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3):60-6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奇迹)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扩张的共同结果。现阶段由于总供需的内在变动导致总供需的扩张受限,中国的经济增长后继乏力,因此中国奇迹是不可持续的。中国需要对总供需的内在结构进行改善,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是中国现阶段重大国家政策"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乡镇企业:回顾、问题与展望[美]克里斯托弗·芬德利,安德鲁·活森,哈里·森·乌自从开始经济改革以采,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从1978年至1990年,以每年9%的平均速度递增。到目前为止,增长最快的为乡镇企业,其工...  相似文献   

3.
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胡星斗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三大涵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三大涵义,一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三是以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1.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粗放型指主要依靠扩张生产要素,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它重在追求规模、...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式经济现代化为主题,定性分析与量化计算了到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及发展趋势。并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前瞻性分析。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主要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已经建立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与消费结构升级、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重要的挑战,包括大规模人口老龄化、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疫情反复冲击、改革的边际成本增加以及美国与中国的全面竞争。只要能够抓住战略机遇,积极并有效地应对未来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将如期实现2020—2035年GDP增长翻一番的目标,并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此提出了应对各种挑战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既是数量的扩张过程,又是质量的提高过程,是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的统一。自1978—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36%的速度增长,经济规模总量迅速扩张。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与数量扩张并不同步,即转轨以来经济规模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并没有带来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比提高。  相似文献   

6.
2000年是世界经济整体复苏加快的一年,2001年起美国经济衰退引起人们关注。这次美国经济衰退将是一次中等程度的比较温和的衰退。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率明显放慢。世纪之交,亚太经济正在发生着新的显著变化:亚洲发展中大国在崛起,亚太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和重新活跃,中国有望成为亚洲多层次经济合作的枢纽。两岸加入WTO,将有利于大陆、台、港的区域经济整合,推动“中国经济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头20年,国际力量对比将出现新变化:曲折中发展的世界多极化面临机遇;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调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推进;综合安全问题日趋突出,总体缓和稳定与局部紧张动荡并存。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世界经济迈向新经济时代。国际形势变化对中国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中国塑造国际环境的能力也在增强,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8.
论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及其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业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对国民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波动的起点,农业的增长或衰退对经济扩张具有强烈的引诱或制动作用。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经典分析,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贡献,其一是产品贡献,它包括农业向工业提供原料、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提供食品等。其二是市场贡献,农村市场需求状况对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随着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和边际消费倾向的膨胀,农村成为最有潜力的工业品消费市场。其三是要素贡献…  相似文献   

9.
据近日报载:2005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9%,总量达18.2万亿元(折合美金2.2万亿元),跻身于世界第四位,闻之不胜欣喜。近代以来,中国受列强侵略,期盼国家富强,中国人民历尽艰辛奋斗,而今建设成绩辉煌,民族复兴有望。  相似文献   

10.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接近或达到8%,增幅与去年全年大体相当。专家称,在世界经济减缓的不利外部环境中,中国经济能够平稳增长实属不易,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依靠不断增强的内需拉动,中国经济保持了充沛的活力。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  相似文献   

11.
进入90年代后的中国经济进入了再重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化的持续、高速级济增长的新阶段;东亚经济进入了以内部化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的咬合联动的经济增长新阶段;世界经济已接近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的上升期,估计其上升期可能在2000年前后展开。东亚很可能成为这一上升波的主区域之一。中国由于经济增长和结构性转变新阶段所孕育的巨大的“中国机会”,而可能成为这次上升波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国机会”的出现不仅对中国和东亚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面临着由东南沿海市场劳动密集型的“中国奇迹”逐步向全国统一大市场、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的“中国奇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当年价格,下同)达到582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3.97倍,17年递增9.89%,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属高速发展的国家。与1978年相比:农业主要产品产量中,谷物、肉类、棉花和油菜籽均由第二、三位跃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和大豆一直保持世界第二、三位,甘庶产量由第九位跃居第三位;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原煤、水泥、棉布和电视机分别由第三位、第四位和第八位跃居世界第一位,钢、发电量、化肥和化学纤维分别由第五位、第七位…  相似文献   

13.
关于怎样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中国经济的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促成经济根本性变化的基本原因,是政府在过去三年中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这三年中,发行了3600亿元的国债,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和其他方面的投资。再配合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增加了需求,拉动了增长率回升,今后仍然主要要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支持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1998年,是自1981年以来世界经济最为不平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经济衰退不断加深,俄罗斯卢布崩溃,商品价格下跌,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不安,进口需求显著减缓,使得世界经济增速下降。但美、欧经济增势依然强劲,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经济终将景气的信心。本文将结合世界经济运行态势,力图把握中国经济1998年运行的总体形势,并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利用外资以及国际经济合作三个方面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不断推进,其增长效应引发大量学术讨论,但未获得稳健的理论与现实支撑。从理论上分析资本账户开放的直接、间接影响路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动力之间的映射关系,增长效应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适配是关键所在。基于此,构建中介效应系统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规模扩张、追赶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资本流入表现出对经济规模扩张、追赶型技术进步的显著推动作用,而资本流出的作用则不显著;当前,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具备持续3年的短期增长效应,而追赶型技术进步增长红利的持续释放会对冲规模扩张的不利影响,于第6年开始保持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因此,结构化、周期化、叠加性的资本账户开放政策能够充分适配增长效应和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16.
1978-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体现出:弱的资本要素总量约束性和资源再配置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源再配置现象发生有其宏观与微观原因。从其表现形式看,改革以来,中国资源流动受到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中国近期内资源再配置的潜力仍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及中国政府实施的应对政策进行了研究。认为:第一,中国经济没能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表现脱离干系。第二,虽然2009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表明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仍在奏效,但目前的发展似乎并不是可持续的。为了避免另一波经济过热,中国政府有必要对刺激政策进行适度调整。第三,这次经济危机为中国进行必要的结构性调整,鼓励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产业的发展,增加对私营企业的投资,增强个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时机。第四,随着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外部市场需求的下降,中国的出口公司需要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并适度调整自己的生产及销售策略,以开拓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18.
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指出,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并进的重要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重大转折和主要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实力的定量评估与前瞻(1980-2020)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鞍钢 《文史哲》2008,(1):139-150
从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PPP)两种方法的角度来看,1980年以来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变化,都呈现了中国在迅速崛起的状态。从汇率法的角度来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0年美元价格)计算,1980年中国GDP仅占世界总量的1%,到2005年上升为世界总量的5%,从世界第10位,上升为世界经济第四大国,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从购买力平价法的角度来看,根据Maddison的数据(1990年国际美元价格)计算,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1/3,其后迅速下降到1950年的4.6%,到1978年复升为4.9%,尔后迅速上升,到2003年约为15.1%。在1950年至2005年期间,美国和中国的相对差异出现了从趋异到趋同的特点,特别是70年代末期之后,趋同速度相当之快,两者的相对差异从6.5倍减少到现在的1.3倍;与此同时,从70年代末期与日本的相对差距开始缩小,1992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了日本,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无论汇率法还是购买力平价法,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是持续性上升的,反映了中国的崛起主要是经济崛起。从2005年至2020年,保守地估计,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5%左右。根据市场汇率法计算,20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为10.2%;如果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这一比重为15.8%,中国GDP总量将排在世界第二位。根据购买力平价法计算,这一比重将高于1/4,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根据市场汇率计算,2005年至2020年间,中国新增GDP占世界新增GDP的19.6%;如果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因素,这一比例高达35.0%;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这一比例将高于1/3。反映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愈来愈大。中国的崛起表现为中国经济指标占世界比重的持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发动机。今后15年(至2020年)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基本目标就是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不只是在GDP总量方面超过美国,而且在主要经济总量指标方面居世界前列,并且不断提高主要经济个量指标在世界上的位次,为在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0.
研究西部大开发中重庆政府的观念解放,有这样三个背景需要注意:一是我国正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政府的职能将由计划型模式向新型模式过渡;二是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政府行为要纳入法制轨道;三是以WTO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中国各级政府要熟悉规则,融入规则。前两者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