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1 毫秒
1.
歌德在19世纪20年代呼唤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如今正蓬勃发展,为世界各地的文学研究注入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歌德当年谈及世界文学之时,恰巧在阅读一部翻译的中文小说。正是这种对非欧洲文学的欣赏,奠定了他的国际视野,使他得以提出诗歌普适性的观点。然而,歌德之后,比较文学仍然是以欧洲为中心。甚至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学者提出的世界文学研究范式,也无法摆脱欧洲中心论的偏见和局限,尽管他们的初衷是好的。此文通过重提歌德的概念,追溯19世纪以降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评述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世界文学中心迁徙的观点,以及弗朗哥·莫瑞提的现代小说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心-边缘模式,旨在唤起全球对世界文学以及世界文学与当今世界相关性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2.
世界文学是跨文化理解之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歌德时代起,世界文学的定义一直具有三种范式:经典、杰作和世界窗口。世界文学存在于全球、区域、民族、个人四个空间维度中,另外也存在于时间维度中。世界文学的可定义特性在于它是由在翻译中获得生命力的作品构成的。《一千零一夜》这部作品为我们的世界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案例,反映出一部作品经过翻译之后的得与失。面对当今世界的文化冲突,世界文学应发挥跨文化理解之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但他又最少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在西方文艺史上,他鲜明地反对世界文化的“欧洲中心论”,大力提倡发展民族文学,并且在世界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他的文学观是最早具有全球化视域的总体性的文学观。歌德提出的关于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理论,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德国著名汉学家弗朗茨·库恩的《红楼梦》翻译在西方世界具有极大的影响,库恩秉持着"中国文化价值观",一方面力图在中国古典文本和西方读者之间建构起一道理解与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则采取多元的视角审视来自异域的经典文本。具体到《红楼梦》的解读:库恩用西方戏剧经典——莎士比亚戏剧来比照《红楼梦》,无论是情节结构还是人物塑造,甚至是主题的布局,东西方文学经典都有着"心有灵犀"般的相通之处;库恩以高于一般西方人的视点,发掘《红楼梦》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揭示《红楼梦》道教倾向的本质,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普世价值正名,并以此否定欧洲中心论,展示了东西文化在《红楼梦》认知上的平等对话。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库恩通过"改写"《红楼梦》,使之"通俗化",既打破了语言的隔阂,同时也凸显了《红楼梦》的文化精髓,赢得了西方无论是普通受众还是精英受众的心。正是透过库恩的《红楼梦》翻译,《红楼梦》得以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学”与全球化文学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谈到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问题时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 ,并认为“全球化”在文学领域就意味着出现“世界文学”现象。歌德的“世界文学”建立在一元论文化观念之上 ,是对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和前景的期待 ,而非简单的全世界文学的集合体 ,其文化关系背景与当下的全球化有本质的不同。当下以经济领域为基点的全球化 ,反映了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而带来的更广泛的经济实体间的相互反馈与对话。相应地 ,当下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交流和相互影响 ,也就不再是简单的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对抗 ,而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反馈、影响和对话  相似文献   

6.
近来韩国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越来越关心,并且研究者也越来越多。许多中国文学研究者认为如果不了解鲁迅就不能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所以开始注重对鲁迅和他的作品及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 一、朝鲜朝对鲁迅作品的介绍情况 1910年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强占朝鲜之后,中国就成为朝鲜独立运动的根据地。那时在中国活动的朝鲜独立运动的爱国志士、文学青年开始向朝鲜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根据《鲁迅日记》记载,曾经跟鲁迅交往的朝鲜人士有李又观、金九经、柳树人等”。大约1925年以后,鲁迅受到了朝鲜朝的许多作家和文学青年的敬仰和爱戴,而且当时的鲁迅作品的朝文译本也已被一般读者所接受。 鲁迅作品中最先被译过来的是他的白话处女作《狂人日记》,译者为刘树人,1926年刊登在《东光》杂志上。《故乡》由李陆史在1936年翻译,刊登在《朝光》杂志上。以后又收入他的诗集《青葡萄》中。《阿Q正传》、《伤逝》、《头发的故事》等也先后被翻译介绍到朝鲜。  相似文献   

7.
唐际虹 《文史哲》2006,(2):114-119
诗人歌德不仅属于最早学习和写作中国诗歌的西方文化名人之一,而且早在1827年就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概念。《中德四季朝暮吟》与《西东合集》正是他学习东方文化的硕果。对18、19世纪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在德国的传播与影响这一背景的研究,也引起我们对翻译与阐释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以及宽容与客观态度在跨文化研究时的必要性这两个问题更深层的讨论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姜镛讫是20世纪初期移民美国的朝鲜作家,其笔下作品包括《草屋顶》《从东方到西方》和《烈士》,他的作品皆以朝鲜半岛及朝鲜人的故事为背景,作品风格自成一派,是东西方文学交流的桥梁。姜镛讫也可以被称为早期移民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移民精神,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点,并使更多美国人了解了朝鲜。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翻译家。他在“五四”前就迷恋上了外国文学并进行了外国文学的翻译实践。“五四”以后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 ,又以翻译德国文学为重点 ,且特别钟情于歌德 ,有着明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9):99-103
巴西食人主义翻译观主张在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创造性地翻译,进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式。现代作家张爱玲的翻译作品《老人与海》中也存在越界性创造和叛逆的"食人式"翻译行为,与食人主义理论十分契合。  相似文献   

11.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与"善"、"德性"、"城邦生活"紧密联系;是一种合乎德性的善(好)的生存状态。他一方面强调作为优秀品质的德性对于幸福的前提性意义,另一方面更崇尚人的"德性的实践"作为幸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反腐倡廉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本研究在邯郸钢铁总公司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四个结合"的思想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分别从强化监督工作,持预防为主、惩防并举的方针,廉政与勤政相结合以及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黄怡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6):114-115
本文探讨了"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学生商务沟通和商务操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两课"社会实践教学探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释了"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应然价值,分析了当前"两课"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韩庆祥 《河北学刊》2004,24(3):67-73
以人为本,是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回应中,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理解中,在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付出代价的反思中,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本",就是要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以人为本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其次,就当前中国来讲,它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是尊重人的合法权利,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断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最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或人性化)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落实到执政党的活动中,主要就是"以民为本",但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就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能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6.
社会实践是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两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两课"教学内容的现实感、吸引力和提高其德育的实效性方面,有着其他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和分析高校"两课"教学中社会实践环节的现状并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社会实践环节,是高校"两课"课程建设,提高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高校“两课”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矿山机械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结合矿山机械专业四个学年的课程设置,提出了CDIO模式在不同学年针对所开课程的教学实践,并将智能化设计融入到CDIO模式的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家书屋”具有图书馆的特征和规律,借鉴和融入公共图书馆体系,尝试建立一种以县级图书馆为依托,乡镇图书馆为网点,“农家书屋”为服务终端的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共享的优势,扩大服务面,获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促进作用与文化带动作用。探索和研究“农家书屋”建设,对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摘 要]实践育人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高校来说,实践育人要取得实效,重在推行“三个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从知行脱节向知行合一转变、从对大学生的终极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