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易巧君 《民族论坛》2010,(10):34-34,I0001
<正>"一船桐油下常德,十船稻米回古丈。"时间已从水路交通发达的古代,行进至以陆路交通为主的现代,而古常人民的情缘也因1994年开始的对口援建,更是在古丈这座湘西小城落了地、生了根、发了芽、长了枝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地掀起了"开发西北"的热潮,其中,经济开发是所有开发设想中提到次数最频繁,数量也是最多的。如果再细分的话,则可以看出,在这众多的经济开发设想中,又以主张优先发展交通、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移民垦殖和开办工厂的观点最为普遍。可以说,交通—农田水利—移民—发展工业的开发顺序最为人们所认同,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国政 《西藏研究》2023,(1):21-31+155-156
交通发展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纽带角色,内蕴了属能、机制和方略三重维度。剖视交通固有属性,在增进国家认同和民族共同体认同上,具有强烈的空间社会势能、经济发展动能、政治整合功能和景观文化效能。从总体上看,伴随着交通现代化的变迁,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互动—认同—意识”过程,并参汇着不同的机制演化路径,共同构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面向。基于交通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属能和演化机制,需要着眼于民族地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夯实物质基础以增强各民族间的联结与融通;同时在交通发展中需要重视民族特色文化继承和发扬,传承交通历史和精神,深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4.
谷中原  程伟波 《民族论坛》2007,(2):32-32,33
在湖南较发达的农村,农民交通工具的拥有状况、交通消费、交通评价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在进行农村交通建设过程中,只有考虑到这些情况,才能使农村地区的交通发展与农民的交通消费发展趋势保持相应的一致,才能保证农村地区的交通系统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促力。  相似文献   

5.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适当的制度安排这两项因素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富,先修路"虽然反映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仅仅有路是不够的,适当的制度安排对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刁成林 《西藏研究》2022,(2):148-160
当代中国西藏交通研究是当代中国西藏治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伴随西藏和平解放与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开始出现早期的研究成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逐渐由对“两路”的关注拓宽至西藏交通全貌,21世纪以来伴随各类文献资料的陆续出版,西藏交通研究渐趋繁荣,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当代中国西藏交通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当代中国西藏交通的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二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西藏交通建设决策研究有待加强;三是关于当代中国西藏交通建设历程的实证研究有待细化;四是多视角西藏交通发展史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分类始于19世纪左右,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学者对知识分类的认知。经过200年学科划分的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国内在推行的"双一流"学科建设,还是"985"学科建设,依旧沿用的是200年以前的划分标准,这不得不令人担忧。世界在变,我们的认知、学科发展基本情境的变化程度都已经超过我们所有人的想象。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学科都会面临巨变带来的转型发展问题。本文将透过互联网和快速交通在中国的发展,窥探当下中国人类学学科范式面临的机遇及转变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申请赴台历经了一番"磨难",台湾之行收获颇多,在岛内感受了其交通的便利,留下了对其大学的印象,进行了难忘的研讨会,领略了其学者们的风采,与台湾亲密接触了一回.  相似文献   

9.
从考古发现看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巍 《中国藏学》2013,(2):5-24
近年来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揭示,西藏高原史前人类与外界曾发生过密切的文化交流,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交通贸易中形成了一定的交易物资种类和较为固定的交通路线。事实证明,早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西藏高原居民便已经和中原及黄河上游、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带的原始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交往和影响,宝贝的南下,玉石的西传,麦类作物的东渐,早期金属器的传播,都在高原留下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些史前文化的成就,奠定了后来吐蕃王朝统一高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也为我国西部边疆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开辟了最初的交流渠道。  相似文献   

10.
吐蕃入滇与滇藏交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入滇后,滇藏交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根据南诏、吐蕃的文物考古资料及汉文史籍中关于8世纪滇藏人员往来和与之相关情况的记载,以及双方人员往来特点的分析,可以在滇藏主要交通线及其走向、道路状况与保障措施、主要交通线的作用与影响等方面得出一些初步认识,大致勾画出这一时期滇藏交通发展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1.
河南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繁荣。此时期的河南道以五世纪中期为界分为初期发展和繁荣两个发展过程,并在当时中西、南北交通、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法战争作为一种突变性因素,使中越边境地区突破了传统的近代化由"沿海-内陆"发展递进的规律,成为滇、桂两省最早感受到近代化气息的地区.中法战争的产物--滇越铁路客观上造成云南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并由此拉开了云南早期工业化的序幕,而近代广西边境贸易的缓慢历程正说明没有现代交通运力技术的移植和使用,导致了近代桂越边境贸易"外部动力缺乏,内部动力先天不足"的局面.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法战争带给了云南和广西近代化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卡约文化时期,北方草原之路支线已深入青海境内。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期,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赛琉古王国对促进欧、亚、非三大洲世界性交往做出过杰出贡献。前3世纪中期至前2世纪末,中亚希腊化国家巴克特里亚(大夏)可能已通过青海道与中国贸易往来。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与汉帝国的崛起促使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但汉政府"隔绝羌胡"的政策使青海道失去了国际通道的功能。公元3世纪初至7世纪初,由于萨珊波斯的经营与中国各政权的重视,联系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仍畅通无阻。4至6世纪,在吐谷浑的经营下,青海道成为中国南北与域外联系的最重要的国际通道。7世纪至9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吐蕃帝国与大唐帝国的崛起使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极度繁荣。这时在吐蕃的控制下,青海道在连接中国南北与西域、中亚乃至西亚的交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9世纪末至13世纪初期,由于大国崩溃、小国林立,丝路东西两段俱走向衰落。不过北宋时期,青海凭借地缘优势,仍为沟通西域与中原的重要的国际通道。13世纪初期至15世纪初,在丝绸之路一度复兴的背景下,青海道地位下降,但仍为中西往来的通道。15世纪以后,由于丝路东西段沿线均战乱不已,青海道随整个丝绸之路的衰落而衰落。  相似文献   

14.
杨敏 《民族论坛》2003,(12):44-45
近年来,各地交通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和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性征地越来越多,如何在交通道路建设中实行征地、拆迁、安置一条龙服务,维护好社会稳定,促进交通道路建设和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以靖州为例:存在问题:拆迁安置体制上条块分割,多家管理(有县房管局拆迁办、县国土资源局、乡镇政府、建设单位和重点工程指挥部等),造成拆迁安置政策标准不统一,随意性大,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而且使拆迁安置管理无序;部门认识不一致,全局观念不强,如有的没有充分考虑拆迁户的就业及生活出路等问题,有的单位是临时机构,…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论坛》2012,(1):8-8
<正>12月4日,省民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徐克勤到江华瑶族自治县调研民族地区交通工作,并出席了江华瑶族自治县"瑶都大道"北段工程和江华白芒营至广西富川福利公路(湖南段)奠基仪式。  相似文献   

16.
罗宏 《民族学刊》2023,14(2):136-142, 165
明代是汉、藏交通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明中后期,朝廷在内地与西藏的交通问题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政策转向,改变了朝廷使臣和藏族朝贡者以往主要由甘青故道进出青藏高原的传统,开始以途经康区的川藏道作为正驿。明中后期的川藏官道,大致路线应为:出碉门,过打箭炉,然后往北行经今天的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至昌都,最后抵达拉萨。明代汉藏交通重心南移,是明王朝根据当时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选择。相较西北甘青地区的动乱以及所面临的蒙古部族的威胁,川藏道途经茶叶产地,方便食茶的赏给,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朝廷在西北的茶马贸易。十五世纪中叶以来,明王朝在汉藏交通问题上的政策转向,不仅改变了内地与西藏之间交通的格局,导致了汉、藏交通重心的南移,而且对青藏高原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后世治藏政策的演变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因地域、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历来为交通闭塞区域.这区域既需要通过加大交通建设力度改变现状,又必须尊重所在区域传统文化,避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保障失地农牧民的权益.本文试图以法治为视角,对交通发展与有关权利的冲突进行分析,以利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体会.方法:回顾我院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手术夹闭35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资料.共发现前交通动脉瘤36个,其中完全夹闭33个,夹闭+包裹3例.重点分析术前影像、手术分离技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结果:出院时进行GOS评分.好27例,差6例,死亡2例.随访到20例,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结论:前交通动脉瘤较其它前循环动脉瘤手术难度大,术前影像学资料分析,术中手术技巧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可降低病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神经内镜辅助动脉瘤夹闭可减少穿支动脉、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卡尔梅克民间故事中流传的“动物语者”故事为个案,运用“陌生人”概念考察了该类民间故事中人类与异界交流的状况。最开始徘徊在人类社会和动物界边缘的主人公和动物,以语言信息交流的方式打开边界交流通道,并在逐渐形成“交通”后,双方的处境皆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从人类社会被边缘化的主人公作为“交通”承担者,在多次往返于人类社会与异界之间的过程中,逐渐摆脱其“陌生人”的命运,最终回到了人类社会的权力中心。由此推定,卡尔梅克“动物语者”故事中呈现的“陌生人”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在社会边缘和社会中心之间,无限反复和再生的二元对立中不断呈现出来的关系。同时,该类民间故事中的人类社会是由其内部生成的“排除机制”而支撑并保持着其活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的出现,低碳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低碳交通就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最终减少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在当前中国机动化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低碳交通运输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