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是当前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关键性环节。联系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的理论创新点 ,本文着重阐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之一 ,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的出版 ,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深入学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 ,要注意掌握贯穿于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论述中的三个基本方面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开拓创新 ;二是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三是坚持执政为民 ,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深入学习宣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3.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中首倡并灵活运用的新文本解读方法。该方法突显了解读者对于文本对象的主导性地位,且并不避讳思想解读过程中的主观性,因而更加重视的是思想史解读过程中所能达及的相对客观性。作者对列宁阅读批注细节的细心捕捉和精到分析,在揭示出列宁哲学研究中强烈的现实旨趣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其思想构境论无处不在的现实逻辑射线。但在本书中,作者的这一从现实实践出发的立场并没能贯彻到底,尤其在下篇当中,作者的研究和显性表述似乎对于理论逻辑的内在变迁表示出更为明显的偏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构境论的现实逻辑射线,这种隐性的内在逻辑偏向构成了思想构境论的逻辑裂隙。 相似文献
4.
孔子所修《春秋》是作者借以“道义”的政治学著作 ,而非历史学著作 ,汉魏以前史无异辞。在今文经学衰微的背景下 ,晋初杜预率先提出《春秋》“经承旧史”之说。受该观点影响 ,后世学者多视《春秋》为历史学著作 ,不仅造成许多观念上的混乱 ,同时也对历史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认为 ,无论就作者的主观动机或论著的客观效果而言 ,《春秋》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学著作。 相似文献
5.
文学本来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和文学从来就不能分割。2 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理论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历史维度的重新发现。历史维度在文学批评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并呈现出多向展开的特征,诸如理解的历史性、互文的历史性、对话的历史性、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话语的历史性等。历史维度对文学批评的介入,有着深刻的现实作用和重要的理论价值,诸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文学批评中理论体系建构的欲望与冲动;重建文学批评的语境意识;使一些新的文学研究理论形态在实际运用中更具现实性。 相似文献
6.
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对其悖论性审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学理论是建立在个人体悟基础上的认识,与科学的工具认识的重大差异,在于不是求同,而是存异。文学理论的发展只有不断变化的曲线,永远不存在一个终极性结论。只有在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同构意义上讲,文学理论才是不规则、螺旋式地发展。就是说,某一阶段可能是渐变的,在另一阶段可能是突变的。对文学理论发展发生影响的因素,摘其要者有如下几种:1.文学创作原则及文学思潮的变迁、更迭是文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2.政治话语对文学理论发展的限制与催动;3.哲学为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思维方法和逻辑平台,也是学术殖民的强势话语;4.科学思想对文学理论的双刃效果;5.外来文论话语对本土理论的激活与抢话的双重效应;6.文学活动系统内部的深刻需求;7.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发展的最直接推力之一。影响文学理论发展的诸种因素,是一种有机的系统。其中,文学理论是主变因,即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其它都属客观的催动因,即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它们对文学理论发展,往往在催动的同时,还孕育着衰退和阻扼或消解的因素。所以,对它们之间关系仅仅以常论描述是不够的,而悖论性审视则可以弥补一下单一视野的盲区。悖论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对常论的消解和颠覆,而是使之更全面、更坚实,更具广阔的覆盖区域 相似文献
7.
文学场论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文学场论文论与文学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场论文论以习性、文化资本、文学场建构了一个社会文学艺术的形成、运行、作用的社会模式和社会学解释,为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提供了一条文学社会学的思路,把文学艺术作为习性、文化资本、文学场的实践性产物,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社会权力的关系,以新的方式阐述了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实践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廓清“历史诗学”在俄苏与英美文论语境下的意义差异为背景,反思在“历史主义”这个问题下文艺学研究的不同价值取向。我把历史诗学归纳为两套理路,即俄罗斯学派的历史主义与新历史主义的反历史主义。正是因为“历史诗学”在俄国和英美文艺理论领域的彼此矛盾的使用方式,才更强烈地凸现出它所包含着的意识形态色彩。 相似文献
9.
刘知几处于文士以诗赋谄附帝室的武后、唐中宗时期,虽具史才,却不能不受时代文风影响。他认识到文史之间从合到分的演变过程,其追摹孔子、左丘明的复古心态,使他在《史通》中以文衡史,表现出文学的历史观;又以史律文,表现出历史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史学源于以天文学为中心的博物学,这决定了中国史学与中国诗学具有相同的理论背景,但流变路径并不完全一致。另一方面,中国史学与中国文化中的文观念、笔观念关系密切,因而史、文、笔诸观念相结合是形成相关文体、文体群,并决定其精神走向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1928年到1932年,新文学文坛上兴起译介唯物史观文学论的潮流。这一潮流并非对政治革命的简单呼应,它有着更普遍的社会基础:唯物史观作为一种“新科学”提供了对社会、历史的整体性理解并指示青年介入社会实践的路径,它对现代文学观念造成的精神危机产生救正作用。同时,它也使得“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重心从初期的“意识斗争”转向以知识论的方式把握新世界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阶级意识转化的复杂性与内在紧张感。左翼青年在译介过程中对唯物史观文学论内部多样性与现实感的忽视与弱化则表现出他们在接受新思想时的根本缺陷。而鲁迅翻译唯物史观文学论所持的原则、立场与此恰好形成对照:即,不是把新兴思想作为自我解救的途径,而是把新兴思想的接受看作发现自我真实状况和面对真实状况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福柯生存美学的历史差异性原则不仅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美学和文论的普遍性(普遍有效性)原则,而且还更加广泛地影响了后现代主叉文论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等流派,让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美学解构而逐步走向历史、社会的雏度和日常生活的边缘地带.不过,由于它把美、审美和艺术的历史——社会的差异性与它们的普遍有效性完全对立起来,从而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社会历史差异性与普遍有效性的辩证统一,把文论与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紧密结合起来,建构起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13.
张玉能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接受美学的文论突出了审美和艺术的接受这一维度,提出了读者接受论、阅读现象学、审美经验论,对于西方文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它片面地强调了读者接受和消费的一面,忽视了文学艺术的创造者和生产的一面,因而也陷入了片面性之中。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文学艺术的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建构起文学话语实践论。 相似文献
14.
樊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82-88
美国文论给予了当代中国文论以重要的影响--从注重"文学的内部研究"到充满忧世情怀的"文化评论",都开阔了中国评论界的新视野.另一方面,中国评论界在兼收并蓄美国文论影响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并不唯新是从,而是立足本土的现实关怀.这是中国当代文论追求超越境界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