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2.
孙正聿教授《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责任编辑:刘杨,全书50万字,后文简称《通论》)的出版为我国哲学界、特别是为我国的哲学教育工作贡献出一份重量级的成果。孙正聿教授是近年来国内众所瞩目的学者之一,他勤奋治学、志在创新,先后在吉大和其它高校为本、硕、博等各层次的学生开设过马哲、西哲、现代哲学等十余门课程。近年来他出版了《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辩证法理论的现代解释》、《现代教养》、《崇高的位置──世纪之交的哲学理论》等专著,他还专门研究了一系列国内外当代哲学热门课题。正是在…  相似文献   

3.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4.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5.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6.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7.
1996年秋,为庆祝建校50周年,吉林大学编辑出版了介绍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的《我的学术思想》一书。书中载有孙正聿教授自撰的万余言的《反思前提的哲学理论》一文。文章有一简短前言:“1946年11月7日,我出生在松花江畔的吉林市。1966年夏,我在吉林省实验中学毕业后,与那一代的许多城市青年一样,度过了下乡当‘知青’和返城当工人的生涯。1978年3月,我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1982年初本科毕业即留校任教。1990年10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于1985年、1988年、1992年破格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章分为6个部分,其小标题依次为“对哲学本身的追问”、“寻求全体的自由性”、“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探索现代哲学的革命”、“提出和形成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以及“拓宽和深化哲学的前提批判”,我觉得,此文的题目画龙点睛般地道出了孙正聿教授对哲学的独到理解和独特贡献——创建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而依次表述的6个部分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地展现了孙正聿教授的学术历程和学术思想。因此,本文只想从孙正聿教授的学术风格和教学风格中去谈谈他的为学为人之道。  相似文献   

8.
探讨哲学的性质就是对“哲学是什么”这一命题的追问,西方哲学家的观点林林总总、莫衷一是。.文章主要是在解读和梳理处于西方哲学史“思想顶峰”的两个哲学家即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黑格尔的《小逻辑》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认为以“第一原因”和“绝对理念”为最高旨趣的两套哲学话语,同出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同时认为对哲学的性质即“哲学是什么”的追问具有“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9.
试论罗蒂的元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所有关心哲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来说,再也没有比去阅读罗蒂的著作更为发人深省的了。在他那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对语言哲学的怀疑,而且还可以看到对认识论哲学的批判以及对整个传统哲学的治疗。一、发现与建议罗蒂是初是作为《语言学转向》(1967)这一文集的编者而闻名于世的。这本文集编辑的是过去30多年中语言哲学家看待哲学的各种方式。罗蒂为这本文集写了名为“语言哲学的元哲学困难”的长篇绪言,其用意在于去揭示“语言学转向”(thelingusticturn)的实质以及语言哲学家捍卫他们的哲学概念时所面临的问题。正是通过这篇…  相似文献   

10.
日前,购得一本广东省《学术研究》编辑部编的《一场哲学论争》文集。这是一本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同题的讨论文集,文集中按发表时间先后选编了十三篇文章。对我这一个曾经历过“语录仗”的枪林弹雨的人来说,购得这样一本文集后的高兴劲儿是自不待言的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本是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篇著作中提出来的重要思想。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四年间,广东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编写组经过讨论和修改,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提到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写入教材。接着张江明同志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中提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而这种智慧主要表现为对境遇的时机化体认,可称之为“时”的哲学。不能将《周易》之“时”简单理解为一个线形的时间流,而应理解为一个表征宇宙万物存在方式的全面撑开的境遇。人作为宇宙大化流行中的一种存在,必然也是一种境遇性的存在。天地之“时”的品格为生生不息,人生顺天应时就应自强不息。《周易》对这一充满玄机的宇宙之“时”的探究,正是为了观照人生,以提高人的生存品质,而这也正是《周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除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视域来解读外,还需要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来解读。20世纪30年代的唯物辩证法论战,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问题;艾思奇对论战的参与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深刻影响了《大众哲学》的思路、结构与内容。正是在这场论战中,艾思奇通过批判张东荪、叶青的哲学思路和思维方法,形成了阐发辩证法唯物论体系的思路,并根据这一思路在《大众哲学》中对辩证法唯物论体系作了大众化的阐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方向。只有看到《大众哲学》的多方面贡献、意义与影响,才能对《大众哲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价值作出深刻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马中柱 《学术研究》2001,2(6):145-146
近年来 ,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结构、体系以至名称 ,都有不同看法 ,故有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肖前教授主编的《实践唯物主义》、高齐云教授所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等著作出版 ,形成“百家争鸣”的新气象。原广州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兰云同志所著《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地”》 (广州出版社 2 0 0 0年 9月出版 ,以下简称《诞生地》)从研究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以下简称《提纲》)入手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核心内容和基本实质 ,不失为一家之言。从学术史来看 ,每当一门学说在发展途程…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哲学在走过了漫长的路程而临近二十世纪末之际,它的光辉却似乎有些逐渐暗淡,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许多哲学工作者因哲学追问形而上的艰巨性而回避乃至放弃努力解决哲学本身的困难,故而离开哲学自己的学问阵地;另一方面许多并没真正了解哲学本身学问命题的人又在那里妄谈哲学,在他们看不到哲学本来要研究的问题对于大众世俗生活的真正作用时,便认为哲学追问形而上是无意义的,所以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对哲学嗤之以鼻。正是在这种情况中,张全新教授向我们奉献了他的呕心之作——80万字的《塑造论哲学导引》(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以下凡引该书只注页码),给了不甘心哲学没落的人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正地把每一个历史性“此在”都抛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这样一个时代,可谓希望与危机并存,荣耀与屈辱共生.当此之际,我们的目光是否仍要迎向马克思? 对此,何中华教授在其新作《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山东人民出版社)中以其独特的哲人视野做出了回应. 他在《导言》中重申“创造性地诠释马克思”,指出:只有揭示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乃是植根于本体论的现代转型,即时间性在本体论建构中的复活,才能从逻辑预设层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深度辩护,而这正是由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原初性地位的恰当领会而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改革开放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改革开放的理论。我们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今天,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追问离开人而在世界中寻求本体,最终作出了错误的本体论承诺.当哲思回归人自身,意义追寻就成为哲学的本体论承诺.透过哲学史的纷乱表象,可以发现贯穿其中的意义维度.意义本体就是作为个体的"我"的意义,我是意义的生发点、赋予者和领悟者.意义的追问源于人对存在的自觉,人在自觉中认识到存在的残缺而追问存在的意义,意义就是自觉之人穿透存在的残缺而发现存在的本然完美.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已经深入到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此大环境下哲学也面临新的课题。基于此,本刊刊发“哲学与全球化”为栏目的5篇文章,这是2006年11月26日~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日本哲学会主办、浙江树人大学东亚研究所承办的题为“21世纪的哲学课题———从东西问题与视点出发”的中日哲学论坛上的交流论文。这组文章分别从“全球化的‘哲学’意义”、“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论课题”、“全球化与共生思想”、“全球化与哲学的可能性”、“实践、文化与全球化———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共产党宣言》”等不同角度,探讨全球化与哲学的关系。开首篇为鹿島教授关于全球化对哲学的影响以及哲学的自我反省两个方面的论述,认为既要使哲学成为大众的哲学,也要从“哲学”的原本意义出发拓宽其内涵。这组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侧重点不同,对哲学教学与理论研究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否定了哲学自身内在的规定性,以期实现由自由意识到实践力量的转化,从而充分肯定了实践力量的革命性。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命题,又内在地与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哲学”与“实现哲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以这种实践力量来“消灭哲学”使“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来“实现哲学”。同时,马克思又强调必须把哲学同革命实践、无产阶级的斗争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马克思要求“消灭哲学”和“实现哲学”,其宗旨在于强调哲学不应满足于对世界是什么的理解与说明,而应当致力于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和人的解放,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超越历史上一切旧哲学的一次深刻变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高广旭 《江海学刊》2023,(6):35-44+255
从追问何谓好的国家到追问何谓好的社会,从建构现代国家合理性基础到解剖市民社会物质生产关系,《资本论》实现了对近代政治哲学问题域的转换。这一转换既承接了青年马克思从政治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历程变化,也开启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重审法、政治和国家本质的政治哲学致思路径。《资本论》透过对商品形式拜物教性质的批判,揭示资产阶级政治拜物教产生的现实根据,透过对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作为现代社会体系轴心的指认,揭示现代社会经济逻辑与政治逻辑的深度勾连。《资本论》完成的政治哲学问题域转换,蕴含了在政治事务与经济范畴辩证关系的互释中重构政治哲学思维方式的元政治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