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讨大学生人际困扰现状以及与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的关系,笔者对武汉地区随机抽取的347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交际与交友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交谈困扰差异明显;在解决问题、求助和退避三种应对方式的使用上,男、女生差异显著。人际困扰与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其中内-外倾向性、神经质、精神质、自责型应对方式、求助型应对方式和幻想型应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心理健康不良作为一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结合SCL-90量表对海南省高职院校大学新生进行心理调查发现,有十分之一的被调查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一定的不良问题。尤其在强迫、恐怖、偏执等因子上与正常人群有明显差异,但是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其人际、抑郁、焦虑等因子水平明显的较缺乏锻炼者更接近于常人。结论认为,通过针对性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有助于预防和疏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常常面临人际冲突困境.正确分析冲突源,加强大学生对人际冲突的有效管理,帮助他们掌握积极的冲突应对措施,可以减少人际冲突的发生或者减弱人际冲突造成的紧张状态和对抗局面.加强人际冲突管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应进一步调整心态,强化情绪管理、注重团体辅导、优化人际关系并提高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任朝霞 《东岳论丛》2012,33(5):112-116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在较大学生的宗教性归因现象进行探讨.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40名基督教神学生和普通高校本科大学生102人为有效被试.其次借鉴国外类似研究结合国内现实状况和测试目的设计12个不同性质的虚拟小故事测试他们是否存在宗教性归因倾向差异.测试结果显示:1)信徒归因风格对宗教性归因倾向具有显著影响;2)有、无宗教信仰导致宗教性归因倾向差异显著;3)宗教信仰者的信仰程度不同也会造成宗教性归因的显著差异,并体现在行为结果中;4)事件的积极或消极维度对宗教性归因倾向有显著影响.该结果对了解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其宗教性归因倾向、原因及功效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南昌大学医学院四川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汶川地震两周后南昌大学医学院四川籍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评估。结果汶川地震后四川籍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P均〈0.05),消极应对方式与躯体化、强迫因子呈正相关(P均〈0.05);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汶川地震后,四川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应对幽默、社交焦虑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选用应对幽默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SCL-90问卷,对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是应对幽默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呈负相关,即应对幽默水平有助于减轻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水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关,社交焦虑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因此,应对幽默水平作为一种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进入高职院校,高职学生需要适应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应对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这些变化极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有诸多因素,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因素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因此,从原生家庭视角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挫折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是挫折的三要素。挫折认知错位是高职生遭受挫折的主要因素,消极行为是高职生遭受挫折后的主要表现,而自卑是高职生的“挫折源”。探讨挫折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问题,是为了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并认真解决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试论态度形成及改变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态度的确立是一个多变量的构架,决非单一途径。在态度的形成及改变中,有四类相互渗透的机制在起作用,其中,原发型机制(需要、期望)是基本诱因,也是任何情况条件下态度确立的必要途径;条件型机制(定势、权衡)则是态度形成及改变所必须的中介因素,影响社会态度的最终确立;习得型机制(从众、模仿)指单纯受社会情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之相符的态度;人际型机制(平衡、互动、归因)则特指人际态度与他类态度确立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量  陈进 《理论界》2009,(11):204-205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极为关键的发展型群体,在人格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不完整性,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基础。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有25%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并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路径和办法。该文拟从社会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归因分析,从认知理论及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机制,阐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轩红芹 《云梦学刊》2011,32(5):107-111
以基于"向城求生"的现代性焦虑为视角,探索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出现下的乡土小说对此的必然应对和反映,进而分析了现代性焦虑的三幅面孔,以此揭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诸多未曾显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90后”大学生特点分析及思政工作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90后"开始渐渐登上高校舞台,到现在"90后"已经完全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社会舆论都一致认为"90后"大学生和前两代显出明显的不同。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对其正确的引导教育,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本次研究的目的:探讨西藏自治区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区城乡小学青年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农村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城镇教师差,农村青年教师的得分均低于城镇教师,其中焦虑、精神病性达到显著性水平。2、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教师的差,恐怖这项因子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汉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藏族教师的差,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三个方面差异显著。结论:加强教师的心理卫生保健,有利于减少心理问题,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登上社会舞台,成为“网络围观”的主体和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的重要推手。了解这支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状况并采取有效的提升策略,是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政治参与的视角,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后认为,“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辨别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的构建与教育。  相似文献   

15.
从9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心理特征调查入手,通过实证统计和定性访谈,分析归纳了90 后大学生典型的网络行为及心理特征。研究结果发现,网络生活化、便利性、休闲娱乐化和互动平等性等都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最后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促进90后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会计事务所管理体制改革:原因、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90年代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体制改革的直接原因 ,一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日趋严重化 ,二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十分低下。而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挂靠”制度使事务所失去了执业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90年代末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与清理整顿 ,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正面效应。但是 ,脱钩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本文为此提出若干可行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和外部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傅千里 《云梦学刊》2009,30(1):33-37
当代禅宗美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禅宗与诸文艺领域的关系研究,从90年代开始逐步重视了对禅宗美学本身的研究.包括本体论研究和对其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梳理.90年代末到21世纪之初的近十年主要集中在禅宗美学本体论研究、禅宗美学与其他宗教美学的比较研究、禅宗美学与艺术各领域的关系研究、禅宗美学在中国美学上的独特地位研究以及禅宗美学个案研究包括人物个案和学派个案。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潘知常通过海德格尔的生存本体论的观点和方法和张节末以现象学原理研究禅宗美学。近十年来禅宗美学研究是禅宗美学的展开期,是在学者们对中国美学的独特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探讨的大语境中兴起的.  相似文献   

18.
黄健柏  王辉 《云梦学刊》2001,22(2):34-35
我国券商90余家,普遍缺乏核心能力,被表现在资本金规模小,业务范围窄,专业人才少等方面.打造券商的核心能力,应从发展规划、多元业务、特色经营、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南通市某中学高三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采用SCL-90进行问卷调查,受试者是来自南通市某中学的676名高三学生。结果:除人际关系敏感外,受试者各因子均值都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P〈0.001);与江苏省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相比,受试者除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外,其他因子均值都较高(P〈0.001);与全国中学生SCL-90评定结果相比,受试者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得分较低(P〈0.05);男女高三学生各因子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中学高三学生整体上存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和偏执倾向,其中抑郁、焦虑、恐惧等症状不及全国中学生明显,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当。  相似文献   

20.
方法论更新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永健 《晋阳学刊》2009,(2):108-112
文学批评环境的恶化以及批评者自身能力的弱化,都使当代文学批评陷入新的一轮危机。所谓的“纯文学”、“文学性”等批评标准,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新生态,不再具有理论说服力和阐释的有效性。一方面,“纯文学”文学作品或文学姿态不再受宠,以“纯文学”、“文学性”批评标准所经典化了的“经典”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构;另一方面,通俗文学、民间写作、打工文学、80后新性情写作、欲望叙事和身体写作。却有被重新“经典化”的可能。如何有效地阐释当代的文学新现实,强化批评的能力,这成为当代文学批评者和文学理论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必须更新论述方法,放弃狭隘的“文学性”批评标准。采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理解接受”理论、“交流对话”理论、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情本体论”观察视角来对待和阐释当代文学文化新生态。或许能给当代文学批评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