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是现实最有力的明证。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改变为历史而研究历史的“纯史学”观,通过科学总结历史和客观评价历史为现实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用历史进行生动的现实教育,这是他们更富意义的工作和更具社会价值的责职。在党史学界,如何联系实际来研究党史,把党史研究同现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则更是时代向党史工作者提出的迫切要求。新近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2.
自从陈伯达同志为了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跃进,提出了“厚今薄古,边干边学”的方针后,全国各地史学工作者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我曾参加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和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厚今薄古”座谈会,深受启发。对于历史科学如何贯彻“厚今薄古”的原则问题,我是同意范文澜同志的意见的:“厚今薄古”还是“厚古薄今”,是兴无灭资还是兴资灭无的两条道路的斗争,我们新史学工作者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者立场上,以厚今薄古、兴无灭资为己任,确实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研究,使历史科学真正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政治服务。在过去受到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旧史学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贵州省史学会在贵阳召开了一次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座谈会。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和有关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学术刊物及出版部门的史学工作者和编辑人员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对近年历史研究中的某些倾向和有关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强调了当前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性,在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问题上统一了认识。与会同志回顾了六十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我国史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历史取得的成果。同志们一致认为,粉碎“四人帮”  相似文献   

4.
关于发挥史学社会功能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发挥史学社会功能的思考许永璋历史科学的现状及前景,是当前史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术论坛》1995年第3期上发表的肖宏发同志的文章①,反映出众多史学工作者的心声,很值得一读。这篇文章对“史学无用论”进行了评论,并着重从五个方面,深刻地论述了史...  相似文献   

5.
邢战国  张静 《理论界》2006,1(2):192-193
清末民众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持续开展和报刊杂志的纷纷涌现,为政治漫画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作为一种特殊的宣传工具和教育手段,政治漫画具有批判社会现实,教育民众和“唤醒”社会的独特作用,清末政治漫画在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虽然是多层次的,但基本点是为现实服务。历史学能够很好地为现实服务,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贡献力量。史学工作者对此应满怀信心。首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能够形成,主要在于对我国国情和民情的正确判断和充分认识。这正是历史学应当而且必须研究的内容。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例,如若不具体地分析各地区的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民情习尚,一无例外地以发展商品经济相号召,其作用未必是理想  相似文献   

7.
如何实现大道理与小道理的统一、理想信念与对现实认识的统一、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 ,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 ,本文分别从“虚”与“实”、“高”与“低”、“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求解思路。旨在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田夏彪 《学术探索》2008,(5):137-141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城市中心”和“农村中心”两种误区,它们共同具有工具化倾向的特征,形成这两种误区的因素有:教育价值主体、国家体制与政策、城乡文化意识、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农村教育发展认识和城乡现实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研究应是有“思想”的,教育研究者应生产有“思想”的教育研究,但整个中国教育研究现实语境的一个突出特点却是思想的“式微”。从“思想”的角度反思中国的教育研究,剖析思想生产的多维因素乃当前教育研究诉诸思想的有力回应,也是教育研究回归其本来使命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工作”到“科学”、从“科学”到“专业”、从“专业”到“学科建设”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下独立二级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表现出偏静态分析轻动态理解、偏(微观)理论阐释轻(宏观)现实关怀、偏(内部)教育轻(外部)社会等缺憾。思想政治教育是工作形态、思想形态、学术形态的统一体,它发轫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勃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与科学化进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于宏观(关注现实社会)和微观(关注理论体系)都有欠妥之处,应当聚焦思想政治教育中观层面的研究,打通抽象综合性理论同具体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通途,为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架设一条理论“实用化”的桥梁,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具“动感”和“活性”。  相似文献   

11.
最近半年,我到恩施县参加了一段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真是“下乡才三月,胜读十年书”。我深深感到,我们搞经济学科的教学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是贯彻“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切实举措,更是坚定“四个自信”的现实保障。当前,在“概论”课教学中,仍旧面临着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弱化、历史虚无主义盛行、部分教师存在认识偏差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筑牢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建强爱国主义教育主力军等途径,将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概论”课,使其更有效地培养具有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道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资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是右翼,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时代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已经成长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成为争取中国统治权的第三个战士。这里,我们就上海资产阶级参加“五四”运动中的经济原因、组织形式和行动中的表现试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一上海资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进行斗争的经济原因。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的矛盾、特别是和日本资本的矛盾是上海资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14.
历史科学如何跟上社会改革的步伐,为“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做出贡献,这是时代给历史科学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个史学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其间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便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反思和再评价。为推进这方面的研究,本刊约请施丁、瞿林东、许凌云等同志写了文章,辟“中国传统史学的讨论”专栏,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指正。这组文章涉及问题相当广泛,例如,我国史学传统的定性、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和历史教育,史学研究同现实的关系,等等。行文各有侧重,认识有同有异。希望这样的讨论能活跃学术气氛,有助于史学改革的进展,欢迎广大学者、读者给予支持,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在“四人帮”横行,大搞文化专制主义的时候,他们抛出了《柳下跖痛骂孔老二》的文章,任意捏造了一个“柳下”跖,用以影射现实,为其反革命政治服务。这不但在政治上是极端反动的,在学术上也是荒谬绝伦的。粉碎“四人帮”以后,史学工作者对“四人帮”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对他们在“盗跖”问题上制造的混乱当然也应予以澄清。现在虽然不会有什么人相信“四人帮”所宣扬的“盗跖”和“盗跖思想”,但有的同志却认为《庄子》中所说的“盗跖思想”,其中有属于劳动人民思想的内核。我不同意这种意见,想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史上历时最久、成效最著。它在现代文化启蒙中,以实业促教育,以“现代集团生活”取代以“家”为中心的农耕生活和人生理想,以教育社会化、日常化打破学校界限,并以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本土化与现实目标的一体化体现了双方的平等性与洽和性,打破了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启蒙中“破”多于“立”、精英多于大众、“倡”多于“行”等矛盾格局,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启蒙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王柳 《南方论刊》2024,(2):101-103
人的问题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理论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先后使用了“具体的人”“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人”“关系中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概念,同时还提出了意识的产生、社会交往和精神生产等思想,以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现实水平和需要,重点是培育“社会关系中的完整的人”,价值旨归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本质要求、价值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形象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有多种说法,如“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争(革命)”、“人民群众”、“历史合力”、“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现实的人”、“创新”、“改革”等。就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表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有七个层面——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历史规律性发展的根据;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历史的“合力”构成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机制。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不同语境中,从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出发作出的不同表述,彼此相通相融,不存在矛盾现象。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其“动力”是指客观现实性的、本原意义上的动力。当前,又有几种新提法,如“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创新”、“改革”、“新‘合力’动力论”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并非对“生产力”动力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就目前史学界的情况来看,科研队伍发展之迅速,研究成果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同其他学科的蓬勃发展相比,史学界还显得气氛沉闷步履迟缓,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和节奏很不合拍。这种情况引起许多史学工作者的忧虑。近来经常听到“史学面临挑战”、“史学的危机”,“史学向何处去”的议论,说明史学工作者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对历史研究进行反思,表现了他们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为检阅大跃进以来科学研究的总成绩,中山大学举行了第四次科学讨论会。这次讨论会从十一月十八日开幕到十二月七日这一段时间内,各系、室已分组进行了64项论文讨论。参加讨论会的科学论文共计有124篇,其中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67篇,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50篇,体育方面的7篇。这次讨论,说明一年多来该校在科学研究中是贯彻了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为教学服务的正确方针的。讨论项目结合生产35项,结合教学的64项,结合当前政治运动的12项,此外还有13项专著研究。已经过讨论的社会科学方面的20个项目中,密切结合当前政治运动、学术思想和教学实际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的“高举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红旗,奋勇前进”、“正确对待革命的群众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运用和发展”;中文系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特点”、“构成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因素”、“三家巷的艺术魔力”、“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广东民歌”;历史系的“周敦颐思想研究”、“广东原始社会的探讨”、“十年来的中苏友谊”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