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语构式网络的构建包括构式网络的内涵、构式联结类型、构式演变和构式运作模式等重要问题。构式网络是用来表征说话者语言知识的,由处于不同层级节点的构式所构成。承继视角下的构式联结方式包括多义联结、隐喻扩展联结、子部分联结和实例联结。认知视角下的构式联结方式主要包括分类关联、序列关联、符号关联、填充物-槽位关联和水平关联。历时层面,不同节点的构式具有长于边缘、存在于边缘、边缘化-构式消失和构式联结的重组等不同演变阶段。固化—规约化模型可以用来阐释构式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都是……惹的祸"是一个半产性构式。"是"引导了一个聚焦式构式,其主事论元表达某个事件框架,可由零主事、主谓结构和名词结构充当;系事论元则通常表现为名词结构。构式中的变量通过转喻和隐喻得以允准,从而使该构式获得除直陈原因之外还表达了说话人不满与愤怒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构式语法理论打破了词法与句法、语义与语用、语言能力与语言应用、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之间的传统界限,但它也是一种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同样也具有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弱点。文中就Goldberg构式语法的构式、特点、优越性及不足之处进入了深入探讨,得出构式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方方面面,有着传统语法和生成语法所无可比...  相似文献   

4.
连词and连接的表达式A and B可以表达时间、因果、条件、让步、目的多种语义。从基于使用的语料出发,尝试在Goldberg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下探讨A and B多种语义存在的认知基础,发现A and B是个独立的构式,其中心意义是表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时间意义,其它的因果、条件、让步、目的意义是时间意义的隐喻投射。时间意义到因果、条件、让步、目的意义之间的映射可能在于它们之间外延和内涵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构式语法(包括认知语法)的角度对现在完成体表示的意义(现时关联)进行了新的阐释。此外,根据构式语法的观点,英语现在完成体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语法构式。现在完成体作为一种语法构式,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示一定的语言意义。它跟各组成部分(现在时态、have、过去分词词缀)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但它表示的意义大于各组成部分意义之和,各组成部分的意义是由构式整体指派的。现在完成体构式跟各具体动词的现在完成体形式之间的关系是图式与例子之间、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本文还对Langacker关于现在完成体构式中过去分词的看法提出了质疑,拜提出了基于构式法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S比N1还N2”构式的研究较多,但关于“S比N还A”构式对其压制的研究却极少。有鉴于此,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视角分析了“S比N还A”对“S比N1还N2”构式的句法压制及后者对前者句法信息的传承。“S比N还A”构式分为表比较类和表比况类构式两种。研究发现,“S比N1还N2”构式除其N2传承了“S比N还A”构式中A的句法特征外,还传承了“S比N还A”构式无否定形式;传承了表比况类构式中A不能转换为其反义词、S与N不能互换、不能省略“还”的特征;阻断了“S比N还A”构式中A后面可用数量词,以及表比较类构式中A可转换为其反义词、S与N可互换、可省略“还”的信息。在传承“S比N还A”构式的5个句法特征中,有3个传承自表比况类构式。这表明,“S比N1还N2”构式主要受到表比况类构式的压制,即其句法特征的形成主要与后者相关。  相似文献   

7.
隐喻指称是一种特殊的指称照应方式。以汉语中的隐喻指称为例,对隐喻指称的分类、构式和语用功能进行了探讨。研究显示:作为喻体的指称形式既可用于回指,也可用于下指;根据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程度,隐喻指称又可分为常规隐喻指称和新鲜隐喻指称,前者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后者。隐喻指称的主要构式有P+NP、NP+NP、S(s)+NP、NP+P和NP+S(s),其核心功能是表达生动精炼,也具有增补信息、评价和委婉功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构式语境下对反义词共现构式的交互主观性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反义词共现构式在本质上具有交互主观性特征;反义词共现构式的交互主观性高度依赖构式语境,其中,构式语境(较复杂构式)和构式反义词项(较小构式)之间的交互是前提,构式语境对反义词项语义特征的压制是"催化剂",使得反义词共现构式不再被最大限度地客观识解,主体的...  相似文献   

9.
日语惯用语是一种典型的构式,它与句型对立、并列构成构式的下位分类。构式间误用即相同图式构式框架下的近义的实例构式的误用,这些实例构式间存在着相似性和差异性。ためになる和薬になる二构式的差异性表现为:在形式上ためになる前一般为领属定语,凸现的是领属关系;薬になる前一般为性质定语,凸现的是定性关系。在意义上薬になる的当事仅限于负面事物。而ためになる不仅没有这一限制,反而以正面事物为主。构式内偏误为相同构式里构式义、词汇义的误用。试验证明,学习者水平越高,对构式义的掌握程度越好;学习者水平越低,受构式中词汇义影响就越大。与构式语法“人们只能通过模仿和记忆才能掌握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的观点吻合,中高级学习者对构式的模仿记忆的数量和频率都居高位,所以他们出现构式性偏误几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探讨V+个+VP这个汉语中常见结构在形式、功能上的独特性。我们认为V+个+VP是不可替代有着独特构式义的构式,具有以下两个主要语用特征:表达随意,彻底等特殊情感;个突出焦点的作用。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由同一层面的五个图式构式经过传承压制而成,而具体构式又是图式构式的例示,双方互为理据性。形成了由处在两端的原型子构式(动宾构式和动补构式)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体构成。  相似文献   

11.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人际语法隐喻是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在语篇的建构中,人际语法隐喻可以合理配置语法资源,有助于语篇准确地反映语言交流的意图。  相似文献   

13.
运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解释了隐喻作为认知世界的具体方式的形成过程,指出隐喻贯穿于人类日常行为和思维中,概念系统的构建具有隐喻相似性;同时,基于个体喜观性不同、语境和文化不同,概念隐喻又具有认知多雏性。  相似文献   

14.
同经常被分析的自然意象相比,灯火意象更对《沉沦》的精神世界具有构建和解构的双重作用。文章从个人心理、城市隐喻和文化隐喻三个方面分别解析灯火意象如何构建一个完整而又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由死亡化心境、都市的依恋和古典意味三者组成,却又被无形之中存在着的某些成分所解构。由此,文章解读出《沉沦》所呈现出的复杂精神世界:倾向死亡又不免自嘲,渴望城市又最终逃离,沉浸古典的自然田园又最终消解了古典意味。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的隐喻性看动词述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于自然语言的处理依赖于隐喻和惯用语意义的理解及建构的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在动词述谓结构的理解中所起的作用目前还鲜有讨论。述谓结构如give a groan和cut taxes的理解过程包括多义动词的隐喻性扩展。认为述谓结构是从直义到隐喻和成语的连续体。文章讨论了动词述谓结构的隐喻认知过程及判断动词短语是直义性、隐喻性或完全习语性的标准。由于隐喻性的述谓结构是多产性的,认为将认知语言学与计算语言学结合起来可以为判断动词述谓结构隐喻性和可接受性提供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身体道德化"向"身体国家化"转向的五四中国,儿童文学的"新人想象"实践契合了中国现代转型的时代主题。儿童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内在关联主要通过如下两组隐喻系统完成:一是根性的儿童隐喻"疾病中国",二是失语的儿童隐喻"无声中国"。在破旧立新的话语逻辑中,五四知识分子开启了民族新生与未来中国建构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7.
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是当代隐喻学最具有价值和前景意义的研究领域,因此有必要在隐喻学的学科地位业已确立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隐喻文化学的问题。隐喻文化学的建立不仅具有当代隐喻学的雄厚的理论基础,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可资利用、整合的研究资源。隐喻文化学的建立,不仅可以为考察研究人类的不同文化形态提供一种更具本源性的理论视角和一扇更为宽阔的理论窗口,而且有助于理解人类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  相似文献   

18.
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使隐喻的研究结合了视觉、听觉等不同模态来进行。由图形和文字等视觉符号组成的企业标识中有典型的多模态隐喻的运用。从多模态隐喻所涉及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企业标识所处的特定语境以及各模态之间相互作用三个角度对中国三大电信企业标识中的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进行解读,以期达到为多模态隐喻的实际应用以及企业标识的综合研究提供参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概念隐喻"、批评隐喻分析研究方法,以《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1992—2011)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各个时期隐喻模式的特点、建构方式和隐喻的论辩性,并探讨了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报道中隐喻模式的运用与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变迁息息相关,深刻反映出国家和政府20年来对农民工态度的转变和政策的演进。  相似文献   

20.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说法,反映了对隐喻研究视角上的相异。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对隐喻性质、工作机制和功能的看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对此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指出隐喻的性质在于其动态性,隐喻工作机制的核心是转义,修辞隐喻是词汇层面的;认知隐喻是句子层面,强调隐喻对认知发展的作用;语法隐喻则侧重语篇的构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