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的漕运,海运仅实行于元代及明初。永乐十三年,因会通河重薪开通,明成祖遂罢海运,以后一直专仰运河,直到清末才又恢复海运,但这已是列强侵入后的近代中国了。关于明成祖废罢海运的原因,史书谓运河开通后相当便利,“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后人论述也多因之。由于海运的废罢不仅直接关系到以后几百年  相似文献   

2.
唐五代时期我国已渐行海运,但对此史载甚略,难得其详,本文仅据现存史料中的一些零星记录,作以下一些探析。一唐前期的海运情况唐朝海运从现存史料观之,起始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的击高丽(今朝鲜)之役。当时唐太宗命张亮、李勣统军分由築搅铰烦龇?其中海路情况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记载说:是年,“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江、淮、岭、峡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今山东掖县)泛海趋平壤。”因军队经由海路,所以军粮也是由海路运输的,在这次出师之前已“命太仆少卿肖锐运河  相似文献   

3.
运河学是以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一方面研究运河河道工程及其引起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变,即区域水文条件改变、自然水系变化、湖泊形成消长、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另一方面研究运河对国家政治及区域商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居住环境、城镇格局、文化交流、风俗习尚、社会流动等方面的影响。它以历史学为基础,利用社会史、历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环境水利学、文献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运河学研究对于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及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京杭大运河有“人类历史奇迹”的美誉,是贯通我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千百年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系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大运河也呈现出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但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航道淤塞、黄河改道、漕粮河运改为海运等自然、社会原因,京杭运河一度走向衰落。本文选取京杭运河主要是山东运河在近代以来的衰落情况及其原因作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5.
成语文化和运河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一脉两支,互相关联,自然融通,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彼此观照。在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备受重视的当下,成语研究者应该注重运河文化成语的挖掘与整理、开发与利用,既给成语文化研究导入新元素,又给运河文化研究开辟新路径,最终实现二者的并进与共荣。  相似文献   

6.
对运河、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名称的由来关注不多。本文对京杭大运河及与这一名称相关的信息进行梳理,试图廓清运河名称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同时提出嘉兴地方文献在运河名称记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重新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国自五代以后长期的分裂局面,建立起空前规模的统一帝国,元朝重新打通了西域丝绸之路,同时继承了南宋大力发展海上贸易的政策,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中外交往空前繁荣。胶东半岛地处北方,在元代虽不是官方贸易基地,但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元统治者规划东北亚海上战略的重要一环,海上活动持续活跃。元、明两代都定都北京,而粮食仰给于东南,因此都面临着南粮北运问题,为了缩短航程,减少海运风险,两代曾先后开凿胶莱运河,胶莱运河的部分开通带动了胶东半岛区域海上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古代开挖大运河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沟通,这也无形中影响了运河的走向。北宋运河走向的变化,与当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日渐分离,政治、经济中心向东、向南的转移有关。北宋运河也成为大运河历史走向从"弓背"向"弓弦"转变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9.
隋唐大运河是在自然湖泊河流、原人工河渠的基础上,经改造修建,加上新挖河道,串通连接而成。关于运河上第一段人工河道,一般都认为是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所建的邗沟(也称邗江)。但根据《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等记载,可以得出结论:苏州护城河应是运河的首段,吴古通江水道亦早于邗江的开凿,所以运河的第一段应在今苏州。  相似文献   

10.
隋唐大运河是在自然湖泊河流、原人工河渠的基础上,经改造修建,加上新挖河道,串通连接而成。关于运河上第一段人工河道,一般都认为是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所建的邗沟(也称邗江)。但根据《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等记载,可以得出结论:苏州护城河应是运河的首段,吴古通江水道亦早于邗江的开凿,所以运河的第一段应在今苏州。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运河历史文献资料十分丰富,现存与运河相关的专门著作有上百种之多,史书、方志、政书、类书、档案、笔记、文集、小说、民间文献、外国文献中,也存有大量的运河及区域文化资料.认真搜集整理和研究这些资料,对运河学术研究及其运河历史现实作用的认知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运河孕育了明清新思想,明清思想浪潮是围绕在运河两岸展开的。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运河两岸社会观念的变迁,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在明中期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萌发出了新思想的萌芽。明清时期的运河两岸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思想最活跃和最有朝气的地区,也是思想变化最敏感的地带。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或出生和成长在运河两岸,或在运河两岸地区求学、游历、任职。其思想产生、成长于运河,传播于运河。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政治之河、军事之河,更是一条涌动的思想之河。  相似文献   

13.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河,也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运河的畅通对于南北交通路线的开辟、沿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物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深入地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运河史或运河文化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样,对运河区域社会史的的研究,也离不开基于运河史或运河文化视野的整体观照。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王云教授《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一书,在运河文化与区域社会史的交叉研究方面用力颇深,成为运河文化研究和区域社会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一部学…  相似文献   

14.
明清京杭运河沿线之驿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驿站设立了许多驿站,主管这些驿站的驿丞形成了与运河沿线以外的驿丞的一些特点,他们来源相对正规,薪俸收入也相对稳定,驿务相对繁忙,明清时期数量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5.
运河文脉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具有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是北京历史文脉、城市空间文脉的组成部分.运河古桥与大运河相生相伴,是运河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与大运河古桥相关的传说故事,在运河文化时空中生成与流传,它见证了漕运的历史变迁、记录了城市的建设发展、讲述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承载着丰富而鲜活的运河文化记忆,是运河文脉的重要载体.运河文脉的传承是运河历史文脉、北京城市文脉的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也是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接续,亦是文化建构下的空间生产.运河古桥传说在运河文脉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记忆性叙事融合运河文化包含的多元内容,构建运河文化遗产存在的时空整体,是古都城市风貌恢复与保持的文化资源,也是凝聚民众价值共识的文化纽带,这是运河古桥传说及其传承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徽商与大运河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两者之间是一种双向型良性互动关系.徽商称雄商界300年离不开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的丰厚滋养,徽商既促进了运河城镇城市化进程,又促进了运河城市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和社会进步,还促进了运河城市的对外交流和开放.可见,徽商对运河城市发展的作用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大运河是一条具有活态生命力的文化线路,孕育和滋养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线路视域下的大运河非遗,个性与共性并存,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呈现出空间分布与价值属性上的整体性。其线性特征以及流动、开放、多元、融合的特质,显示并支撑着线路的系统功能与跨文化意义。它们由运河沿线的地域生态所塑造,与特定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空间生息与共,与运河的变迁和漕运的兴衰休戚相关,并且延续着运河文脉,承载着大运河文化的深层内涵与核心价值。大运河非遗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以大运河文化线路为背景和语境,二者之间深刻的内在关联是其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海运,“自秦已有之,而唐人亦东吴稉稻以给幽燕,然以给边方之用而已。用之以足国,则始于元焉。”《明史》卷八十六《河渠》曰:“海运,始于至元(公元1264年——1294年)”。此二说,盖指由中央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海运,开始于元朝。 有元一代,海运频繁,海外贸易也十分发达,为我国海运史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19.
运河遗产作为一种“纪念之地”和特殊的遗产形态,其文化价值被公众广泛认知并持续传承下去,需要有效的阐释系统.叙事性阐释为运河遗产文化价值的阐释开辟了新的路径.它既可以提升运河遗产的可读性及运河遗产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关联,也有助于激发公众的记忆、想象和兴趣,增进公众对运河遗产的认知度和珍爱之情.叙事性阐释的基本策略体现在四个方面:运用“主题化阐释”手段构建运河遗产阐释体系;挖掘和发挥与运河遗产相关的文学作品(含纪实性的口述史、回忆录)等叙事性阐释资源的作用;定期举办相关的节庆仪式、艺术节、民俗庙会等特色文化活动;有叙事元素的场景设计、公共艺术的成功介入.  相似文献   

20.
试论秦汉时期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是我国运河开凿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运河沟通不同的水系,连接重城要镇,形成了广阔的水运网,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