.尽管原初教会的财富共有模式并没有在实践中长久持续,但这种理想还是被后来的基督教父传承和保留,这方面最重要的证据来自著名的希腊教父约翰·克里索斯托为《使徒行传》所做的一篇布道词.基于同一篇布道词,罗莎·卢森堡与考茨基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约翰等教父可以被视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先驱,他们的社会正义理想同原初教会的类似观念一样是消费型共有模式,因其自身的经济弱点必将消亡.与考茨基和卢森堡的论断截然相反的是,同一时期的天主教学者普遍认为不存在“教父共产主义”,教父们也不主张财富共有,他们更倾向于从宗教道德劝勉而不是经济学角度解读约翰的布道词.围绕约翰这篇布道展开的争论集中体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与基督教传统的激烈交锋.争论双方的态度经常是善意和开放的,但是对话双方都在某种程度上误读或忽视了对方立场中的一些关键元素,带来的冲突在整体上要大于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中世纪享誉欧洲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为宗教改革运动所作的铺垫及其对路德的改革所持的态度,以及在两次宗教会议中的作为,揭示了伊拉斯谟在德国宗教改革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鸟利希·茨温利是瑞士宗教改革家,其人文主义思想受韦登巴哈和伊拉斯漠人文主义的影响,着重强调<圣经>原则、精神与道德在宗教改革中的重要性.茨温利对瑞士的历史进程,以及其他宗教改革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何辉 《国际公关》2015,(3):86-88
中国人喜欢收礼和送礼利玛窦和他的同事们很快发现,给中国人送礼可以得到对方的好感,给官员送礼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报,这些回报包括默许在当地居住、以朋友方式交谈,甚至接受天主教的信仰。在1595年8月29日自南昌寄给澳门的耶稣会士孟三德(edward de sante)的信中,利玛窦写道:我让他们看了我要送给官员的一份礼物。第二天,那位官员就派人来找我,并对我送给他礼品感到非常高兴。他还特别仔细端详了我送给他的小沙漏钟表,他从未见过这种东西。那天,这位大人整天都陪着我,让我留在他那里。他向我提了许多关于我们欧洲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泰亚尔·德·夏尔丹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天主教神父。自本世纪20年代起,他定居中国20余年,曾与中国学者斐文中等一起发现“北京原人”,因此闻名于世界。泰亚尔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基督教思想或正统新托马斯主义有些差别的理论,即“基督教进化论”,也被称作“泰亚尔主义”。他的“离经叛道”致使他一生路途坎坷。从1926年开始,直至1955年泰亚尔去世,他的学术活动不断受到法国和罗马天主教当  相似文献   

19.
利玛窦全方位地把欧洲的科学文化知识介绍到中国,其“文化适应”策略架设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利玛窦得到历代中国政府的高度评价,他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缸瓦市教堂是1863年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创办的。义和团运动后,中国从南到北的中国基督教信徒们掀起了“教会自立运动”。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与缸瓦市基督教堂的中国牧师宝乐山一起在北京地区首先发起了一场“教会自立运动”,从英国伦敦会手中夺回了缸瓦市教堂和教会的管理权,在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教堂谱写了一曲鲜为人知的爱国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