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顾草庐”是广为后人知晓的历史事件。人们对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在草庐中的远见卓识,都极为赞扬,这一事件似乎成了历史上君臣遇合的典范。但是,刘备当时是一个举世闻名、自视甚高的“英雄”,又曾周旋于享有盛名的陈元方、郑康成之间(见《华阳国志》引诸葛亮语),为什么仅凭徐庶一言就对一个“布衣”少年如此倾服,竟三次登门求见?而诸葛亮既未外出游学,又无从政经历,资望不高,为什么仅凭一席高谈就能在刘备集团中超  相似文献   

2.
公元 2 0 7年 ,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究其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之原因 ,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是刘备慕名而往。笔者认为 ,诸葛亮的才能固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而更主要的使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则是徙居荆州十余年的诸葛亮 ,靠着原来的家族关系和自己杰出的交际才能 ,已经成为荆州地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客居荆州的刘备要想立足于此地并有所发展 ,就必须求得荆州地主集团的支持。然而 ,当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对刘备是“疑其心、阴御之。”[1](卷三十二 )刘备寄人篱下 ,为了避免刘表生疑 ,他不能够公开直接去求得荆州豪门望族的支持。而客居荆州又与荆州地主集团有密切联系的诸葛亮就成为刘备沟通与荆州地主集团联系的最理想人选 ,故而刘备才有“三顾茅庐”之举。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这位青年时代栖身于山林的“村夫”,竟能在刘备拜访他的短暂时刻里筹划出一个统一中国的战略决策“隆中对”,不但倾倒了刘备,激发了这位汉室苗嫡图谋霸业的雄心活力,就是在今天,我们还为这一对策的远见喝采不已。诸葛亮由此取得了刘备的信赖,成为主宰刘备集团的中坚人物,而刘备死后,他实际是蜀汉政权的最高驾驭者。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李严权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备登基后,为搞权力平衡,曾大力扶持李严,在“托孤”时,明确指出“尚书令李严为副”。诸葛亮与李严发生了权力之争。通过此事件的剖析,可从新的侧面认识、了解政治家刘备、诸葛亮。诸葛亮击败李严后,对他采用了流放并基本保持原生活待遇水准,这在三国时期是极难得的。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提出“外结好孙权”的策略,是刘备集团用以立国并进而打倒“篡汉”的曹魏集团,夺取中原的必要策略。这个策略也是诸葛亮参加刘备集团后所终生努力事业的基石.本文试对这个策略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即著名的“隆中对”。该文虽三百余字,但气势壮阔,行文流畅,千百年来人们乐于传诵。通观三国历史,大体上不出诸葛亮在隆中所言,于是人们无不叹服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初出茅庐 ,随刘备于新野 ,魏军进犯 ,刘备问退兵之策 ,诸葛亮说 :“主公有多大胆 ,亮就有多少计谋。”刘备赋于诸葛亮统领大权 ,挫败了多于自己数倍的魏军 ,赢得了发展的机会。此事为后世佳传。倘若刘备不把权力交出 ,诸葛亮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无用的 ,能力没有表现出来就等于没有能力。可见能力源于信任。刘备和诸葛亮的这段佳传对现代的企业管理人员来说也是同样受用的。许多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 ,长期的实践工作使他们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 ,而这些经验在实际的工作中也似乎屡试不爽 ,因此一些管理者养成了对下属存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6,(2):15-16
刘备即皇帝位不到一个月,就要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蜀汉大臣包括赵云在内,都出面谏阻,唯独诸葛亮不表态、不谏阻,原因何在?根据魏侍中刘晔的议论,推断诸葛亮不谏阻的原因有二:一是诸葛亮自知与刘备的关系,不如关羽与刘备的关系亲密,"疏不间亲",刘备要为关羽报仇,自己如持反对意见,必然引起刘备不满;二是刘备东征是向群臣显示"威武自强",表明刘备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这就使诸葛亮为避免阻碍刘备展示"威武自强"之心态,而不敢谏阻,也不敢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9.
智圣诸葛亮出山,仰仗朋友指路。“三顾茅庐”时,刘备已是成名英雄,年近半百,诸葛亮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山野村夫”。倘若不幕“卧龙”之名,寄寓荆州的刘皇叔恐难屈驾三顾。诸葛亮博得“卧龙”称号,多亏朋友指点。  相似文献   

10.
IT人品三国     
三顾茅庐刘备:“在下刘备见过卧龙先生。”诸葛亮急忙从床上爬起来,大惊:是谁把我的网名泄露出去的?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在《草庐对》中为刘备制定了两步走的外交政策,即“联吴抗曹”和“联吴伐魏”,此政策之“得”就是“联吴抗曹”使刘备基本实现了占据荆、益二州,鼎足天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此政策之“失”在于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没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而依然坚持“联吴伐魏”的外交政策,使蜀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政权。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汉末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的发展提出了两层战略:一层是前期战略,旨在夺取荆州,进而入蜀,跨有荆益;另一层是后期战略,包括宛洛、秦川二策。但是这一举措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前期战略因为孙权对荆州的战略意图而困难重重,“跨有荆益”之策因为刘备的割据心态、关羽的莽撞和诸葛亮的人微言轻而失败;另一方面,后期战略的触发,依赖于“天下有变”这一条件。诸葛亮“天下有变”所指应为曹操势力内部士人群体发生的叛乱,而其根据并不充分,后来也未被诸葛亮坚持,加上诸葛亮晚年性格的巨大变化,使得《隆中对》的后期战略从条件到精神都无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4.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葛诸亮传》。当时刘备正处在颠沛流离的情况下,听到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三次往访。本文写的正是最后晤面时,诸葛亮对刘备所讲的一席话。从这席话中,可看出诸葛亮如何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势,并初步给刘备指出了一条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向这个方向迈进,终于形成了三分鼎立的局面。全文五百二十余字,分为三部分。文章第一部分(开头——至“君谓计将安出?”)是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有一段名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论者往往以此讥笑曹操过于自负,笔者则以为,三国时期曹操在历史上确实起过相当的作用,对此足以当之;而刘备则愧领了。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中,真正能够推动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左右历史风云变幻的是曹操和诸葛亮。然而,“论英雄”之时,诸葛亮尚未出山,曹操还无法认识这位“卧龙先生”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6.
《隆中对》是诸葛亮帮助刘备创建和发展蜀汉政权,北伐曹魏,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在《隆中对》里诸葛亮对刘备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从这里可以看到,诸葛亮很早就重视“西和诸戎”,并把它列在“南抚夷越”之首。“西和诸戎”不仅是发展蜀汉政权的战略方针,同时又是巩固蜀汉政权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作文》2007,(7):22-25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虽然与诸葛亮有世仇,但他在《三国志·蜀书·邓芝传》中还是能客观地评价:“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手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其实当时的英雄远非曹刘二人。曹操论天下英雄时,诸葛亮还未出山;另外,曹操所论对象着重于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各方军阀,  相似文献   

18.
三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政治家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年青时随叔父从山东琅琊(今山东沂水县)避乱荆州,隐居在湖北襄阳县西的隆中山。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计谋。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刘备提出了建立根据地、进一步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和路线。诸葛亮对刘备的回答就是这篇《隆中对》(又名《草庐对》)。“对”,古时特指对上级的答话。“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诸葛亮在治蜀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  相似文献   

19.
论刘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刘备刘琳三国人物中,最著名的自然是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以历史功绩而论,当以曹操为首,刘、葛、孙则很难分出高下。“诸葛大名垂宇宙”,正是这大名颇使刘备黯然失色,乃至成都的武侯祠喧宾夺主,反把昭烈庙挤在一隅。平心而言,诸葛亮的主要功绩,一是《隆中...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不仅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并在刘备死后,还长期主持蜀汉的军政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