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生与死是人世间的一种客观必然现象,是每一个人都要遇到而又必须正视的人生矛盾。这就决定了一切人生哲学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过程中,都必须对生与死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因而生与死也就成为一切人生哲学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对生死观的有关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一、生死观的形成及其历史考察人究竟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应当如何对待生与死?怎样才能做到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作出不同的回答,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死观。由此可见,生死观就是人们对生命的存在和归宿,抱  相似文献   

2.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死观也显示出不同的内蕴。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死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死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的,故而不同的路向便折射出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的社会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生死观需要有新的内容,建构现阶段科学的 生死观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现阶段科学的生死观是"以人为本"、"以人为贵" 的生死观,是赋予死亡以生命意义的生死观,是"生死两安"的生死观,是科学的生命观和科学的死亡观的统一,贯穿着对真理和信念的坚定追求.  相似文献   

4.
自述     
在不同的城市生活,遇见不同的人,聊着相同的话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向哪里去?人的天性中凡事都要个究竟,我们拿出一打自己的照片,每一张各不相同,每一张好像都不是自己,每一张又是自己。把好多张不是自己的自己拼合起来又是一个自己。究竟谁是自己?自己是谁……一百一十八天前晚七点四十六分,我站在马路上,看见七百二十三天前十...  相似文献   

5.
魏颖 《国际公关》2012,(6):67-67
一直以来,很多人在讨论,究竟什么是领导力?其实,每个人对领导力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对我来说,走过职场12年,经历过很多公司和岗位,做过下属也做过领导,从独立带事业部开始至今已经10个年头了。10年来,周围的人看我,性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是一个狮子座,而且是个性格极其张扬的狮子座,这样的我,今天究竟如何来看待领导力这三个字呢?  相似文献   

6.
儒家生死观通过对死后世界的悬置,将生死关怀的重点转移到现实人生上来,强调人的道德属性,赋予人的生命以弘道的使命,并以三不朽为具体评价标准,阐释死而不朽的生命境界,为人们提供现实的超越追求。面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困惑,儒家的生死观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文化资源,为现代人的人生困惑和生死纠结提供一种可能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而言,《庄子》的生死观是以“道”为根本、以“气变”为中介、以“物化”为现象和以迫退为目的的人生终仇视照.在生成序列上,气分为元气、阴阳和火气三个阶次、物分为人(或天地)与万物两个阶次,并且有阴阳生人、天地和六气生万物的相应失系。因此,气变与物化是对生死观抽象与表象的两种表述。  相似文献   

8.
羌族释比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生死观,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表现在以物观人的豁达生死观、对生死原因的探究、为追求长寿而对死神的斗争上,具有独特的民族丧葬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徐琦 《社区》2002,(21):17-18
什么样的社区是好的社区?不同的人有非常不同的观点。一个社区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好的,对于那个人却未必,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但是这不能阻碍我们努力弄清究竟什么是好的社区。美国社区研究前卫专家,《城市中的社区》的作者兰瑞·莱恩总结了好社区必须包括的必要条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通过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得知屈原与贾谊因有着相似的命运而被合传,但是二人却持着截然不同的生死观。二者的产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即受各自时代的文化的影响,受到身份以及为官观念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而产生了本质的不同。通过对产生原因的讨论来了解二人的人生轨迹,并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吸收借鉴和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发展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哲学”的?发展哲学的“哲学向度”究竟体现在何处?发展哲学作为“哲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或基本问题究竟应该是什么?对国内学者就以上等问题的不同回答加以检视和评价,是深化发展哲学研究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围绕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哲学工作者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分歧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主要是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它在哲学史上演变的情况究竟怎样?二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和辩证法的同一性有没有联系?三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和能动的反映论是不是对立的?下面想就这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儒家生死哲学对于中华民族的大众心理和民族性格曾产生深刻影响,毛泽东也深受这种传统文化熏陶。本文从生死观的本体论基础,生死观的现实表现,生死观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儒家生死哲学与毛泽东的生死观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进行了论述,说明了毛泽东的生死观是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批判地继承儒家生死哲学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史记》所体现的司马迁生死观具有两方面内涵,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作为司马迁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该生死观的形成与司马迁特定的人生经历、命运遭际和史家雄心有密切的联系。《史记》在编辑和描述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生动而形象地体现出司马迁生死观的厚重和深沉,同时也凸现了这一生死观的伟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彭鸿雁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2):26-28,31
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的探析中,比较和分析理性主义生死观与非理性主义生死观、享乐主义生死观与重视精神价值追求的儒、墨俩家生死观的异同,挖掘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死观的传统生死观资源,促进大学生热爱生命,显示生命意义,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死者》中体现了詹姆斯·乔伊斯的生死观。哲学意义上的生死状态包含三个层面:生命存在与否。人与自我关系,人与人情感关系的生死状态。这三个层面的生死状态单独或交织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相互联系,死亡之中包含生机,“爱”是死亡重新走向新生的唯一途径。本文以《死者》为解读对象,从生死状态的三个层面探讨乔伊斯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7.
生死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司马迁和《史记》更是无以回避。探讨分析了司马迁之生死观在《史记》中的体现及内涵,并略论了司马迁生死观对儒道两家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21年,一次只有十几个人参加的极端秘密而又极其伟大的会议在上海召开,那便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然而,与这次重要会议相关的一些问题,却一度成为历史之谜——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人数究竟有多少?究竟是哪个月、哪一天开幕,又是哪一天闭幕的?会址究竟在哪里?其真象曾长期淹没在逝去的时光里,并被中外史学界认定为中共“一大”疑而难决的三大“悬案。”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其中第四条提出了“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道德风尚中,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一切腐朽的人生观的阴魂仍在我们生活中游荡。本文仅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浅见。一、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每一个人在生活面前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面临这样一些问题: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生有何意义?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一个人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由于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20.
"李约瑟难题"是科技史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究竟谁是谁非?通过逻辑和历史的考察,最终确定了"难题"的真正含义,在解构了两个错误的前提之后,它只不过是一般的问题,"李约瑟难题"就变成了"李约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