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释奠古礼起源甚早,属于非时而祭的简约之礼,具有不忘先祖、敬祖归功的礼仪内涵。周代的释奠古礼存在两个受祭系统:先祖先王(多于“庙”中举行),先圣先师(于“学”中举行)。“学”中所行的释奠礼显示出重视人事经验、知识智慧的理性倾向和文教意味,是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历程在礼仪上的具体体现。伴随着孔子及儒学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地位的提升,历经汉、魏、晋,释奠古礼最终由对先圣先师的群体祭祀演进为专祀孔子之礼。释奠孔子新礼结合了祭祀礼典与讲经活动,南北朝、隋唐时期更形成为规范隆重、自由辩论的学术盛会,以及国家礼仪文化展示盛典,具有了崇圣重师、继承道统、昌明经学的新的礼仪内涵。当代继承和发展优秀礼文化,应处理好礼仪展示和精神承传的关系,发挥释奠礼在增强文化认同和凝聚人心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典籍中“南面而王”、“北面称臣”一类文字俯首可拾。《礼记》中即有了座次尊卑的规定。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博览通达,他归纳了许多史料,在《田知录》中得出“古人之座,以东向为尊”的结论。而同一时代的凌廷堪,其风经释例啊有“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一说。东南西北作为记录自然方位的符号,本无主从秩序,遑论及贵贱?这一命题,自顾、凌之后。也曾有其他文史工作者作过不少探讨,但多流于史料的归纳,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科学解释今人陈奇献据古代建筑的堂室结构,以为“室”呈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狭,故室中礼…  相似文献   

3.
堂菜与台菜     
吴德广 《社区》2014,(11):32-32
中国饮食文化自古以来有八大菜系之分。最近几年,有关国宴“堂菜”和“台菜”的说法流传甚广。何谓“堂菜”和“台菜”?“堂菜”的“堂”字取自人民大会堂的堂。它本是人民大会堂主厨随口一说的名称,而1984年出版的《人民大会堂国宴菜谱集锦》,首次为“堂菜”正名,堂菜也由此成为八大菜系之外的又一个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晚清至民国时期,巴蜀之地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动和风俗变迁,当地方志呈现了这些变化。该地区婚俗也发生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转向,具体表现为蜀地婚礼重视对“古礼”的传承,崇尚俭朴婚;巴地婚礼则对古礼删繁就简,多以时俗为是,财礼婚盛行。造成两地婚俗差异的不仅有自然经济、历史文化这样的客观因素,也有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以及社会风气等主观因素的共同推动。巴蜀婚俗在地域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与混合性的特征,折射出的是传统思想与近现代西方思想的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江永的《昏礼从宜》是清代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它的主旨为“礼失求诸野”,分论点大致有三:古礼多与今之人情相违,今俗多深得古礼精义,经济是影响礼节变化的重要因素。它在一定意义上颠覆了以朱熹《家礼》为代表的家礼学传统。这说明江永并非恪守朱学,而戴震的反朱思想受到江永的直接影响。江永与戴震对朱熹既尊敬又反对,其实并不矛盾:他们尊敬的是朱熹的创造,反对的是后人对朱熹的墨守与滥用。  相似文献   

6.
阮元的学术渊源和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元的思想和方法虽直承戴震的余绪而起,但不如与顾炎武默契。阮元所标榜的“实事求是”实际上是以古为是,即以原始儒学中包涵的三代以来沿袭下来的“古制”、“古礼”等经验事实及其所体现的价值原则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阮元以考据训诂为说经的工具,对儒家经典作社会学、伦理学的解释,其目的是要恢复“古儒家之学”的原始型态,以发挥其“跻世”的功能。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阮元的经解对厘定思想史上的材料,澄清思想史的脉络是有意义的,但也受到乾嘉学派“字字有考”新教条的限制,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7.
许兴海  刘洋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75-76,126
从徽州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入手,剖析了徽州古民居厅堂“中堂”装饰风格的形成与徽州人内心世界、外部环境以及文化艺术氛围的相互关系。徽州古民居独特的形制为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文化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徽州与“吴地”之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微州古民居“中堂”装饰文化形成的外部因素;徽州社会的崇儒重教文化传统为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历史与文化基础,也是“中堂”装饰风格在徽州古民居中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载《诗说》的研究现状与其学术价值极不相称,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张载《诗说》以“置心平易,以意逆志”为诠释理念,这在他的三大《诗》论中有充分的体现;以顺天、尊君为诠释内容,这在他说“顺帝之则”、说文王必敬事商纣、说后稷之生中有充分的体现。在诠释方法上,以诗、《易》、“气”说《诗》,此则张载《诗说》独有;以古礼、情理、文理解《诗》,是宋儒解《诗》的常用方法。张载《诗说》并非皆合《诗》旨,却是时代尊君思潮的反映,故而值得研究;其诠释方法并非全都新颖,但这些“陈旧的方法”却参与了宋代《诗》学的共构,故而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梅诗师韩之奇险论唐春生梅尧臣师法韩愈,前人、今人早有评说。清田山《古欢堂杂著》云:“梅、欧、王、苏、黄、陆,皆……入昌黎之室。”叶燮《原诗》云:“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韩愈)为之发其端。”夏敬观《说韩》云:“宋人学退之诗者,……梅圣俞亦颇效...  相似文献   

10.
“泰山石敢当”词义难解,“石敢当”之人于古史无征。通过“泰山皇玺”的考证,得知“泰山石敢当”实为“泰巖 當”误写讹传,而“當”字应释为“堂”或“皇”,因而“泰山石敢当”原为“泰巖堂”或“泰巖皇”。“泰巖堂”即“泰山明堂”, “泰巖皇”即“泰山皇”。“泰巖堂”石碑,为古时“镇堂神石”,“泰巖皇”为原始“泰山神”。“泰山神”原应为“神龙禹皇”。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2012,(4):42-50
阅读提示:去年暂缓上市的归真堂,2012年欲再冲IPO,而其“活熊取胆”的模式却一直倍受争议。一时间“活熊取胆”和“归真堂”成为被媒体和公众讨论最多的两个词,百度上关于“归真堂”的搜索已达到3000多万条记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国内媒体、中药学专家、动物行为专家、公众意见领袖、动物保护组织也纷纷加入到这场讨论中,双方各执一词,均不肯让步。  相似文献   

12.
礼与俗的关系,是礼学思想落实于社会生活实践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面对古礼繁琐难行,俗礼有违经义等现实问题,朱子重新制定《家礼·昏礼》以重整夫妇之大伦。首先,立足于古礼之基本精神,朱子大幅删减婚礼的繁文缛节;其次,严厉批评民间流于轻浮的鄙俚婚俗,但也酌情吸纳其中不害义理的仪节。最终,既契合古礼精神又切于人伦日用的《家礼·昏礼》在民间社会广泛流行开来,并由私家礼仪逐渐上升为国家的婚姻之礼。朱子通过“以礼化俗”的方式,使得儒家礼仪落实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而实现化民成俗的目标,这对于当今重建儒家礼仪文明与人伦价值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简述能力、智力、知识三者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的基础上,说明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以学促教,教学并重。并就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抓“启动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利用教学内容融“讲”堂、“学”堂为一体,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如何提炼习题课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等问题的改革尝试交流了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三苏蜀学是北宋中期一个重要的儒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认为,“礼”的精义是“顺人情”,圣人制礼的目的就是以礼来调适人情。三苏把“人情”作为古礼的本质内容,他们在解经时往往以人情为原则。表现在政治上,苏轼、苏辙以王安石为不近人情者,用“人情”、“公议”作为攻击王氏的武器。  相似文献   

15.
古礼安葬用“柔日”考丁鼎钱玄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礼学专家。近十几年来,他先后撰写出版了《三礼名物通释》、《三礼辞典》、《三礼通论》等三部礼学著作,对我国古代礼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订、论述和介绍,嘉惠学林、功德无量。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诚哉...  相似文献   

16.
南朝宋、齐、陈三朝遵循礼书记载的“天子七庙”之制。但他们所建“七庙”,除包括在位皇帝的高祖父之祖、父以及高、曾、祖、父六世“亲庙”外,还包括上述三朝为开国皇帝已经去世的配偶修建的宗庙。笔者认为,宋、齐、陈之所以将女性宗庙列入皇帝“七庙”中,不过是因时适宜,为折衷古礼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冲突而采取的权宜性举措。  相似文献   

17.
《千顷堂书目》是黄虞稷以自家藏书为基础编撰而成的明代经籍目录,是《明史·艺文志》编纂所据之蓝本。《千顷堂书目》内容中有诸多“缺姓名”“缺”“中阙”“阙”,尤其是卷六至卷八史部地理类之方志目录,多达五十四处,内容涉及人名、书名、卷帙等,现考补出其中十九处缺文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严中 《金陵瞭望》2005,(22):56-57
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著名作家刘心武演讲其创立的“秦学”(“秦可卿学”),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红学热”。有人问我对“秦学”的看法,我觉得就本质而言。刘心武不是在“讲红学”.只是在“讲故事”。但他的“秦学”也有可取之处,即认为《红楼梦》中荣国府“荣禧堂”的原型,就是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时为江宁织造署中孙氏(康熙幼时的保姆)内堂题“萱瑞堂”匾额之事。而“座上珠玑昭日月.  相似文献   

19.
“三年之丧”的古礼在汉晋之间曾发生过较大变化。在汉代,由于统治者需要,“三年之丧”发展成为“以日易月”。到了两晋时期,服丧形式又从“以日易月”发展成为“諒誾终制,心丧三年”。这种变化是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仲尼燕居》是《礼记》中专门论述古礼的重要一篇文章。该文论述了古礼的四大内容、三大特征和三大功能,是孔子一系的著作,而《论语》则被公认为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著作,通过《仲尼燕居》与《论语》论礼的比较,使我们更能了解孔子对古礼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