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如是我闻》的产生有其深刻而独特的原因。它首先来自作家对生命和人生的困惑,其次是对“炁”的切身体验。它同《乡场上》等作品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出创作风格上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何士光的创作走进了佛教,其作品也因此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士光的短篇小说《远行》最近在1985—1986两年一度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中名列前茅,这是这篇意蕴丰厚的优秀作品所应该获得的很高荣誉和公正评价,但是这篇优秀作品在何士光的全部创作中却并不是那么引人注目的,它全无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贵州高原崇山峻岭中的青年作家何士光,以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步入了当代小说创作的领域。他扎根农村十多年,和农民建立了休戚与共、血肉相关的联系。庄稼人昔日的辛酸和今天的喜悦,追逼着他提起饱蘸激情的笔来表达他们“对过往的日子的恨和对现今的改革的爱”。在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一年这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他先后发表了《乡场上》、《秋雨》、《喜悦》、《故乡事》和《将进酒》等近三十个短篇小说,逐步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研究何士光小说的艺术特色,对于探寻这位青年作家走过的艺术道路,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以下简称《珍珠衫》)是明代拟话本中的优秀之作。据近人考证,它的本事在明代广为流传,曾有文言小说和传奇戏行世,但成为长达两万余字的白话小说,实出于冯梦龙的再创作。冯梦龙把它列在《古今小说》之首,亦即作为“三言”的开篇,可见对它十分喜爱和推重。因而,深入分析这篇作品,对于正确评价冯梦龙和研究拟话本小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孤独者》写毕于1925年10月。这篇小说不仅具有象《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那样的较为单一集中的社会主题,而且更多地蕴含着作家自己的精神探索,内容复杂曲折,气氛沉郁悲怆。对于这篇集中反映了鲁迅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创作特色的作品,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试图针对这些不同见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文学活动,与日本近代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许多日本作家的思想,为鲁迅的文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鲁迅出于一种精神共鸣的心理动机.曾翻译了有岛相当数量的小说和论文(其中包括《宣言一篇》),高度评价有岛是资产阶级作家中的一个觉醒者①。就鲁迅与有岛作品的关联,笔者已有过论述。本文侧重围绕鲁迅与有岛的论文《宣言一篇》,加以探索。一、有岛发表《宣言一篇》的动机要探明有岛后期的文艺思想,《宣言一篇》是不可不读的重要论文。在发表此文之前,有岛正在创作小说《星座》。但文思枯涩,陷入座无的寂寥…  相似文献   

7.
《友谊》,是叶圣陶先生的最后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解放后唯一的一篇小说。它真实地再现了我国五十年代欣欣向荣的社会面貌,蒸蒸日上的教育状况,朝气篷勃的学校生活。在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很值得一读,它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生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是有益的。本文想从这篇小说在叶圣陶小说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及《友谊》的思想和艺术赏析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王统照是“五四”时期一位多产的作家和诗人。在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我认为短篇小说《沉船》是富有特色的一篇。因此,探讨这篇作品,不仅对进一步认识作家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特色是必要的,而且对更好地继承发扬“五四”以来优秀的文学传统,也是会有裨益的。王统照的《沉船》不是作家随便涂抹的一篇文字,而是代表衷作家创作思想上的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9.
研究一下《聊斋志异》中的诗词及其与小说结合的特点,看看诗词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这部古典文学名著,而且对我们从中取得借鉴,在今天的小说创作中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和渲染气氛等,都是有意义的。 在评注本《聊斋志异》的四百三十八篇作品中,有二十三篇中含有诗词。其中除断句、联句共十六句外,完整的诗十八首,词曲五首。  相似文献   

10.
《废都》发表以来,人们虽褒贬不一,但是却没有人把它放在贾平凹所有作品、乃至中国、世界文学史研究的背景上来处理。这种见米不见林,缺少纵、横比较的观察,是无法窥视其优劣的。本文以《废都》为引线,结合贾平凹此前的小说创作和广阔的中国、世界文学史,从作家心理活动的角度,全面、深入且认真、仔细地进行剖析,指出了《废都》之所以失败的前因。由此,也许可以给作家本人和他周围的评论家以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1.
屠格涅夫是一位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家,汪曾祺最具特色的故乡系列小说就深受其《猎人笔记》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彰显于人道主义精神的张扬,在小说的诗学意境营造、文体、取材及人物设置方面同样有明显的迹痕可寻,分析比较这种影响,为进一步准确定位作家的成就提供了新参照。  相似文献   

12.
玛拉沁夫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一九五二年一月,玛拉沁夫的第一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在《人民文学》以头条位置发表后,一举震惊了文坛。《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及《新观察》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称赞它是我们共和国成立后第一篇反映内蒙古草原人民斗争生活的优秀小说。《人民日报》的文章说,它“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先进力量,用新的伦理观念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应该说,这个评价是鼓舞人心的。在创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的时候,玛拉沁夫只有  相似文献   

13.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中期的一部作品,它集自传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对于了解和研究詹姆斯·乔伊斯的思想和艺术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着重分析这部小说的文作风格,探讨其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曹操和乐府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安诗人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几乎每个人都曾涉足过乐府诗的创作。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名都篇》、《吁嗟篇》、《野田黄雀行》、《泰山梁甫行》,王粲的《七哀》、《从军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厅》等等,都是建安诗人所创作而千古传颂的文人乐府名篇。但是,在许多诗人的诗歌创作中,乐府诗的创作只占很少一部分,有的诗人不过只写了一、二篇。曹丕和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外作家的气质类型及吴敬梓的创作经历的考察入手,提出吴敬梓是一位理性型的作家;他所创作的《儒林外史》也因此成为理性型的小说。其理性化的特色既表现为思考的深刻性、人生主题的普遍意义,还表现在作者以“常醒的理解力”借助形象传达理性内容,具体说来,它呈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结构的完整性,二是人物统一于主题,三是细节和语言的理性色彩。无论是结构、人物,还是细节和语言,都清晰地体现着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意图,都是作家理性的外化结果。但是,《儒林外史》中的理性并没有损害艺术形象,而是灌注着“生气的情感”,这就使作品既具理性特色,又是一部伟大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6.
张承志是当代享有盛誉的回族作家。80 年代,他以《黑骏马》、《北方的河》饮誉文坛。进入90 年代,他的创作热情丝毫未减,先后以长篇小说《金牧场》和融文学、历史、宗教为一体的长篇著作《心灵史》再次震动文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承志主要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奠定了自己独具风貌的作家形象。但我们多少淡漠了这样一个事实:进入“后《心灵史》”阶段的张承志,事实上已进入了一个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如果置他的散文创作而不顾,仅仅只是评论他的小说,我们就很难整体地把握定位作家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变化。本文从平民意识、民族情怀、理想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张承志的散文。  相似文献   

17.
张洁是当代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反响颇大。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以下简称《爱》)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以下简称《翅膀)》又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张洁小说明显地呈现出重抒发的艺术特色,这是张洁最为鲜明的创作个性。关于张洁小说的许多争议,都与如何理解评价这一特色有关。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探究一下张洁这一创作个性的表现形态及其艺术得失。  相似文献   

18.
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以诗品丰富凝重著称。他也写散文、杂文和文艺论文,成绩斐然可观,屡见评陟。惟有他的小说,或许因为数量不多,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创作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数量的多寡。臧克家只出过《挂红》《拥抱》两部短篇集,共收十五篇短篇小说,加上集外的四篇和收在散文集里的一篇,总共不过二十篇。为数的确不多,却颇有特色。这些小说描摹社会人情世态的本领,是他的诗歌、散文、杂文所不能比拟的。其绘声绘色的程度,即在同一时期专写小说的作家中也不多见。这些小说作为臧克家整个创作的有机构成部分,有其独特性,不容忽视。研究他的创作而舍弃这些小说,便不能全面认识和说明臧克家的文学成就。本文拟就他的小说的总体特点加以考察,以说明他对我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曾说过,他开始创作《狂人日记》等小说时,“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在以后《彷徨》的创作中,则“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加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多年来,在普遍地接受了作家对自己创作的这一见解的基础上,有的研究者还作了某些发挥,例如王瑶先生在(《论鲁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作者“30年代左翼青年作家创作论”系列论文中的一篇(前3篇分别发表于《扬州师院学报》1992年1、3期,1995年1-2期)。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重论述了左翼青年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意蕴与价值取向。认为他们的乡土小说作品力图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来探讨在时代变化和社会动荡中人民大众历史命运的倾向及人心的变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揭示了左翼青年作家们自身对乡土的精神依恋,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在现代乡土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最充分地显示了左翼文学作为30年代文学主潮的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