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美学史方法,特别是中国美学史的方法问题。是近年来美学争论的热点之一,其中一个最重大的分歧是:到底如何对待古人提出的范畴和命题?是用“现代语言”表述,还是“用古人解释古人”?说穿了,就是某些同志自己所表示的: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大家都同意美学史应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可是,在如何对待历史与逻辑的关系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从而导至美学史的实际研究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最近,我从叶朗先生近五十万言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得到了莫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四书集注》(全名是《四书章句集注》)是对“四书”的注解,又是朱熹最主要的哲学著作,即又以注释经典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这是中国古代著述的一大特点。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早有人提出过的“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的问题,如同西晋时期郭象的《庄子注》,究竟是“郭  相似文献   

3.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普及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平 《学术研究》2008,2(3):39-45
从历史经验、解读方法、思想内容、价值取向、主要渠道等方面来看,当代中国普及儒学需要注意以下五方面问题:一、制度层面与义理层面;二、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三、通俗性与深刻性;四、学做圣贤与平民化人格:五、大众传媒与学校教育.文章由此对当前的儒学普及作了分析,批评了某些倾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象山语录》与陆九渊亲著的文章存在许多差异,且不同语录之间也有差异,典型者如“不读书”“安坐瞑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收拾精神”“扫去阶级”“只此一路”等话语。这些存有矛盾与争议的话语遮蔽了象山学本真。之所以出现“差异性记录”,除了语录体本身的局限、编写语录者的主观色彩之外,还与陆九渊“急于晓人”的言说方式有关,与丰富多样、重本轻末、“无所不用其极”“欲使其自悟”的教学方法有关,与象山资质高明却好争闲气的个人气质有关。《象山语录》提供了宝贵的象山学素材,其异录也可使后人困惑乃至误解,因此象山生前反对刊行。今人应将《象山语录》与象山著作、生平、思想相互参证,考证真伪,甄别孤证与疑语,区分象山话语与编写者语言,以同情之理解去阐释象山思想,方能还原象山学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诗学研究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先生是博古通今、中西融汇的一代学术大师。他在诗学研究中的成就与特点 ,突出地表现在将创作与研究相结合 ;他在充分把握诗学本身规律的基础上 ,自觉地将所掌握的一切古今中外的学识作为诗学研究的文化资源 ,使诗学与其他学科互相融汇 ,互相渗透 ,从而呈现出“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辩证统一的开放性学思 ;在诗学论著的写作上 ,钱先生又以其特有的诗性智慧 ,体现出轻松幽默、善于比喻和自然联想等独特鲜明的表达个性。这对于今天的诗学研究与写作 ,有着深刻的启迪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导语: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研究领域中队伍最庞大,研究实力最雄厚,发表的论著也最多的学科,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几乎没有出现像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已经产生的思想大师,更没有产生多少真正有影响的理论,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前苏联教科书体系的反思与批判,然而,在我们最新出版的一些马哲论著中,教科书体系的话语方式仍然留着浓重的痕迹。新世纪,中国的哲学研究,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真正走向创造而不再仅仅是重复那种“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老路,这几乎是所有哲学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怎样进行哲学创造?从何处起步?由哪里入手等问题还需要哲学工作者进行自觉、认真的思考和探索。张异宾教授创立的经典文本解读方式和写作方式突破了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为探索哲学创造之路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他的代表作《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建构深度模式的一个划时代的口号。  相似文献   

7.
<正> 区分“对康德物自体的解释”与“对康德物自体的分析”,这是研究康德物自体学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问题。我们把“对康德物自体的解释”规定为用我们通俗的语言复述康德本人对物自体所持的观点,把“对康德物自体的分析”限定为研究者对康德物自体所持的态度。“分析”是“我注六经”的方式,带有研究者的倾向性,而“解释”则应作客观的说明。如果“分析”是我们讲话,则“解释”就是让康德自己讲话。区分这二者,对于一般的哲学体系是“适用”的,而对于康德物自体则更有必要。以往不是把康德物自体说成是“上帝”、“纯粹理性的本质”,就是“实体”、“客观存在”,出现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把“分析”当作“解释”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以往“对康德物自体的解释”的一个共同出发点,都是一开始就直接断定康德物自体“是什么”,直接断定其有何种性质,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因为康德认为物自体不可知,则从未正面讨论过物自体。他说:“我们不是问任何物自身的性质是什么;我们甚至不是问,按照经验的条件,具体上什么能够出现”  相似文献   

8.
杨逊 《船山学刊》1987,(2):35-40
王船山在《读四书大全说》的《孟子篇》 (以下简称“本篇”)中,发挥并发展了孟子的思想,有的是撇开后儒的种种曲解、误解,恢复了孟学的原貌,而更多的是通过传孟、注孟,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他自己说的“六经责我开生面”“本篇”对程朱有关孟学的论述或注释,有所推崇,但也指出程朱特别是朱熹注孟太“疏略”甚至存在“差错”,或者“带些呆气”,“永得立言之旨”。如果说,船山平时是“修正程朱”,(嵇文甫语)那么“本篇”却主要是批判程朱。兹分述如一下:  相似文献   

9.
从理解与阐释的历史性去观照当代"于丹现象"引发的有关传统经典的阐释论争,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质不过是中国经典解释史上的原意观与多元论之间博弈的延续与回应.中国经典的理解史和效果史告诉我们,对待文化经典必须尊重以原意观为中心的"我注六经"式的历史主义理解模式和阐释思想,而对待文学经典又必须沿用以多元论为中心的"六经注我"式的相对主义理解模式和阐释思想.不仅如此,崇圣尊经的文化传统及其具备的形上之维和终极价值已经注定了任何偏离经典本旨的任意解读最终只会因为冲淡了经典的权威性而导致对经典的解构与颠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知识分子专做“注六经”的工作,自己没有发明创造的权利。古来如此,于今尤烈。本人早已谢绝此类话题,但是这一次未能免俗,是因为的确在这个框架下有一些话要说,也可以说是“六经注我”。事实上,多年来,民间不少人,包括本人,已在不断呼吁需要改变那种不科学、不全面的发展观和衡量国力的指标。2000年8月《环球时报》刊载关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的讨论,我曾发表意见,强调谈综合国力绝不能只强调硬件,特别要重视软件,不能见物不见人。如果说当时这种看法尚属少数,进入21世纪以来,指出单纯追求GDP的弊病的呼声日益高涨。所以,应该说,新一届…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形而上学、方法论和注经方法三个角度来梳理王弼老子注中“崇本息末”的思想。相较于王弼以前本末思想的基本观念,王弼不仅在形而上学意义上对本末概念进行扩充,而且结合自己的历史背景和时代需求对老子思想的“守本”、“不偏”、“不尚”思想进行了自己的解释——“崇本息末”。在方法论意义上,圣人的“无”与“自”的特性让“崇本息末”作为一种治国方法成为可能,与“崇本举末”形成一个“守母”与“存子”的辨证关系。此外,王弼还将“崇本息末”贯彻到注解的方法之中,使得老子思想“致有理统”。  相似文献   

12.
我们走进公园,常看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园中花木,禁止攀摘。有人想钻空子,故意将园中的花木连根挖掉,并说,你禁止的是“攀摘”,并没有禁止“连根挖掉”,因此我没有违反规定。为了防止类似这样的人钻类似的空子,法律上便提出了这样一种“解释”:连攀摘都要禁止,当然连根挖掉更是在禁止之列了。这种解释,叫做“当然解释”。实际上,这种解释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那种解释,而是在推理。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当然解释”称为“当然推理”。“当然”一词,类似“必然”,同是模态词,但它又跟“必然”不完全一样。“必然”指事理上确定不移,如“反动派必然失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论语·先进》“夫子哂之”古今有各种解释: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曲礼》“笑不至矧”,郑玄注:“齿本曰矧,大笑则见”。康有为《论语注》直接释为“大笑”。包咸注:“笑之”。新《辞源》有“微笑、讥笑、”两种解释。杨伯峻《论语词典·哂》释为“微笑”。这四种解释究竟哪一种对,我认为都值得推敲。我认为“夫子哂之”,既不是带褒义的“微笑”,也不是纯属贬义的“讥笑”。而是“微微冷笑一下”,略带贬义指责,又有关怀之意。试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淇 《人文杂志》2023,(6):63-71
分配问题是《孔门理财学》的核心,但其研究价值长期受到该书之纲要“消费和生产”的遮蔽,而为学者所忽视。本文主要展现陈焕章对儒家分配正义观的思考,兼及与西方分配正义学说的比较。一方面陈焕章主张按生产能力分配,并用“禄以代耕”合理解释了不同劳动的价值大小;另一方面又通过“不与民争利”原则限制差等,使其更符合公平正义。陈焕章之所以如此重视儒家的公平分配,是因为要回应工业时代中国何以生产滞后的问题,故而他对西方分配正义学说和经济学方法的使用是一种移花接木、六经注我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学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诠释学思想,这不仅体现在学术界所关注的"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等命题中,而且更直接地体现在他对理解之蔽的形成与诠释学距离之间的密切关系所做的分析之中.他通过对"念虑与表达"、"文本与事理"以及"读者与作者"等诸种诠释学距离的细致分析,深刻地剖析了理解之蔽的形成机制,为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正确处理读者主观性与作者主观性之间的张力,以达成对文本作者原初意图的准确把握,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作为陆王心学一脉的关键人物,慈湖学术以不起意、知及仁守为修养工夫,以本心之澄澈清明为工夫境界,在承继其师象山“六经注我”诠释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出了以心解经的诠释路径。在“克己复礼”诠释问题上,陆象山开心学解释之先河,慈湖一反前儒本孟子心学为说,而以“古圣为的”,从诠释之基、诠释之体、诠释之用三个维度建构了独立完整的心学诠释理路,这一解经路线在廓清理学解经之传统、开启心学解经之新视域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后世阳明及阳明后学的心学建构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周易外传》堪称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王夫之早期的“哲学宣言”。在这部重要论著中,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当时“天崩地解”的政治大变局、厕身反清斗争的坎坷体验和自己良好的文化素养,借助对儒家经典之首——《周易》的“推故而别致其新”的解释,正确地回答和解决了传统哲学中所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在深入批判历代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的基础上,较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积极的思想成果,从而形成了富有“破块启蒙”特色的、将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体系蓝本。  相似文献   

18.
《老子》道论的逻辑矛盾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老子“道”论思想性质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仍仁智互见,莫衷一是。推本从来,争论总是与文献本身的矛盾有关。然而在研究中人们又往往回避或力图圆融这些矛盾,总试图在相互矛盾的史料中得到合理、圆满的解释,以服务于自己的论点,其结果也总不如人意,甚至解释愈深,失之愈偏。我认为,与其以种种努力圆融《老子》道论中实际上存在的逻辑矛盾,不如客观地  相似文献   

19.
“道器合一”与“六经皆史”是章学诚思想的核心理论。从道器与经史之辨的视域,探究章学诚的经子关系论,可以展现乾嘉义理学的新变,及中国近代学术思想的内在发展理路。文章围绕经子关系命题,一是阐发章学诚“道器合一”论与“六经皆史”观的哲学意蕴,二是揭示其“六经正名”观前提下的传记还原论,三是疏证其“六经皆史”观前提下的经史子关系论。由此,藉以阐明章学诚对汉学与宋学的双向排遣和兼采,及其对晚清回归原典运动及诸子学复兴的影响,从而说明章学诚开启了“后乾嘉之学”。  相似文献   

20.
《辞海》在解释“泣血”时,引用了郑玄对《礼记·檀弓上》“高子(白本)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的注:“言泣无声如血出。”我认为郑注对“泣血”的“血”字的理解有牵强傅会之处,《辞海》引该注不妥。“泣血”更早见于《诗·小雅·雨无正》:“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