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丽霞 《江淮论坛》2009,(4):122-129
同性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中国历朝历代皆有,但明清两代达其极盛。本文将这一现象置于明清之际的时代背景下,以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士陈维崧为个案,通过对陈维崧及其时代之同性恋“现象”的深入考查和剖析,挖掘出这一文化奇观的终极根源在于明代中后期所形成的反儒学、反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从而诠释了明清时期同性恋作品空前繁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同性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现象。近几年,国内的学者对同性恋态度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的态度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而四分模型对内隐心理过程的更为精确的描述以及以性别角色为划分维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研究对象的有效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也是学者们应该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同性恋现象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萍 《河北学刊》2004,24(3):48-52
对同性恋现象的认识,一百多年前就已开始了,但伦理学对这一现象的考察却远远滞后。本文在分析同性恋行为所包含的伦理关系之基础上,提出了同性恋伦理评价的三个原则,即自愿原则、隐私原则和不伤害原则,用以引导同性恋者自我约束和促使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现象和同性恋者保持宽容、人道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王志国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231-237
同性恋问题本质上是性取向问题,按照影响时间长短可分为绝对的同性恋、境遇性同性恋。尽管当今社会对同性恋者的理解和宽容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受传统孝道与耻感文化的影响,同性恋者面临着污名化、社会歧视和自我否定等伦理困境。为此,需要从伦理视角来研究当今社会的同性恋现象,理解和尊重同性恋者,保障同性恋者平等的人权,增强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素来被解读为歌颂"友谊"与"爱情"的典范之作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但是,当我们破除对莎士比亚的崇拜心理并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他的诗作时,我们发现这种所谓的"友谊"和"爱情"其实只不过是抒情主人公与贵族青年的同性恋浪漫曲.本文试图通过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同性恋风尚以及十四行诗的内容和措辞的分析,来揭示莎氏诗歌中鲜为人知或为正统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所不愿看到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素来被解读为歌颂“友谊”与“爱情”的典范之作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但是,当我们破除对莎士比亚的崇拜心理并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他的诗作时,我们发现这种所谓的“友谊”和“爱情”其实只不过是抒情主人公与贵族青年的同性恋浪漫曲。本文试图通过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同性恋风尚以及十四行诗的内容和措辞的分析,来揭示莎氏诗歌中鲜为人知或为正统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所不愿看到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7,(1):86-90
同性恋概念源于西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同性恋大概念下的相关词汇已经更新,对于同性恋一词的翻译亦应与时俱进。男风概念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化,属于文化负载词,对此的翻译不宜简单等同于同性恋,全面解读男风的文化内涵是翻译的必要前提。同性恋和男风的概念翻译皆应考虑文化背景,从而准确翻译。  相似文献   

8.
薛英杰 《文史哲》2020,(1):90-99+166
随着福柯的性史研究在西方汉学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西方明清男风研究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成为西方汉学界的热门议题之一。在基督教文化反同性恋立场的影响下,很大一部分西方学者难以理解明清社会对待男风的宽容态度。他们或将男性同性性犯罪的管制法律解释为清代同性恋恐惧的表现,或将明清男风视为边缘性的社会实践,或将明清文学中的男色理解为女色的替代品。部分汉学家针对明清男风研究中的反同性恋立场提出了反对的声音。但是,由于缺乏关于明清历史语境的深入考察,学者往往根据文献中有关男风的负面话语,认为当时社会对男风本身存在道德偏见。通过还原此类消极话语出现的具体语境,可以看出它们大多来源于男风对社会秩序所造成的破坏,并且与非文人阶层的男风密切相关,并非明清社会对男风持有批判态度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刘芊玥 《理论界》2014,(3):159-161
耽美文学不等同于同性恋文学,在一定意义而言,耽美文学文本是一种类同性恋文本的书写:从书写对象的群体而言,它把作为社会边缘的群体放到了最耀眼和核心的位置;从性别关系来看,耽美小说文本几乎隐蔽掉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存在。男人和男人在情感,尤其是爱情和性欲的关系,在耽美小说文本中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彰显,然而,却始终没有逃脱异性恋标准对于它们的规训。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从西方传入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身份与传统中国的同性性行为之间存在断裂并缺乏传承性。现阶段的同性恋社群缺乏自身独特的亚文化、并正处于代际转变期,它仍有待于过渡到“形而上”的阶段,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同性恋者与年轻一代同性恋者之间存在明显代际差异。同性恋文化缺失主要表现为:缺乏角色规范、家庭文化的缺失、称谓模仿、“白咖啡与黑咖啡”四个方面。在文化缺失的状态下性行为成为性身份的促变因素并进而影响同性恋者的认同模式。老一代同性恋者的认同模式偏向于“以性为中心”,而年轻一代则“以身份为中心”。身份认同的代际差异可能预示着同性恋者行为和认知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青年马克思有几个关于人的概念一直没有得到清楚的阐释,但它们却一直影响着哲学美学理论的构建.这几个概念是不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其实很可疑.首先从时间上看,它们出现在青年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这个时期马克思并未完全走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其次从概念的对应上看,这组概念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有很多相似性;第三,这组概念与马克思后期的理论出发点相距甚远.辩识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对建立真正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王林 《学术研究》2004,644(4):110-115
《万国公报》是一份以宣传基督教为主旨的刊物 ,但它在近代中国却以鼓吹变法而出名。本文对《万国公报》的变法主张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和评论 ,既肯定其鼓吹变法有利于维新思潮的形成 ,某些变法主张对维新派和清政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又指出其宣教的最终目的和为英美利益服务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旨在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的康德所而临的严峻挑战来自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康德所开辟的先验路径可谓是前无古人从“我思”命题入手,通过区分“未定知觉”与“已定知觉”,先验地消解“自我实体”;并抓住逻辑说明与玄学规定的区别揭示出理性心理学循环论证的背谬,他证明,“我思”绝不包含“我为实体”,“我”仅仅是思维之所以可能的“先验形式”。作为伴随一切概念的原始统觉的“先验自我”第一次被如此确立起来,对象的存在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而获得一种新的牢固基础,“哥白尼革命”的支点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西方近代启蒙美学家的"美善统一分殊"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美学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审美研究与人性研究、美学与伦理学进一步结合.在启蒙美学家的思想中,对美与善、审美感与道德感、艺术与道德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被提升到新的重要地位,各种新观点、新学说层出不穷,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形成完整、系统的"美善统一分殊"理论,并成为推动美学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传统,对后世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理念有三层基本的涵义。一是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二是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三是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公民)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缺少个体人平等权利边界的、笼统的社会整体为本的发展。只有落实其第三层基本涵义,才能防止公权不恰当的扩张、以多数人的利益来牺牲少数人的合理利益等有害的行为;才能将每个社会成员生存底线的确保和自由发展空间的保护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有效地理顺社会的利益结构,才能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保证问题的具体落实。因此我们认为,以人为本理念的这三层基本涵义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对于其中任何一项涵义的忽视,均会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现代的制度建设产生十分不利的误导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或华人人际关系研究或许是总结提升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但是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概念与西方人理解的人际关系有巨大的差异,这就需要中国的学者们在方法论上能够坚持关系主义取向,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和人际关系网络研究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发展出相应的测量工具,同时拓展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坚持本土化研究同国际化研究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才能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中国人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程颢和程颐创立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并以"理"去统摄或解释"天""天命""天道"和"性"等范畴。二程认为"理"有四特点:理"实",理"一",理"足",理"自然"。他们还以"理"去观照和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从而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提出了"明理"或"穷理"的思想,并强调人们身心和行为要合"理","与理为一"。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本土文化,清理明清小说理论遗产,提出"一线穿"是评点家提炼的贯穿小说间架结构的连叙概念。它和书法的一笔书、绘画的一笔画具有同构对应的亲缘关系,表现出空间意识,追求整体连叙的线性运动和贯通的气势。  相似文献   

19.
情商--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学研究情商与心理学研究情商有着不同的视野.从社会学的观点看来,情商是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感能力,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素质和情感水平.情商包括认知性情商,道德性情商和审美性情商.情商不仅是情感质量的内在规定性,而且对情感有着直接的调控作用.情商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愈来愈大.个人有情商,社会也应具备情商.社会情商就是指社会对其成员情感的合理化调控和管理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一套对情感调控的社会机制.社会的"情商力"是维持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一  现在人们做研究选题报告、申报科研项目等等 ,必有一个项目是填报该课题研究现状。大部分填报的人在填写已有研究状况时 ,主要篇幅都是指出前人的不足 ,说明自己的创新和拟突破之处。做一项研究 ,当然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但对待前人已做出的成绩 ,却大体可以有两种态度 :像前面那种写法 ,是主要从不足、缺陷方面着眼的 ,是一种否定的思路 ;还有另一种写法 ,就是主要看前人在这一课题上已取得的成果、成绩 ,规划自己如何进一步做研究工作 ,即如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这是一种首先肯定前人成绩的思路。这个当前十分平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